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①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①。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②。

【注】:

①六合:謂四方上下也。九州,謂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內應九竅,故云九州九竅也。

 五藏,謂五神藏也。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而此成形矣。

 十二節者:十二氣也。天之十二節氣,人之十二經脈而外應之,咸同天紀,故云皆通乎天氣也。十二經脈者,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也。

 新校正云:『詳通天者,生之本,六節藏象注甚詳。』

 又按鄭康成云:『九竅者,謂陽竅七,陰竅二也。』

②言人生之所運為則,內依五氣以立,然其鎮塞天地之內,則氣應三元以成三,謂天氣、地氣、運氣也。

犯,謂邪氣觸犯於生氣也,邪氣數犯則生氣傾危,故寶養天真以為壽命之本也。

 庚桑楚曰:『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

 《靈樞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此之謂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①。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②。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③,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衞氣散解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⑤。

【注】:

①春為蒼天發生之主也,陽氣者,天氣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則其義也。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則形亦全矣。

②以因天四時之氣序,故賊邪之氣弗能害也。

③夫精神可傳,惟聖人得道者乃能爾,久服天真之氣,則妙用自通於神明也。

④失,謂逆蒼天清淨之理也。然衞氣者,合天之陽氣也。

 上篇曰:『陽氣者閉塞,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

 《靈樞經》曰:『衞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故失其度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衞不營運,故言散解也。

⑤夫逆蒼天之氣,違清淨之理,使正真之氣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為之爾。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①,故天運當以日光明②。是故陽因而上,衞外者也③。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④。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⑤,體若燔炭,汗出而散⑥。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⑦。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⑧。

【注】:

①此明前陽氣之用也。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境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

②言人之生,固宜藉其陽氣也。

③此所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

④欲如運樞,謂內動也。起居如驚,謂暴卒也。言因天之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內動,不當煩擾筋骨,使陽氣發泄於皮膚而傷於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馳騁荒佚,則神氣浮越,無所綏寧矣。

 脈要精微論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之謂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連樞。』

 元起云:『陽氣定如連樞者,動繫也。』

⑤此則不能靜慎,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煩,謂煩躁。靜,謂安靜。喝,謂大呵出聲也。言病因於暑,則當汗泄,不為發表,邪熱內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內熱外涼,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為鳴。

⑥此重明可汗之理也,為體若燔炭之炎熱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熱氣施散。燔,一為燥,非也。

⑦表熱為病,當汗泄之,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熱氣不釋,兼濕內攻,大筋受熱則縮而短,小筋得濕則引而長,縮短故拘攣而不伸,引長故痿弱而無力。攘,除也。緛,縮也。弛,引也。

⑧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負,故云四維相代也。致邪代正氣,不宣通,衛無所從,便至衰竭。故言陽氣乃竭也。衛者,陽氣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①。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②。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③。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⑤。汗出見濕,乃生痤疿⑥。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⑦,勞汗當風,寒薄為皶,欝乃痤⑧。

【注】:

①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然煩擾陽和,勞疲筋骨,動傷神氣,耗竭天真,則筋脈脹,精氣竭絕,既傷腎氣又損膀胱,故當於夏時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為名。厥,謂氣逆也。煎厥之狀,當如下說。

 新校正云:『按脈解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②既且傷腎又竭膀胱,腎經內屬於耳中,膀胱脈生於目眥,故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斯乃房之患也,既盲目視,又閉耳聰,則志意、心神、筋骨、腸胃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煩悶而不可止也。

③此又誡喜怒不節,過用病生也。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上,謂心胸也。然陰陽相薄,氣血奔並,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傷氣。』由此則怒甚氣逆,血積於心胸之內矣。菀,積也。

④怒而過用,氣或迫筋,筋絡內傷,機關縱緩,形容痿廢,若不維持。

⑤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濕潤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隨。

 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⑥陽氣發泄,寒水制之,熱怫內餘,鬱於皮裏,甚為痤癤,微作疿瘡。疿,風癮也。

⑦高,膏也。梁,梁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則結為痤疿。膏梁之人,內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內變為丁矣。外濕既侵,中熱相感,如持虛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虛。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虛於下,邪毒襲虛故爾。

 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梁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

⑧時月寒涼,形勞汗發,淒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蓄於玄府,依空滲涸,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餘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謂汗空也。痤,謂色赤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痠棗或如按豆,此皆陽氣內欝所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①。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②。陷脈為瘻,留連肉腠③。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④。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⑤。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⑥。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⑦。

【注】:

①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耎,以固於筋,動靜失宜,則生諸疾。

②開,謂皮腠發泄。闔,謂玄府閉封。然開闔失宜為寒所襲,內深筋絡,結固虛寒,則筋絡拘緛,形容僂俯矣。

 《靈樞經》曰:『寒則筋急。』此其類也。

③陷脈,謂寒氣陷缺其脈也。積寒留舍,經血稽凝,久瘀肉攻,結於肉理,故發為瘍瘻,肉腠相連。

④言若寒中於背俞之氣,變化入深而薄於藏府者,則善為恐畏及發為驚駭也。

⑤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故為癰腫也。

正理論云:『熱之所過則為癰腫。』

⑥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兩熱相合,故令振慄。寒熱相移以所起為風,故名風瘧也。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蓋論從風而為是也。

