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五過論篇》 第七十七

黃帝曰:嗚乎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接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注】:黃帝說:至高的醫街,多深遠啊~好像窺視深淵一樣,好像仰觀浮雲一檨。探測深淵猶可測之,但視浮雲則無法知其邊際。

聖人的學衛,為天下萬民的準則,凡是裁量事物,堅定意志,必有一定的依歸。依循經典,遵守度量,以醫學為事,這是天下萬民的要求,因此醫學上有五過四德的事,你知道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雷公立刻離席拜下説道,我年幼無知,愚蒙迷惑,從未聽聞有「五遇」與「四德」,只知道有比類等醫經名稱,又不完全瞭解,無法回答聖君的問題。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貧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藏府,不變驅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遇也。

黃帝答道,凡是在診病之初,必問病人過去之貴與賤否。因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風所生的,是由內因情志產生出來的。如先貴後賤,容昜失血,名曰「脫營」。如果先富後貧,容易喪失精氣,名曰「失精」。五臓之氣不願暢而滯留,會發生許多並發之病。醫師診察時,病不在臟腑,外觀上又沒異常,診斷後必疑心,而不知病為何?結果病人身體日益衰弱,元氣大虛,精神不振。病癒深入,氣愈衰微,常生寒意又易受驚嚇。病深入時,必外會消耗衛陽之氣,內傷血之營氣,即有良醫在側,亦無法知曉病情,此為笫一過失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是在診察病人之初,必問其飲食起居之習慣,大樂與苦悶,或先樂後苦,這都會傷及人的積氣。一旦精氣耗損,形體亦同時消耗,面呈沮喪。大怒之人必傷陰精,過喜之人,必傷陽氣,不正之氣,形體必瘦。愚昧的醫師,治此類病人,不知如何正確施予補瀉,又不知病發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漸衰弱,邪氣會集中在一起其勢更盛,這是翳者的第二過失。

有醫精於診脈的,必以此技來顯示其特異之處,其實是利用比類及奇恒之法,瞭解「從容篇」而知道的,為醫師不知真正之醫遒在望、聞、問、切。光以切診來斷病,此診不足珍貴,也不足以依憑,這是翳者第三過也。

診斷有三常規,首先必問貴賤。如本受祿命,但事與願違,欲親近王侯貴人,不得其門,造成本為貴,但卻失去,此時即不中外邪,但精神己黯然損傷,身體必敗亡。又開始是富有,但後來財祿敗光,此時即使不中外邪,亦使人皮乾焦而筋軟無力,兩足無力且痿縮。醫師遇此又不嚴密的注意及此,必無法養足其精抻,使病人外表柔弱,內臟功能紊亂不協調,病必無法治好,道是醫師不行,此是醫師所犯的第四種過失。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難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靈。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凡是在診病時,必須瞭解其前因後果,從而理出頭鍺,再按脈問症狀如何。男女正常之氣脈不同,須以此相合,人之生離死別,情緒鬱結,憂愁恐懼,生活上無安全感,喜怒無常,造成五臟精氣空虛,血與氣離其常態,醫師愚眛的必無法知曉,這又是什麼醫術呢?

過去富有,現在貧囷之人必有大傷之虞,令人筋不得養,臌不得血氣,即使身體恢復髖能,但氣血運行不好,皮表不潤澤如前,此精神上的傷氣,必停留體內聚於一處,日久生熱化膿,成為外寒內熱的病。知遇很差的醫師治療,必造成陰暘更亂,身髖元氣四散,手足發生抽筋,此時病人死日可待了。醫師不明暸其間過程,也不問其發病之始因,只是告訴病人何日會死,這也是庸醫才會作的。這是醫師第五個過失。

凡以上五種過失,都肇因於醫術不精,人事又不瞭解而產生的錯誤。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藏六府,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癰發六府。

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所以說至聖之醫師,其治病之衛,必先明暸天地陰陽的變化,四季節氣變化之規則,與人體中五臟六腑,陰陽表裏的關係。由此來決定施予鍼刺,熱熨,或利用毒藥去治療,並詳細瞭解人事上,病人的背景,由此來明確知道須遵守的法則道理。病人之貴賤貧富,各有所不同,也各有其一定的道理。問病人年紀大小與強勇怯弱之性情,然後細察三部九候,方知病之初始與演進,八風所傷之病,九候所察之病,此乃符合病情之診斷方法。

治病之要法,必令精氣內守為笫一要件。按照標準的診察方法,查出精氣不守,其病必乃表裡失和造成的,此時須先據守精氣,再師施予治療,其法不離各經脈陰陽氣交流的俞穴與背部五臟六腑的俞穴的調治道理,能正確施用此術,終身奉行不殆,必萬無一失。不知從四肢背部的俞穴著手治療,必終致五臟過熱,膿癰生於腑中。

診病之時不細心觀察,這就叫「失常」,謹慎遵守翳道,瞭解醫學知識與臨床相結合無誤。熟知「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各篇之理綸,決定在病人面部變化的望診上,熟知全身經脈脈服與疾病的始終;有如此醫學知識的醫師,可以橫行於世,淋漓盡致的發揚醫學了。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