《讀素問鈔》 卷上之三 脈候

 日月行天厥候有常,薄蝕侵餌愆乎常也。

 脈于人身有常候焉,愆則見之具脈候鈔。

帝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續:新校正云:《金匱真言論》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則平旦為一日之中純陽之時,陰氣未動耳。散:謂散佈而出也。過:謂異于常候。

愚謂:平旦未勞於事,是以陰氣未擾動陽未耗散氣。)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

(視:人之精。彩:神明也。)

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續:切:謂以指切近於脈也。愚謂:參伍以色脈。臟腑形氣參合比伍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

(府:聚也。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長則氣治,

(安也。)

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續:長為氣和,故治;短為不足故病;數則為熱故煩心;大則邪盛故病進。)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

(續:上:謂寸口。下:謂尺中。盛:謂盛滿)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續:渾渾:如脈氣濁亂也。革至:謂脈來弦實大長也。如湧泉言:脈但出而不返也。綿綿其去:脈來綿綿相續而去不見其入也。弦絕者:言脈卒斷如弦之絕去也。此主病候日進而色弊惡必至於死。

愚謂:此則溢脈類也。與仲景:弦大虛芤之革不同《脈要精微論》。)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續:從陰陽升降精微妙用皆在經脈之氣候,是以不可不察,故始以陰陽為察候之紀綱。)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續:言所始以知有經脈之察候,司應者何哉!蓋從五行衰旺而為准度也。徵求大過不及之形症,皆以應四時者為生氣所宜也。

愚按:此假意謂脈理至微至妙然不可不察,而察之有道,始當從陰陽而論其升,又當從五行而論其生旺,又當從四時而論其所宜,如此則脈理雖至微妙亦可以察而知之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續:聲表:宮、商、角、徵、羽故合五音。色見:青、黃、赤、白、黑,故合五行。脈彰寒暑之休王,故合陰陽之氣也。)

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續:《甲乙經》作實,言持脈之道,必虛其心,靜其志乃為可貴。)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續:雖出猶未全浮)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續:泛泛:平貌。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有餘,易取而洪大也。)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續:隨陽氣漸降。故曰:下膚觀。蟄蟲將藏可見矣。)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續:在骨:言脈深沉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兩旁:謂內外側也。季脅:近腎尺主之。尺下兩旁季脅之分,季脅之上腎之分乃尺中也。)

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附上:如越人所定關中也。)

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脾居中故內候;胃為市故外候。)

上附上

(如越人所是寸口也。)

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胷中。

(續:肺葉垂外,故外候;胸中主氣管,故內候。)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續:心主膈中,膻中氣海也。)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續:上前字指左寸;下前字指胸之前膺及氣海也。上後字指右寸;下後字指胸之後背及氣管也。)

上竟上者,胷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續: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脈動處也。《脈要精微論》。)

帝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續:呼吸脈各再動定息又一動則五動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續:經脈周身,一日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無過不及,若呼吸脈各一動准候減平人之半一萬三千五百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可知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

(尺之皮膚熱也。)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痹。

(續:尺陰分位也。寸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謂溫躁謂煩躁。《經》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痹也。)

人一呼吸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續:呼吸脈各四動准候,過平人之倍況其已上邪。脈絕不至:天真已無乍疏乍數胃穀之精亦敗皆死候也。)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續:常:平之氣胃海致之)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續:逆:謂反平。人之候,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所謂無胃氣,但得真臟脈也。)

春胃微弦曰平,

(微似弦也。)

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續: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

胃而有毛曰秋病,

(續:毛秋脈)

毛甚曰今病。

(續:木受金邪故今病)

臟真散于肝,(續:真真氣也。)

肝藏筋膜之氣也。又曰: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續:竿末梢:言長軟也。)

春以胃氣為本。

(續:春有胃氣乃長軟如竿末稍矣。)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續:長而不軟也。)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續:勁謂勁強急之甚也。)

又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絃,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續:謂前曲後居如操帶鉤也。

愚謂:前曲後居尺則沉伏不動,而關寸陷下不浮也。蓋夏脈當浮今得陷下則及矣。)

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續:火被水侵故今病。)

臟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又曰: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續:言脈滿而盛微似連珠之中手琅珠之類也。)

夏以胃氣為本。

(續:脈有胃氣則累累微似連珠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續:曲:謂中手而偃曲也。

愚謂:偃曲乃略近低陷之意。數至之中而有一至似低陷不應指也。《難經》以啄啄連屬其中微曲為腎病與此不同。)

