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味甘、辛,氣香,性溫。

 入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

 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營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脫陷,降濁陰衝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傷寒》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治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以營性發揚,衛性斂閉,風傷衛氣,泄其皮毛,是以汗出。

 風愈泄而衛愈斂,郁遏營血,不得外達,是以發熱。

 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生薑調臟腑而宣經絡,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氣之鬱也。

 A:

 三兩:原作「二兩」,據集成本、石印本、《傷寒懸解‧卷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改。

 生薑調臟腑而宣經絡:原脫,諸本均同,據《傷寒懸解‧卷三》釋文補。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白術、炙甘草、乾薑各(三兩)。

 治太陽傷寒表證未解,而數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以誤下傷其中氣,己土陷下而為泄,戊土逆上而為痞,而表證猶存。

 人參湯理中氣之紛亂,桂枝解表邪之怫鬱也。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治太陽傷寒,發汗過多,叉手冒其心,心下悸動,欲得手按者。

 以陽亡土敗,木氣鬱勃,欲得手按,以定撼搖,甘草、桂枝,培土以達木也。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治太陽傷寒,燒針發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胸者。

 以汗後陽虛脾陷,木氣不達,一被外寒,閉其針孔,木氣鬱動,必發奔豚。

 若氣從小腹上衝心胸,便是奔豚發矣。

 先灸其針孔,以散外寒,乃以桂枝加桂,疏乙木而降奔衝也。

 

凡氣衝心悸之證,皆緣水旺土虛,風木鬱動之故。

 苓桂術甘湯:方在茯苓。

 治太陽傷寒,吐下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又發汗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金匱》桂五味甘草湯:

 桂枝(四兩)、茯苓(四兩)、五味(半升)、甘草(三兩)。

 治痰飲咳逆,服小青龍湯後方在麻黃。

 A:苓:原作「枝」,據集成本、石印本、《金匱懸解‧卷十四》、《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改。

 飲去咳止,氣從少腹上衝胸咽者。

 與桂苓五味甘草,治其衝氣。

 

防己黃芪湯:方在防己。

 治風濕脈浮身重,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

 傷寒太陽病下後,其氣上衝者,與桂枝加桂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在茯苓。

 治太陽傷寒汗後,臍下悸動,欲作奔豚者。

 A:【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原作「苓桂甘草湯」,諸本均同,據《傷寒懸解‧卷四》、《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改。

 

《金匱》理中丸:方在人參。

 治霍亂吐利,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A:

 《金匱》理中丸,諸本均同。

 「理中丸」,《金匱懸解》、《金匱要略》均不載,載於《傷寒懸解‧卷十三》、《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金匱》當作傷寒。

 

《傷寒》四逆散: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

 以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乙木生於癸水而長於己土,水寒土濕,脾氣鬱陷,乙木抑遏,經氣不暢,是以動搖。

 其始心下振悸,枝葉不寧也,及其根本動搖,臍下悸作,則木氣奔突,勢如驚豚,直衝於胸膈咽喉之間。

 桂枝疏肝脾治鬱抑,使其經氣暢達,則悸安而衝退矣。

 

烏梅丸:方在烏梅。

 治厥陰病,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食則吐蛔。

 以木鬱則蟲化,氣勃升,故衝擊而作痛。

 A:木:原作「怒」,諸本均同,音近之誤,據上下文義改。

 桂枝疏木達鬱,下衝氣而止心痛也。

 

 


 

《金匱》桂薑枳實湯:

 桂枝(三兩)、生薑(三兩)、枳實(五兩)。

 治心中懸疼,氣逆痞塞。

 以膽胃不降,心下痞塞,礙乙木上行之路,衝擊而生疼痛。

 枳、薑降濁而瀉痞,桂枝通經而達木也。

 

《外台》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黃芩(二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芍藥(兩半)、大棗(六枚)、生薑、桂枝(各一兩半)、人參一兩半)。

 A:

 人參(一兩半)、原脫,諸本均同,據下文「小柴胡」、《金匱懸解‧卷十七》、《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脈證治第十》補。

