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火燥熱異同論:

 暑熱同氣也,昔分為二。

 燥火異體也,今合為一。

 

李明之曰:

 靜而得之為傷暑,動而得之為中熱。

 蓋謂閒逸人,偶憩廣亭高榭,為水木陰寒所抑,天氣不伸而傷暑。

 辛苦人負重勞作,耦耕遠役,火暑迸逐而熱中。

 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症,非暑也。

 

邵行甫曰:

 暑與熱同氣而異名,大概謂日中火烈,行人趲程,未能便食,口體如燒,卒然昏蹶,不省人事,為中堦,名中熱亦可也。

 素封家無長幼,寒暄皆不能耐,甫入夏即池水亭閣安其身,沉李浮瓜爽其口,晝則環冰揮扇,夜臥以竹簟藤床,炎蒸不來,清風滿座,內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出則陰愈入而陽愈不發,一時昏暈,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夏月感寒,不可執暑令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

 

 


 

 三說行甫為優,安道次之。

 愚意大暑流行,無所不至,縱涼以冰扇水石,終不到凜冽地位,且外寒所遏,暑火不伸,則寒為標,熱為本,只先以輕清散其表,繼以涼平清其裏,終以辛甘溫遂其初,無不癒者。

 若便名陰症,名感寒,一用辛熱之物,亦已過矣。

 神靜陰生,形役陽亢。

  生陰者,臟腑天成之火,真火也。

  亢陽者,物欲過極,擾亂逆鬱,臟腑之火迭起,名曰五志之火,邪火也。

 天成之火生生不已,五志之火乃能為病。火分邪正,燥一於虛。

 

 《經》曰:諸澀枯涸,皴揭幹勁,皆屬於燥。

 河間曰:風、熱、火,同陽也;燥、濕、寒同陰也。

 第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反同其風熱。

 

 東垣曰:饑飽勞役損傷臟氣,及食辛熱濃味,助火耗血,致真陰虧少,便難燥結。然亦有風熱陰陽,臨事當分別主治。

 如

 火盛風生,風能勝濕,風燥也。

 風勝生熱,耗其津液,熱燥也。

 陽實陰虛,丙火乾癸水,陽燥也。

 風勁清肅,燥氣入裏,出於皮膚,陰燥也。

 

 若夫內外發熱,暑、火、燥皆有之,望、問不得其情,須征以診切。

 客感風寒發熱,脈浮緊,頭痛鼻涕,明知其熱在外,汗之而已。

 內傷飲食發熱,脈滑數,胸滿噫氣,明知其熱在內,消導則安。

 熱發脈無神力,四肢倦怠,有汗,不惡寒,此勞損表裏虛症,補養自退。

 陽虛發熱,不任風寒,自汗,脈浮濡或大而無力。

 陰虛發熱,脈數而微芤或澀小,多作於午後。

 鬱熱者,手足心熱,肌膚不甚熱,熱不伸越也。

 煩熱者,即虛煩躁熱也。

 癆熱者,其熱在骨,骨蒸熱是也。

 總而言之,熱有虛有實,虛者燥,實者火也。

 熱有中有發,中自外來,發由內出,雖欲合之,焉得而合之。

 暑熱之中人,發於症為火,是暑即火、火即暑也。

 火威之炎烈,冷物近之必熱,是燥即火、火即燥也,雖欲分之,焉得而分之。

 嗟夫!

 暑火燥熱,體氣異同如此,昔分今合,固在圓機者默相商榷也。

 故諺有之曰:後之視今,猶今視昔,此合彼分,是二是一。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