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陽脫證 (八)

朱保義撫辰。庚戌春。權監務。予一日就務謁之。見擁爐忍痛。若不禁狀。予問所苦。小腸氣痛。求予診之。
 
   予曰:六脈虛浮而緊。非但小腸氣。恐別生他疾。越數日再往。臥病已五日矣!入其室。見一市醫孫尚者供藥。
 
   予診之曰:此陰毒證。腎虛陽脫。脈無根蒂。獨見於皮膚。黃帝所謂懸絕。仲景所謂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幾而息已高矣!孫生尚與術附湯。灸臍下。
 
   予曰:雖盧扁之妙無及矣!是夕死。故論傷寒以真氣為主。
 
   論曰:傷寒不拘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強壯者易治。真氣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證宜下。真氣弱。則下之便脫。陰證宜溫。真陰弱。溫之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主本無力也。
 
   《經》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陰勝則身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氣溢。八八止。婦人月事。以時下。故七欲損也。男子精。欲滿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則男婦身常無病。無病精氣常固。雖有寒邪。易於調治。
 
   故曰:二者可調。是知傷寒真氣壯者易治也。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