⑦夫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為清靜,以其清靜,故能肉腠閉,皮膚密,真正內拒虛邪不侵,然大風苛毒不必常求於人,蓋由人之冒犯爾。故清淨則肉腠閉,陽氣拒,大風苛毒弗能害之。清靜者,但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①。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②。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③。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④。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⑤。』

【注】:

①並,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久,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陰陽否隔,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為之。

 陰陽應象大論曰:『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氣相格拒,故良醫弗可為也。

②言三陽畜積,怫結不通,不急瀉之亦病而死,何者?畜積不已,亦上下不並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證也。若不急瀉,粗工輕侮,必見敗亡也。

陰陽別論曰:『三陽結謂之隔。』

  又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③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

 《靈樞經》曰:『目開則氣上行於頭,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也。』

④隆,猶高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減,虛也。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之氣門也。

⑤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

岐伯曰①:『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②。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③。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④。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⑤。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聦明,氣立如故⑥。

【注】:

①新校正云:『詳篇首云帝曰:此岐伯曰非相對問也。』

②言在人之用也。亟,數也。

③薄疾,謂極虛而急數也。並,謂盛實也。狂,謂狂走或妄攀登也。陽並於四支則狂。

陽明脈解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而歌也。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為陰不勝其陽也。』

④九竅者,內屬於藏,外設為官。故五藏氣爭,則九竅不通也。言九竅,謂前陰後陰不通,兼言上七竅也。若兼則目為肝之官,鼻為肺之官,口為脾之官,耳為腎之官,舌為心之官,舌非通竅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故也。』

⑤從,順也。言循陰陽法,近養生道,則筋脈骨髓各得其宜,故氣血皆能順時和氣也。

⑥邪氣不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若失聖人之道,則致疾於身,故下文引曰:『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②。因而大飲,則氣逆③。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④,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⑤。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⑥。因而和之,是謂聖度⑦。

【注】:

①自此以下,四科並謂,失聖人之道也。風氣應肝,故風淫精亡則傷肝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也。』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故精乃亡也。亡,無也。

 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云:淫氣者,陰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

②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脈解而不屬,故腸澼而為痔也。

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傷之信也。

③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也。

④強力,謂強力入房也。高骨,謂腰高之骨也。然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故高骨壞而不用也。聖人交會則不如此,當如下句云:『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⑤陰陽交會之要者,正在於陽氣閉密而不妄泄爾。密不妄泄乃生氣強,固而能久長,此聖人之道也。

⑥兩,謂陰陽。和,謂和合,則交會也。若,如也。言絕陰陽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時,有春無秋,有冬無夏也。所以然者,絕廢於生成也。故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⑦因陽氣盛發,中外相應,賈勇有餘,乃相交合,則聖人交會之制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①。陰平陽祕,精神乃治②。陰陽離決,精氣乃絕③。因於露風,乃生寒熱④。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⑤。夏傷於暑,秋為痎瘧⑥。秋傷於濕,上逆而欬⑦,發為痿厥⑧。冬傷於寒,春必溫病⑨。

【注】:

①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矣。

②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③若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瀉,損耗天真,二氣分離,經絡決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④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由生。

⑤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

 新校正云:『按 陰陽應象大論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⑥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痎瘧。痎,老也,亦曰瘦也。

⑦濕,謂地濕氣也。秋濕既勝,冬水復王,水來乘肺,故欬逆病生。

 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⑧濕氣內攻於藏府,則欬逆;外散於筋脈,則痿弱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濕氣之資,發為痿厥。』厥,謂逆氣也。

⑨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特,故為溫病。

 新校正云:『按此與陰陽應象大論重,彼注甚詳。』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①。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②,是故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③,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④。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⑤。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⑥。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⑦。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⑧。

【注】:

①寒暑溫涼遞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之和也。

②所謂陰者,五神藏也。宮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藏所生,本資於五味,五味宣化,各湊於本宮。雖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損。正為好,而過節乃見傷也。

③酸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利,則肝多津液,津液內溢則肝葉舉,肝葉舉則脾經之氣絕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④鹹多食之,令人肌膚縮短,又令心氣抑滯而不行,何者?鹹走血也,大骨氣勞,鹹歸腎也。

⑤甘多食之令人心悶,甘性滯緩,故令氣喘滿而腎不平,何者?土抑水也。衡,平也。

⑥苦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

⑦沮,潤也。弛,緩也。央,久也。辛性潤澤,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脈潤,精神長久,何者?辛補肝也。藏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

 新校正云:『按此論味過所傷,難作精神長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草滋之作草茲之類,蓋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者也。』

⑧是所謂修養天真之至道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