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類論篇》 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

立春之日,黃帝安坐而視察天地八方,正八風之正氣,而詢問雷公道,經脈氣血的道理,五臟所主之事,應以那一臟最重要?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

雷公答,春季是甲乙主司之季,其色青,內為肝主,其間共三月,肝氣最旺的時節,我以為肝臟最重要。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黃帝說道,你唸過上經下經,陰陽從容等篇,結果你所回答的肝臟卻是最下等的。

雷公惶恐不巳,遂齋戒七日,七日後日方初之時,即侍于黃帝身側。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藏終始,三陰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黃帝說道,陽經中的太陽經為主要經脈,陽明經掌司表裡維繫的關係,少陽經游走於臟腑之間。由此而知五臟的起始與終點的關係。三陰中,太陰經是走表的;二陰,即少陰是走裡的;一陰,即厥陰,為經脈與臟腑的終點,其如同一月中之朔日、晦日一樣循環不巳,有其正常的循環規矩,永不燮更。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雷公答道,弟子尚未能明暸。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沈。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藏,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注】:黃帝説:所謂「三陽」者,就是手足之太陽經。當太陽之脈氣進入肺而達於寸口脈時,必呈浮洪且大狀。如果是弦浮且重按則無脈,表示有病,此時須取決於陽不足有多少,細心觀察,使之合於陰陽之常規。

所謂「二陽」者,就是手足陽明經了。其脈至手太陽寸口脈時,必會浮大而短有力。若出現脈弦細且沈數無力即有病了,表示夏季炎熱時節,病會惡化至死。

所謂「一陽」者,即手足少陽二經,脈氣至手太陰寸口時,會與人迎脈一樣,忽大忽小。一旦出現弦急如懸吊不下狀,這是少陽有病了。若出現純陰之弦脈則主死亡。

所謂「三陰」者,是六條經脈氣血之主司來源者。其交於手太陰經,脈氣入寸口會有緩有力的脈形。若是伏沈如擊鼓,脈不浮出,表示生病了,令人肺氣虛而胸無大志。

所謂「二陰」者,就是手足少陰二經,其絡肺。但氣行歸於膀胱,其絡脈與脾胃相連。

所謂「一陰」者,即手足厥陰二經。若其脈氣獨出寸口,為真臓之脈,表示此人經脈已無氣血可存,陽氣上浮頭面,脈動無鼓動之力,呈鉤狀滑動快速。

以上「六脈」,時為陰,時為陽,互相交通相合併,其通達五臟之內,且合於陰陽消長之理,先到之脈氣為主,後到之脈氣為客居,隨時替換。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雷公答道,微臣已瞭解其意了,得聖君傳授經脈之學,瞭解「從容」篇的道理。但仍不解陰陽相互之間的消長,相互影響情形如何?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緛而動,九竅皆沈。

三陽一陰,太陽脈盛。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藏,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沈,勝肺傷脾,外傷四支。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沈為膿胕。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黃帝答道,太陽為諸陽之首,可以稱為「父」。陽明之陽是衛外固守用的,少陽的陽是協調其間的紀律,使氣血不妄行,使五臟盡能受惠。陰中之太陰為諸陰之道,可以稱為「母」。陰中之少陰為雌性,柔而強軔,是主生育之氣機,稱之為「雌」。陰中之厥陰,為獨陰無陽之所。

如二陽一陰,即陽明證與厥陰證互見,此必主病在陽明。因陽明固衛之力無法承受厥陰之獨盛陰寒之氣,脈形必呈緛綿中空的形式搏動,全身九竅功能必然衰退。

太陽盛陽之脈與厥陰陰極之脈相併合,則太陽脈氣必勝,厥陰之寒必無法抑止其盛陽,此過盛之陽因無陰來調和,必影響五臟之協調性及功能。外證可見易發驚駭狀。

少陰與陽明同時並見,病必生在肺。手少陰之脈如沈緊,表示肺氣受損,脾氣已傷。外證可見病人謾罵不休,行為狂妄,甚而入腦發為癲疾。

少陰與少陽相併見,此病必出於腎,腎陰之氣必入居胸陽之位,行走於心脘之間,以致下焦空虛,終於大、小便不通,手足不聽使喚。

厥陰與少陽相併見,脈現代結,時欲斷絕,這是陰寒之氣入心,進出又不按時,時進時出無法預知。外證是咽喉乾燥無津,其病因土脾臟運化不力。

陽明與太陰相併見,互相抗衡不容,陰無法勝陽又不容陽,陽又無法抑止陰之盛勢,終致兩敗倶傷,陰陽並絕斷。此際如脈浮,必生血積成塊之病,脈沈下則生附骨之膿瘍。

人體中陰陽都呈旺盛時,能通全身陰陽十二經脈,上則能令人神清目明,智慮清明。下入體則五臟相安無事,各司其職不殆。吾人用此來診斷病人生死之期必無誤差,合於一年四季陰陽消長之理了。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

雷公問,請問斷定短期內生死的診斷方法為何?

黃帝不答。雷公又再問。

黃帝答道,在經書中有記載了。

雷公曰,請問短期。

雷公再問同樣的問題。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

春陰陽皆絕,期在盂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乾。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注】:黃帝說:在冬季三個月中,得到的病若是陰與陽混合的症狀,到了春天正月時,脈出現真臓之脈,則必然在春末夏初時節死亡。因為冬天三個月主收藏精氣,然精氣不藏而出與陽合,在理上精氣已失,猶如大地無法生養草與柳一樣,必成枯萎。

春季三個月中,若是陰陽二氣已絕的患者,在正月初春時節死亡。

春季三個月中得到的病,叫做「陽殺」。因為春季陽正生長,其氣漸旺,此時生病若令陽絕,則必成陰陽皆絕的現象,死期在秋天草木枯黃時節。

夏季三個月中得到病,因夏季陽氣當旺,本不易病,一旦病著則必快而深,由表入裡只須十日之內,一旦陽與陰相互交爭,則會在初秋的時節死亡。

秋季三個月中得到的病,因秋季時節三陽經脈氣俱旺盛,所以不治也會自癒。但若是呈現陰陽交爭的病症,使人站立而無法坐下,坐著時又無法起立,此時如果只剩太陽之脈氣獨行,不見少陽、陽明之脈氣,則會在寒日中河水冰凍的日孑中死亡。若是少陰脈獨行,因此時節為少陰腎氣潛藏之時,今不藏而外出獨盛,乃陰將絕之像,故於冰溶化將盡的雨水節氣時死亡。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