 

 治心腹卒痛。

 以甲木鬱則上克戊土,而為心疼,乙木鬱則下克己土,而為腹疼。

 小柴胡補土而疏甲木,芍藥、桂枝,清風而疏乙木也。

 此本太陽少陽合病之方。

 

少陽傷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是少陽之經證也。

 而外見發熱惡寒,是太陽之經證也。

 故以柴胡而加桂枝,雙解太少之經。

 然心腹疼痛之理,亦不外是也。

 

《金匱》桂薑棗麻附細辛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三兩)。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氣分,清陽之位,而濁氣痞塞,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此下焦陰邪,逆填于陽位也。

 陰邪上逆,原于水旺而土虛,甘、棗補其土虛,附子溫其水寒,薑、桂、細辛,降其濁陰,麻黃瀉其滯氣也。

 A:

 甘:原作「枝」,據集成本、《金匱懸解‧卷十》、《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改。

 生薑(三兩)、原脫,據閩本、蜀本、集成本補。

 

桂枝茯苓丸:

 桂枝、芍藥、丹皮、桃仁、茯苓等分。

 治妊娠,宿有癥病,胎動漏血。

 以土虛濕旺,中氣不健,胎妊漸長,與癥病相礙,中焦脹滿,脾無旋運之路,陷遏乙木,鬱而生風,疏泄失藏,以至血漏。

 木氣鬱衝,以致胎搖。

 茯苓瀉濕,丹皮、桃仁,破癥而消瘀,芍藥、桂枝,清風而疏木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白術、知母、防風(各四兩)、芍藥(三兩)、生薑(五兩)、麻黃、甘草、附子(各二兩)。

 治肢節疼痛,腳腫,身羸,頭眩,欲吐,以四肢稟氣於脾胃,中脘陽虛,四肢失養,濕傷關節,而生腫痛。

 濁陰阻格,陽不下濟,鬱升而生眩暈,逆行而作嘔吐。

 術、甘培土以障陰邪,附子溫下而驅濕寒,知母清上而甯神氣,桂、芍、薑、麻,通經而開痹塞也。

 

八味腎氣丸:方在地黃。

 治婦人轉胞,不得小便。

 男子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以木主疏泄,職司水道,水寒土濕,木氣抑鬱,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

 泄而弗暢,則小便不利,泄而失約,則小便反多,桂枝疏木以行疏泄也。

 其短氣有微飲者,宜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桂枝善行小便,是以並瀉水飲也。

 

 


 

桂枝附子湯:方在附子。

 治風濕相摶,骨節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堅,小便利者,去桂,加術。

 便利而去桂者,木達而疏泄之令行也。

 桂枝辛溫發散,入肝脾而行營血。

 風傷衛氣,衛閉而遏營血,桂枝通達經絡,瀉營鬱而發皮毛,故善表風邪。

 

肝應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氣充足者,十不得一。

 即其有之,亦壯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氣之不足者也。

 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溫土燥,陽氣升達,而後生氣暢茂。

 水寒土濕,生氣失政,於是滯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鬱而作賊也。

 肝病則燥澀堙瘀,經脈亦病。

 木中孕火,其氣本溫,溫氣存則鬱遏而生風熱,溫氣少則風熱不作,純是濕寒。

 其濕寒者,生氣之衰,其風熱者,亦非生氣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桂枝溫散發舒,性與肝合,得之臟氣條風扇布,土氣松和,土木雙調矣。

 土治於中,則樞軸旋轉而木氣榮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驚悸,又止奔豚。

 至於調經開閉、疏木止痛、通關逐痹、活絡舒筋,噎塞痞痛之類,遺濁淋澀之倫,泄穢、吞酸、便血之屬,胎墜脫肛、崩中帶下之條,皆其所優為能事也。

 大抵雜證百出,非緣肺胃之逆,則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於逆,又宜於陷,左之右之,無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難詳。

 凡潤肝養血之藥,一得桂枝,化陰滯而為陽和,滋培生氣,暢遂榮華,非群藥所能及也。

 去皮用。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