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續:居不動也。操執持也。鉤謂革帶之鉤。

愚謂:寸口心脈所出,脈當浮大今反低陷;而尺又不見動,則坎離不交心腎,氣絕矣。)

 又曰: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續:動而中止不能自還。)

緛弱有石曰冬病,

(續:以次相克石當作弦長夏土絕。故云石也。)

弱甚曰今病。

(續:弱甚:土氣不足故今病。《甲乙經》弱作石。)

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又曰: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續:言脈來動數相離緩急和而調。

愚謂:

 如雞踐地:形容其輕而緩也。

 如雞舉足:言如雞走之舉足形容脈來實而數也。

 踐地與舉足不同踐地是雞不驚而徐行也。

 舉足是被驚時疾行也。況實數與輕緩相反彼此對看尤見明白《難經》以此為心病。)

長夏以胃氣為本。

(續:如雞踐地之調緩也。)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

(《千金》作如雞之啄)

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續:鳥喙鳥距言銳堅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謂平,至不鼓屋漏謂時動復住。)

 又曰: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續:如物之浮,如風吹毛也。)

毛而有弦曰春病,

(續:弦春脈以次乘克弦當為鉤,金氣逼肝則弦來見,故不鉤而反弦也。)

弦甚曰今病。

(續:木氣逆來乘金,則今病)

臟真高于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續:肺處上焦故藏真高也。《靈樞經》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流溢于中宣佈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以其自肺宣佈。故云:以行營衛陰陽也。)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續:浮薄而虛者也。

《新校正》云:《難經》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秋平脈與此說不同。張仲景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春脈聶聶如吹榆莢者名曰數。恐越人之說誤也。)

秋以胃氣為本。

(續:脈有胃氣,則微似榆莢之輕虛也。)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鷄羽,曰肺病。

(愚謂:不上不下:恐是上竟上,按之不可得。下竟下:按之不可得。詳細消息則如循雞羽中央堅而兩旁虛也。)

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續: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風吹毛紛紛然也。

《難經》云: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續:謂如奪索,辟辟如彈石也。)

石而有鉤曰夏病,

(續:鉤夏脈大兼土氣也。次其乘克鉤。當云:弱土旺長夏不見正形故石而有鉤兼其土也。)

鉤甚曰今病。

(續:水受火土之邪。故曰:今病)

臟真下于腎,

(續:腎居下焦,故言藏真下也。)

腎藏骨髓之氣也。

又曰: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愚按:喘喘累累,如鉤:言其滑而濡也。按之而堅:濡滑有力也。

《難經》云:其來上大下銳濡滑,如雀之喙,曰平雀喙本,大而末銳也。)

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續: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堅,明按之則尤甚也。)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續:發如奪索:猶蛇之走。辟辟如彈石,言促又堅也。

愚謂:奪索與引葛意同。彼但堅硬不促。故病此則堅而又促故死。辟辟如彈石:言其促也。以下文真腎脈至搏而絕者證之尤見明白蓋搏擊者堅也。絕者彈石也。促也。)

 又曰: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玉機真藏》與《平人氣象論》歸併)

帝曰:春脈,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

(未有枝葉。)

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

(狀如弦也。)

故曰弦。反比者病。

曰:何如而反?

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續:氣餘則病形於外氣少則病在於中。

呂廣云: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強:謂之太過陽處表故令病在外厥陰之氣養於筋,其脈弦今更虛微。故曰:不及陰處中故令病在內。)

太過則令人善怒,(續:肝氣實則怒)

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智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續: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視如轉也。冒:謂冒悶。胠:謂腋下脅也。厥陰肝脈,自足上入毛中,又上貫膈布脅肋,入頏顙,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病如是。)

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續:其脈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也。

《難經》曰:夏脈鉤者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來疾,去遲。陽盛,故來疾。陰虛,故去遲。脈從下上至寸口疾,還尺中遲也。)

反比者病。何如而反?

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少陰心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從心系,上肺,故心太過則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分,不及則心煩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

(脈來輕虛故名浮也。滑注:來急去散四字不知何謂將解浮字義邪。)

反此者病。曰:何如而反?

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謂喘而咯血,次復咳嗽也。下:猶次也。復也。)

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營:如營壘之,營所屯聚處也。冬月萬物含藏。故曰:營也。)

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續:沉以搏《甲乙經》作沉。而濡濡古軟字。脈沉而濡乃冬脈之平調若沉搏擊於手則冬脈之太過也。《難經》云:冬脈石者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來沉濡而滑。故曰:石也。)

反此者病。曰:何如而反?

