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行邪正致病暨虛實傳染統論:

醫科之事,惟目症治最繁。

 一以貫之,五行生克、內外感傷而已。

 第傷於內者必達於外,感於外者必傳於內,一傳再傳,一達再達,則陰陽錯亂,五行雜見,外感者幾為內傷,內傷者幾為外感,生者等於克,克者等於生。

 

專於斯者猶不能辨其精微,彼獵涉方書,安望其舍此無辜、伐彼有過,認真於虛、實、賊、微、傳、並、自、合之病者哉!

 夫所謂虛、實、賊、微、傳、並、自、合者,蓋天地生人,稟賦大異,情好各殊。

 子國子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惟其不同,以故

  憂愁思慮傷乎心,積為伏梁;

  形寒飲冷傷乎肺,積為息賁;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傷乎肝,積為肥氣;

  飲食勞倦傷乎脾,積為痞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傷乎腎,積為奔豚。

 

 


 

 種種人欲,難以筆罄,此無病而致其病也。

 此所謂飛蛾撲火,自焚其身,豈蠶以絲、象以齒故也。

 況且陰陽戾氣,無時無之,此中人最易相犯,今既已犯耳,自然各從其屬而加甚,乃發為中風、傷暑、中痰、傷寒、中濕之五邪。

 五邪之來,又當有別,蓋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

 如心火,因肝木之邪所致,火生於木是從後來。

 

 火中有木,木能克土,無土則水至而致火,故曰虛邪;

  因脾土之邪所致,土生於火,是從前來。

 火中有土,水不能至而火無懼憚矣,故曰實邪;

  因腎水之邪所致,水能克火,是從所不勝來。

 

既不能勝,勢必為禍,故曰賊邪;因肺金之邪所致,火能刑金,是從所勝來。

 勝應不能為害,然有反克之理,故曰微邪;

 心火自炎,無他邪相干,故曰正邪。

 假令心病由中風得之為虛邪,色當赤。

 

 何以言之?

 肝主色,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自入為青。

 肝邪入心,故知色赤也。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中痰得之為實邪,當喜苦味。

 

 脾主味,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入肝為酸,自入為甘。

 其病身熱體重,譫語,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傷寒得之為微邪,當譫言妄語。

 

 肺主聲,入心為言,入肝為呼,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中濕得之為賊邪,當汗出不止。

 

 腎主液,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脾為痰,入肺為涕,自入為唾,一曰自入為精。

 其病身熱,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緩而大;中暑得之為正邪,當惡焦臭。

 

 心主臭,入腎為腐,入肝為臊,入脾為香,入肺為腥,自入為焦。

 其病身熱而煩,或心痛,其脈浮大而數;

  此經與彼經齊病曰合;

  一經、二經病,一經罷而一經加甚曰並;

  傳即五邪往來;自乃正邪別名,自我、因他,圓融昭鑒。

 病雖變幻萬端,亦有以宰製之法,此上工所以知將來而治未病也。

 是故古人立言垂訓,制方療病,有病源即有病症、有病名。

 後人顧名思義,援症投藥若合符節,何莫非造化樞紐。

 但其理深不易窮,博而難約,無以豁淺人之胸次,故名家醫集具在,蛛網塵封,從來未有翻閱到底者。

 愚妄以意逆志,始以論說,繼以詩詞,以圖像以注釋,有不能言語形容者,必旁求曲喻,務使傷感淺深,病症內外,悉寓於短章尺幅之中,一覽了然,不遺餘蘊,不生厭瀆而後已。

 

 蘇子曰:惟求疾癒,何必困醫,意在是也。若夫心病者愈在季夏,季夏不癒,甚於冬,冬不變,持於春,起于夏。

 

又病在心,戊己癒,戊己不癒,加於壬癸,壬癸不變,持於甲乙,起于丙丁者流,此經所謂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所生而癒,至所不勝而甚,至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亦五行生克之理,乃症治後一著事,專於斯者,又不可不知此也。

 已上諸說,舉心為例,餘可類推,非先主而後臣也。

 其臟如此,其腑可知,非重臟而薄腑也。

 篇中虛實二字,須毋執著,尤不可輕易放過。

 

 


 

《經》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瘠,以調其氣之虛實,此以形體別虛實也;

 又曰:邪氣盛則實,形氣奪則虛,此以邪正別虛實也;

  以飲食言,曰:穀盛氣盛,穀虛氣虛;

  以血脈言,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至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行,其病則實。

 分疏到此,無隱不彰矣。

 進而論之,實者邪實,虛者正虛。

 

邪虛正實,邪實正虛何則?

 夫人真元不虧,邪何能入,即入亦不甚深,略用清和之品,其病立退。

 凡用大熱大寒之劑者,皆正氣素虛而邪氣暴實也。

 若虛實只從前後來論,則百病但有傳與,而無自受耳。

 若虛實壹作氣血衰旺看,則百病但有內傷而無外感耳。

 且虛必議補,邪虛正實,早用恐養奸貽患;實必須瀉,邪實正虛,數進恐喜攻增氣。

 諺曰:實實損不足,虛虛益有餘,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其機如此。

 即就此機而參之,思過半矣。

 嗚乎!

 醫者意也,藥者卻也。卻病之方,不外補瀉,得醫之意,無非虛實,能知虛實,定以補瀉,醫事盡之矣。

 更不必陰陽五行,一以貫目症之繁。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