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味苦,氣寒,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

 清相火而斷下利,瀉甲木而止上嘔,除少陽之痞熱,退厥陰之瘀蒸。

 

《傷寒》黃芩湯: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以太陽而傳少陽,少陽經氣內遏,必侵克戊土,而為嘔利。

 逆而不降,則壅迫上脘而為嘔,降而不舒,則鬱迫下脘而為利。

 利泄胃陽,則入太陰之臟,利亡脾陰,則傳陽明之腑。

 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易傳陽明而為熱。

 甘草、大棗,補其脾精。

 黃芩、芍藥,瀉其相火也。

 

 


 

《外台》黃芩湯: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乾薑(二兩)、桂枝(一兩)。

 治乾嘔下利者。

 以其中氣虛寒,脾陷而賊於乙木,則為下利,胃逆而賊於甲木,則為乾嘔。

 人參、大棗,補中培土,乾薑、桂枝,溫升肝脾而止下利,黃芩、半夏,清降膽胃而止乾嘔也。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 用之治往來寒熱,胸脅硬滿。

 

大柴胡湯方:在柴胡。 用之治發熱汗出,心下痞硬。

 

半夏瀉心湯方:在半夏。 用之治嘔而發熱,心中痞滿。

 

生薑瀉心湯方:在生薑。 用之治乾嘔食臭,心下痞硬。

 

甘草瀉心湯方:在甘草。 用之治水穀不化,心下痞硬。

 

附子瀉心湯方:在附子。 用之治惡寒汗出,心下痞硬。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在大黃。 用之治關上脈浮,心下痞濡。

 

以少陽之經,自頭走足,下胸貫膈,由心下而行兩脅。

 經氣鬱遏,內攻戊土,胃氣被賊,脹滿不運,外逼少陽之經,結塞不開,是以心脅痞滿。

 結微則濡,結甚則硬。

 少陽經鬱,相火升炎,黃芩清少陽之相火,以瀉痞鬱之熱也。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在葛根。 用之治喘而汗出著。

澤漆湯方:在澤漆。 用之治咳而脈浮者,清相火之刑辛金也。

乾薑芩連人參湯方:在乾薑。 用之治食入即吐者,清甲木之克戊土也。

《金匱》鱉甲煎丸方:在鱉甲。 用之治瘧病結為癥瘕,清少陽之鬱火也。

大黃蟅蟲丸方:在大黃。 用之治虛勞內有乾血,清厥陰之燥熱也。

當歸散方:在當歸。 用之治妊婦諸病,清風木之鬱蒸也。

黃土湯方:在黃土。 用之治便後下血,清風木之疏泄也。

 

甲木清降,則下根癸水而上不熱,乙木溫升,則上生丁火而不下熱。

 足厥陰病則乙木鬱陷而生下熱,足少陽病則甲木鬱升而生上熱,以甲木原化氣於相火,乙木亦含孕乎君火也。

 

黃芩苦寒,併入甲乙,瀉相火而清風木,肝膽鬱熱之證,非此不能除也。

 然甚能寒中,厥陰傷寒,脈遲,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小柴胡湯:

 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

 凡脈遲,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

 清上用枯者,清下用實者。

 內行醋炒,外行酒炒。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