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解

(一說作解極謂懈倦之極也。蓋以其狀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傳不可名謂之解也。)ken

→【:﹝亻亦﹞,音一ˋ】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續:足少陰腎脈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別者絡心注胸中故病如是者季肋之下挾脊兩旁空軟處也。腎外當故中清冷也。

○《難經》肝心肺腎四臟脈俱以強實為太過虛微為不及與此不同。)

曰:然脾脈獨何主?

(謂主時月)

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續:納水穀化滓液灌溉於肝心肺腎也。以不正主四時。故謂:之孤臟。)

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續:不正主時寄王於四季故善不可見惡可見也。)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續:以脾主四肢也。)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中氣不和不能灌溉於四旁則五臟不和故九竅不通也。《玉機真藏》論》。)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濁氣穀氣也。心居胃上故穀氣歸心淫溢精氣入於脈也。何者心主脈故也。)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言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於肺肺為華蓋治節由之故受百脈之朝會也。肺朝百脈然乃布化精氣輸於皮毛矣。)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府謂氣之所聚處氣海膻中是也。)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續: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於氣街上者走于息道宗氣留于海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也。如是分化乃四臟安宅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也。)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續:脈法以三寸為寸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夫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

愚謂:食氣入胃已下皆言脈乏必以胃氣為本之故又見寸口所以能決死生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水飲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變乃注於脾靈樞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是也。)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下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靈樞曰下焦如瀆是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續:從是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度量也。以用也。《經脈別論》。)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續:不弦不石皆謂不微似也。但舉肝腎則心肺可以類推矣。《平人氣象論》。)

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續:為胃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續:《甲乙經》雲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續:自為其狀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續:《新校正》云:真臟脈者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脈若微弦則和而有胃氣也。微弦謂二分胃氣一分弦氣。故曰:微弦若三分俱是弦則為真臟脈矣。五臟之氣不得獨用如至剛獨見則折和柔濟之則固也。欲知五臟真見為死和胃為主者於寸口診即可知也。《玉機真臟論》。)

《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數,是謂四塞。

(續:天地四時之氣閉塞而無所營運也。愚謂:此指孟春言也。孟春猶寒冬氣尚在故宜脈沉沉甚太過反為病矣。)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濇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

(續:參謂參和諸氣來見復見謂再見已衰已死之氣也。去謂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出於差是為天氣未出而脈先去日度過差是為天氣已去而脈尚在既非得應。故曰:病。)

反者死。(續:謂夏見沉秋見數冬見緩春見澀也。犯違天命其能生乎○上文秋不數是謂四塞此雲秋見數是謂反蓋以脈差只在仲月差之度盡而數不去謂秋之季月而脈尚數則為反也。至真要論。)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續:搏謂搏擊于手也。諸脈搏堅而長皆為勞心臟氣虛極也。手少陰心從心系上挾咽喉故令舌卷短不能言也。)

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己。

(續:諸脈軟散皆為氣實血虛也。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旺自消散也。甲乙環作渴。)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續:肺虛極則絡逆絡逆則血泄故唾出也。)

其緛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續:灌汗謂寒水灌洗皮密汗臟至令不復發洩也。盛水多為此也。下文諸臟各言色而心肺不言色者疑缺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

(當作其色青。)

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續:病墜若搏謂墜墮或搏擊也。肝主兩脅。故曰:血在脅下肝脈布脅肋循喉嚨其支者:從肝貫膈上入肺今血在脅下故血氣上熏於肺而喘逆也。)

其緛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

(當作溢)

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續:面色浮澤是為中濕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病溢飲以水飲滿溢滲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續:胃虛色赤火氣救之胃脈下髀抵伏兔故病則髀如折也。)

其緛而散者,當病食痹。

(續:痹痛也。胃脈下膈屬胃絡脾故食則痛悶而氣不通也。校正謂痹為痛其義未通。)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

(續:脾虛則肺無所養肺主氣故少氣也。)

其緛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續:色氣浮澤為水之候色不潤澤。故言若水狀也。脾脈上內循骨膝股入腹故病足腫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續:色氣黃赤是心脾幹腎腰為腎府故病腰折)

其緛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續: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令腎氣不化故病少血至令不復《脈要精微論》。)

 

欲知寸口

(寸口統關尺二部而言之)

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

(著人手也。)

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陘痛;

