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衰論篇》 第八十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雷公問道,氣的狀況在人體中是如何運作的?什麼是氣逆?什麼是氣順?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黃帝答道,氣的流行是陽氣由左行向右,陰氣由右行向左。老人氣衰,故氣由上而下為正常。少年人氣旺,故氣由下向上,與此相反的稱為逆。

以天地四節來說,春夏為陽令,其主司萬物之生長作用。秋冬為陰令,是萬物進行收藏的時節,所以春、夏陰弱陽盛者主生;秋、冬陰氣不盛反衰,此為逆,主死亡。正常秋冬為陽漸衰陰漸盛的時節,如此必生。在人體中發生陰陽之消長可比擬天地四季一樣。只要人體中遠反四季的陰陽消長皆主厥逆。

問曰,有餘者厥耶?

雷公問道,是否是因氣有餘才發生厥症呢?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浮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火救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牌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黃帝答道,陽氣併合如一直向上而不下行,則寒冷會從足趾到膝部。則寒冷會從足趾到膝部。年少之人遇此,秋冬季節必死,年老者反而秋冬季得生。氣若聚頭上而不下,造成頭痛癲疾的病。

若是不瞭解陰陽的勳向,五臟與六腑相絕離時,必無法審察出來,這就好像人居曠野中,或睡在空無一物的大房間中,混沌終日而一無所得。

因此若是氣少引起的厥逆,會有多夢的現象。若是氣少得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所謂「少氣」,就是三陽之氣巳漸斷絕入陰分,三陰之氣又微弱。因此若是肺氣虛弱,會使人夢見白色之物,或見人用刀斬殺鮮血淋漓。若是秋天時節,為肺當令之時,會夢見戰爭。腎氣虛弱,會使人夢見覆船人溺。若在冬季腎氣當旺I的時節腎氣衰,則會夢到躺在水中,時生騖恐。肝氣虛弱,則會夢見菌類香木及青草遍地。在春季肝氣當旺時節肝氣衰弱,則會夢到藏匿樹下不敢站起。心氣虛弱,會夢見人在救火或盛陽之物。若在夏季當旺的時節心氣衰弱,會夢見被火炙熱的烘烤。脾氣虛弱,則會夢見吃不飽飯。若逢長夏土氣當旺季節脾氣衰弱,則會夢到修建房屋。

以上都是因為五臟之氣虛,而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產生的病徵,吾人須參考之,列入診斷之依據,適度的調理經脈,以求陰險之和諧。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

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診斷人有十種標準,從脈來度量,臓來度量,肉來度量,筋來度量,俞來度量,其間細審陰陽之消長,故共有十種標準。

陰陽氣衰時,人體有具體的外症顯現出來如:脈的搏動失常軌時,有時是陰氣散去,有時是陽氣過盛,有時脈氣已脫,則依症來治。故診斷並無常法,臨症而定,治病不分貴賤,庶民公卿一視同仁。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拜的老師不高明,學到的醫術必不精明。不知診察陰陽順逆,就是妄言獨行,顧此失彼,陰陽不調,無法合併所有症狀找出病因;此因診之不明,如此醫術傳予後世,將更顯示出自已的不彰。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人體陰虛至極處,則使天之陽氣亦無法受納。陽氣至盛之時,即使地之陰氣亦無法使之下降。(例如:人之五臟將絕,連呼吸都將斷絕,氧氣亦無法輸入。人的五臓機能過亢,壯熱之時即使躺在地上亦無法退熱。)陰陽互相和諧的往來,這是正常人的狀態。陰陽互相交往時,必是陽氣先達而陰氣再跟進的。

所以至聖之醫師,其診斷之法,必先察度陰陽之氣機,持之為標準。

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奇病(疑難雜症)與一般之病,都如六十首之篇所記載的診斷方法,凡診斷必察至細微之處,追尋陰陽的變化,明確的瞭解五臟之互動關係,其間須知道如何確定虛實所在,來決定如何平衡五臟的關係,明暸這些才有實力作正確的診斷。

因此察陰不知陽,其診法可以捨而不用。查知陽但不知陰,此因學習的藝術不精,只知左側不知生於右,知右側病卻不知由左生。知上病而不知由陽而生,知先得何病卻不知會延伸其他病害。此類治法必不能長久相傳。

知道美醜知道善惡,知道病徵也知道正常狀況是什麼,知頭面的病也知足下之病,知道坐如何也知道起如何,知道其行如何也知道如何制止。施用有紀律的診斷法,此得診之真理,可傳之後世,人皆適用。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脈之起盛,乃知何者有餘,也知是因何者不足而產生的。度量事物必上下兼顧,如同脈之失常,乃因陰陽相隔拒引發的。所以身形虛弱,呼吸淺短者主死,此陰陽將絕之徵候。身形碩壯有力,但脈氣反不足,此脈症不合亦主死,此因陽盛故外見強盛,但陰竭於內故令脈氣不足,故主死。人之脈氣有餘表示陰臟氣足,但身形衰弱呼吸淺短,此病在陽,故主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

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是故診察病人方向須廣泛,患者的生活作息,體力消耗與補充,都必須了然於心。醫者必須神清智明內察病人之五臟六腑,外察其生活起居及人際關係,四季節氣八風之吉凶,瞭解五臟正常的狀況是什麼,再按脈察其動靜之間細微的變化如何,依循脈法中各種不同的脈象瞭解寒熱之互動,檢視脈的大小是否與病症相合,氣機之順與逆如何協調,方知曉其得何病,此類診法方可十全十美。

不脫離人情世故,診斷時必查其氣息及周圍環境人事之影響,如此不失常理,方為至明之醫術。如此必能長久相傳下去。不知此至明之醫道,必失去診斷之常法,不顧及人倫之理,錯誤的診斷及任意説出病人之死期,這都是失去醫學的正道。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