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氣調神大論篇》 第二①

【注】: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一。』

春三月,此謂發陳①。天地俱生,萬物以榮②,夜臥早起,廣步於庭③,被髮緩形,以使志生④,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⑤,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⑥。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⑦。

【注】:

①春陽上升,氣潛發散,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所謂春三月者,皆因節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②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故萬物滋榮。

③溫氣生,寒氣散,故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④法象也,春氣發生於萬物之首,故被髮緩形以使志意發生也。

⑤春氣發生,施無求報,故養生者必順於時也。

⑥所謂因時之序也,然

立春之節,初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蟄蟲始振,後五日魚上冰。次雨水氣,初五日獺祭魚,次五日鴻鴈來,後五日草木萌動。

次仲春驚蟄之節,初五日小桃華。

 新校正云:『詳小桃華,月令作桃始華。』次五日倉庚鳴,後五日鷹化為鳩。次春分氣,初五日玄鳥至,次五日雷乃發聲,芍藥榮,後五日始電。

次季春清明之節,初五日桐始華,次五日田鼠化為鴽,牡丹華,後五日虹始見。次榖雨氣,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鳴鳩拂其羽,後五日戴勝降于桑。

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春陽布發生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新校正云:『詳芍藥榮,牡丹華,今月令無。』

⑦逆謂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於春,故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王而木廢,故病生於夏。然四時之氣,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於夏長之令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②,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③,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④。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⑤。

【注】:

①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②舉夏至也。

 脈要精微論曰:『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由是則天地氣交也。然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

③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泄,物化則華英成秀,氣泄則膚腠宣通。時令發揚,故所愛亦順陽而在外也。

④立夏之節,初五日螻蟈鳴,次五日蚯蚓出,後五日赤箭生。

 新校正云:『按月令作王瓜生。』次小滿氣,初五日吳葵華。

 新校正云:『按月令作苦菜秀。』次五日靡草死,後五日小暑至。

次仲夏芒種之節,初五日螗螂生,次五日鵙始鳴,後五日反舌無聲。次夏至氣,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鳴,後五日半夏生,木堇榮。

次季夏小暑之節,初五日溫風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次大暑氣,初五日腐草化為螢,次五日土潤溽暑,後五日大雨時行。

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夏氣揚蕃秀之令,故養生者必敬順天時也。

 新校正云:『詳木堇榮,今月令無。』

⑤逆謂反行冬令也。痎,痎瘦之瘧也。心象火,王於夏,故行冬令則心氣傷,秋金王而火廢,故病發於秋而為痎瘧也。然四時之氣,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於秋收之令也。冬水勝火,故重病於冬至之時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①。天氣以急,地氣以明②,早臥早起,與雞俱興③,使志安寧,以緩秋刑④,收斂神氣,使秋氣平⑤,無外其志,使肺氣清⑥,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⑦。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⑧。

【注】:

①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

②天氣以急,風聲切也;地氣以明,物色變也。

③懼中寒露,故早臥。欲使安寧,故早起。

④志氣躁則不慎其動,不慎其動則助秋刑急,順殺伐生,故使志安寧,緩秋刑也。

⑤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既傷則秋氣不平調也。故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也。

⑥亦順秋氣之收斂也。

⑦立秋之節,初五日涼風至,次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蟬鳴。次處暑氣,初五日鷹乃祭鳥,次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

次仲秋白露之節,初五日盲風至,鴻鴈來,次五日玄鳥歸,後五日羣鳥養羞。次秋分氣,初五日雷乃收聲,次五日蟄蟲坯戶,景天華,後五日水始涸。

次季秋寒露之節,初五日鴻鴈來賓,次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後五日菊有黃華。次霜降氣,初五日豺乃祭獸,次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蟄蟲咸俯。

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秋氣正收斂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新校正云:『詳景天華三字,今月令無。』

⑧逆謂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於秋,故行夏令則氣傷,冬水王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中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於冬藏之令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①。水冰地坼,無擾乎陽②,早臥晚起,必待日光③,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④,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⑤,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⑥。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⑦。

【注】:

①草木凋,蟄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藏。

②陽氣下沈,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煩勞。擾,謂煩也,勞也。

③避於寒也。

④皆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故下文云:『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⑤去寒就溫,言居深室也。

 《靈樞經》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無泄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泄,陽氣發泄則數為寒氣所廹,奪之亟數也。

⑥立冬之節,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次小雪氣,初五日虹藏不見,次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後五日閉塞而成冬。

次仲冬大雪之節,初五日冰益壯,地始拆,鶡鳥不鳴,次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氣,初五日蚯蚓結,次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

次季冬小寒之節,初五日鴈北鄉,次五日鷙鳥厲疾,後五日水澤腹堅。

凡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冬氣正養藏之令,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⑦逆,謂反行夏令也。腎象水,王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王而水廢,故病發於春也。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①,藏德不止②,故不下也③。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④,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⑤,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⑥,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⑦。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槀不榮⑧。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⑨。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⑩。

【注】:

①言天明不竭以清淨,故致人之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於人也。

②新校正云:『按別本“止”一作“上”。』

③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況全生之道而不順天乎!

④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所諭者何?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淨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

⑤陽氣,謂天氣,亦風熱也;地氣,謂濕,亦雲霧也。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為病,則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

 《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

 易曰:『喪明於易。』豈非失養正之道邪!

⑥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陰虛則天不下交,故云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為白露不下之咎矣。

 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雨露。

 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⑦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於原澤,是為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

→【名:謂名果、珍木。表:謂表陳其狀也。】

 易繫辭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為否也。』

 易曰:『天地不交,否。』

⑧→【惡,謂害氣也。發,謂散發也。節,謂節度也。菀,謂蘊積也。槀,謂枯槀也。】

言害氣伏藏而不散發,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槀木蘊積,春不榮也。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哉!人離於道亦有之矣。

⑨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

→【央,久也,遠也。】

⑩道非遠於人,人心遠於道,惟聖人心合於道,故壽命無窮。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藏內傷而他病起。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①。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②。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③。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④。

【注】:

①生,謂動出也。陽氣不出,內鬱於肝,則肝氣混糅變而傷矣。

②長,謂外茂也。洞,謂中空也。陽不外茂,內薄於心,燠熱內消,故心中空也。

③收,謂收斂。焦,謂上焦也。太陰行氣主化上焦,故肺氣不收,上焦滿也。

 新校正云:『按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太素》作焦滿。』

④沈,謂沈伏也。少陰之氣內通於腎,故少陰不伏,腎氣獨沈。

 新校正云:『詳獨沈,《太素》作沈濁。』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①。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②,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③。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④。

【注】:

①時序運行,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

②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二氣常存,蓋由根固。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③聖人所以身無奇病,生氣不竭者,以順其根也。

④是則失四時陰陽之道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①。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②,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③。

【注】:

①謂得養生之道。苛者,重也。

②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

 老子曰:『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於道德,則可謂失道者也。

③格,拒也,謂內性格拒於天道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①。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②!

【注】:

①知之至也。

②知不及時也。備禦虛邪,事符握虎,噬而後藥,雖悔何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