(續:短為氣不足故病於頭長為陰氣太過故病於足)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續:陽盛於上故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續:沉堅為陰故病在中浮盛為陽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續:沉為寒弱為熱。故曰:寒熱又沉為陰盛弱為陽余余盛相薄正當寒熱不當為疝瘕少腹痛應錯簡耳《甲乙經》無此十五字況下文已有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此文衍當去可知。)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續:亦陰氣內結也。愚謂:脈沉而橫言脈象沉而堅長如橫木之在指下也。)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續:喘為陽吸沉為陰爭爭吸相薄故寒熱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續: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反謂之逆。)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問臟,曰難已。

(續:反四時如春得秋脈之類間藏七傳也。《平人氣象論》)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深知則備識其變易。)

凡陽有五,

(胃土之數即下文胃脘之陽也。)

五五二十五陽。

(五臟各以胃氣為本。《玉機真藏》論》云:故病有五變五五二十五變義與此同。)

所謂陰者真臟也,

(無胃氣)

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續:五臟為陰。故曰:陰者真臟也。見者謂如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之類此脈見者皆為藏敗神去故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續:胃脘之陽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小大與脈口應否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人迎在結喉兩旁脈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應臟右大常以候腑。)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知病在何處)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以真臟脈推之知在何臟。

愚謂:別審別也。能審別人迎之脈則知病在何臟何腑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三陽當作二陽謂結喉兩旁人迎脈以候足陽明胃氣三陰謂氣口以候手太陰肺氣也。胃為五臟之本肺為百脈之宗也。氣口人迎皆可以候臟腑之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絕小大齊等命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二句申前說或直為衍文亦可)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金木成數之餘也。肝見庚辛死之類。

愚謂:懸絕如懸系之微而欲絕也。王注如懸物之絕去似指代脈言也。)

心至懸絕,九日死;

(水火生成數之餘也。)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金火生成數之餘也。)

腎至懸絕,七日死;

(水土生成數之餘也。)

脾至懸絕,四日死。

(木土生成數之餘也。)

鼓一陽曰鉤,

(愚謂:脈來只見一陽鼓動而無陰和雜其中此無胃氣之鉤也。下文仿此。)

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

(當作鼓陰至而絕此四者蓋亦真臟脈也。)

陰陽相過曰溜。

(愚謂:過者陰陽皆失其常度也。或陰失常度而過於柔或陽失常度而過於剛或陽剛而陰亦以剛應或陰柔而陽亦以柔應此皆謂失常度也。脈名曰溜如水之溜而不收也。即下文關格之類也。《陰陽別論》。)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

(膽脈。)

二盛病在太陽,

(膀胱脈)

三盛病在陽明,

(胃脈)

四盛已上為格陽。

(續:陽脈法也。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所謂格則吐逆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肝脈)

二盛病在少陰,

(腎脈。)

三盛病在太陰,

(脾脈)

四盛已上為關陰。

(續:陰脈法也。盛法同陽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所謂閉則不得溺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

(謂俱大於平常之脈四倍也。)

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羸當作盈盛之極也。今【按】: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者過乎中也。蓋極者中也。不及不得為中太過亦不得為中《六節藏象論》。)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

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

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手乃陰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脈卻鼓擊手下而盛者乃陽盛拒陰而然非寒也。至要真論。)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續:粗大脈洪大也。脈洪為熱。故曰:熱中。)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續:。愚謂:厥者逆也。其氣逆上而為巔項之病也。)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續:以上虛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續:尺中有脈沉細留者少陰氣逆也。何者尺脈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俱者言左右尺中也。)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續:數為陽陽幹于陰陰氣不足故寒熱也。)

浮而散者,為眴僕。(續:脈浮為虛散為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疼而僕倒也。)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足陽經中○陽為火氣故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手陽經中○言大法也。)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手陰脈中○諸細而沉王注作細沉而躁。今【按】:有此躁字方可對靜字說。)

則為骨痛。(陰主骨故)

其有靜者在足。(足陰脈中)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續:代止也。數動一代是陽氣生病。故曰:病之在陽之脈所以然者以泄利及膿血脈乃爾。)

諸過者切之。(。愚謂:諸脈之失常者切之即下文澀滑之類。)

濇者陽氣有餘也。(血少也。)滑者陰氣有餘也。(血多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續:血少氣多斯可知也。)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續:陽余無汗陰餘身寒若陰陽有餘則無汗而身寒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續:脈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脈外內聯而不出外者心腹中有積乃爾。)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續:脈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續:推筋按之尋之而上脈上湧盛是陽氣有餘故腰

足冷也。《甲乙經》作下而不上。)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續:推筋按之尋之而下脈沉下掣是陰氣有餘故頭項痛也。《甲乙經》作上而不下。)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陰氣太過故爾《脈要精微論》)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或作足少陰大如豆厥厥動搖者動脈也。陰陽相薄名曰動○。愚謂:動甚非指動脈形狀謂脈來過於滑動也。)

 病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

(續:病熱當脈躁而反靜泄而脫血當脈虛小而反實大邪氣在內當脈實而及虛病氣在外當脈虛滑而反堅澀故皆難治。《玉機真藏》論》云: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皆難治與此相反彼經誤而此為得自病熱脈靜至此與《玉機真藏》論》文相重。)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續:盛滑為陽小實為陰陰病病在內陽病病在外)

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續:小為氣虛澀為無血氣虛弱故云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續:滑浮為陽足脈疾為氣全陽足氣全故病新淺。)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愚按:前言寸口脈沉弱為疝瘕者誤也。此言脈沉急者與診相應)

脈滑曰風。脈濇曰痹。(續:滑為陽陽受病為風澀為陰陰受病為痹。)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續: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陽盛於中故脈滑緩寒氣痞滿故脈盛緊也。《平人氣象論》。)

心脈滿大,癎瘛筋攣。(續:心脈滿大則肝氣下流熱氣內薄筋幹血痼故癇螈筋攣)

肝脈小急,癎瘛筋攣。(續:肝養筋內藏血肝氣受寒故癇螈筋攣脈小急者寒也。)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續:驚謂馳驚言迅急也。陽氣內薄故發為驚也。)

脈不至若,不治自己。

(肝脈驚因暴有驚駭也。若脈不至及不瘖則雖有所驚駭亦不治而自已也。○王注肝氣若厥厥則脈不通厥退

則脈復通又其脈布脅肋循喉嚨故脈不至若喑不治亦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續:小急為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而為瘕也。愚謂:小急為寒按之不鼓內寒自甚血逢寒則凝故病瘕也。蓋心主血肝藏血腎養血是三臟皆主於血故脈同而病亦同也。)

腎肝並沉為石水,(續:肝脈入陰內貫少腹腎脈貫脊中絡膀胱兩臟並臟氣熏衝脈自腎下絡于胞令水不行化故堅而結然水冬水水宗於腎腎象水而沉故氣並而沉名為石水。)

并浮為風水,

(續:脈浮為風下焦主水風薄於下故名風水。)

并虛為死,(續:腎為五臟之根肝為發生之主二者不足是主脈俱微故死)

并小弦欲驚。

(續:小弦為肝腎俱不足故爾。)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續:疝者寒氣結聚所為也。夫脈沉為實脈急為痛氣實寒薄聚為絞痛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續:皆寒薄於臟故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續: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

二陰急為癎厥。二陽急為驚。(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續:外鼓謂不在部位鼓動於臂外)

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續:肝脈小緩為脾乘肝故易治也。)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

(續:小為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血也。)

血溫身熱者死。

(續:血溫身熱是陰氣喪敗故死。)

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續:血衄而虛脈不應搏今反脈搏是氣極乃然故死)

脈來懸鉤浮,為常脈。(愚謂:懸鉤小而軟也。浮小而為軟血衄常脈。)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續:喘謂卒來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狀也。)

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續:脈數為熱熱則內動肝心故驚。)

三四日自已。(續:數為心脈木被火幹病非肝生不與邪合故三四日後自除以木生數三也。《大奇論》。)

岐伯曰: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續:六合謂四方上下也。春暖為夏暑言陽生而至盛秋忿為冬怒言陰少而之壯忿一作急言秋氣勁急也。)

以春應中規,(續:春脈軟弱輕虛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也。)

夏應中矩,(續:夏脈洪大兼之滑數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應中矩也。)

秋應中衡,

(續:秋脈浮毛輕澀而散如秤衡之象高下必平故以秋應中衡也。)

冬應中權。(續:冬脈如石兼沉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違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以秋中衡冬中權者言脈之高下異處如此爾此則隨陰陽之氣故有斯四應不同

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

(續:謂上四應也。)

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時。

(續:陰察陽升降之準則知經脈遞遷之象審氣候遞遷之失則知氣血分合之期分閉不差故知人死之時也。《脈要精微論》。)

滑伯仁氏纂集諸醫書皆極精妙若讀素問抄亦其一也。

祁門汪石山復為之補注

闡明其旨治無餘蘊程確齋得其善本因獲傳錄三復披閱甚有便於養生之道遂命工助刻此卷歸之確齋使合其全以印布焉凡有志於養生者能究心於此亦可免于庸醫之誤矣。刻完僭綴數語於卷末如此

嘉靖甲申秋九月望日新溪戴殷謹識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