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棗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鹹,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

 補太陰己土之精,化陽明戊土之氣。

 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息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

 

《金匱》十棗湯:

 甘遂、芫花、大戟等分為散,大棗(十枚)。

 煎服一錢匕。

 治中風表解,內有水氣,下利嘔逆,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汗出不惡寒者。

 以土敗不能制水,水邪氾濫,中氣鬱阻,肝脾下陷而為泄利,膽胃上逆而作嘔吐。

 戊土迫於甲木,是以心痞脅痛。

 相火升而衛泄,是以汗出。

 表證即解,故不惡寒。

 芫、遂、大戟,決其積水,大棗保其脾精也。

 

《傷寒》苓桂甘棗湯:方在茯苓。

 用之治傷寒汗後,臍下悸動,欲作奔豚。

 以汗瀉肝脾精氣。

 木枯風動,鬱勃衝擊,土敗而風木升騰,是為奔豚,大棗補脾精而滋風木也。

 

 


 

《金匱》甘麥大棗湯:方在小麥。

 用之治婦人臟躁,悲傷欲哭,以木枯風盛,肺津被耗,大棗補脾精而潤風燥也。

 

《傷寒》小柴胡湯:方在柴胡。

 治少陽傷寒。

 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乾薑。

 

《金匱》黃芪建中湯:方在膠飴。

 治虛勞裏急,諸不足,腹滿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以其補而不行,益滯而助壅也。

 木宜直升,曲則作酸,金宜從降,革則作辛,水宜上行,潤下則鹹,火宜下濟,炎上則苦。

 酸則木病,故宜辛散,辛則金病,故宜酸收,咸則水病,故宜苦溫,苦則心病,故宜鹹寒。

 金木不遂其性則病生,水火各遂其性則病作,治宜對宮之味,所以反逆而為順也。

 土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氣不正,不酸、不辛、不苦、不鹹、其味曰甘,不腥、不臊、不焦、不腐,其氣曰香。

 味為陰而氣為陽,陽性動而陰性靜,以其味甘,則陰靜而降,以其氣香,則陽動而升。

 升則己土左旋而水木不陷,降則戊土右轉而火金不逆。

 四象之病而生四味者,土氣之弱也。

 大棗純和凝重,具土德之全,氣味甘香,直走中宮,而入脾胃,其甘宜胃,其香宜脾,而香甘之外,則四象之味俱備,其辛宜肝,其酸宜肺,其苦宜腎,其鹹宜心。

 補中宮而養諸子,既左右之鹹宜,亦四達而不悖,真天下之佳果,人間之良藥。

 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

 人參之補土,補氣以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入己土,補脾精而養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於外感發表之際。

 A:肝、原作「肺」,據閩本改。

 

蓋汗血一也。

 肺主衛氣而司皮毛,肝主營血而司經絡。

 營行脈中,為衛之根,衛行脈外,為營之葉,非衛則營不生,非營則衛不化。

 醞于衛而藏于營,則為血,釀于營而泄于衛,則為汗,雖異名而實同出,故曰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

 太陽中風,衛氣外斂,營鬱而生內熱,義詳桂枝、麻黃。

 

 


 

桂枝湯:方在桂枝。

 開經絡而瀉營鬱,不以大棗補其營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傷來矣,故仲景于中風桂枝諸方皆用之,補瀉並行之法也。

 十棗湯、葶藶大棗數方,悉是此意。

 惟傷寒營閉衛鬱,義在瀉衛,不在瀉營,故麻黃湯:方在麻黃。

 不用也。

 其甘多而香少,則動少而靜多,與薑桂同用,調其凝重之氣,使之游溢於臟腑,灑陳於經絡。

 以精專之體,改而為流利之性,此先聖之化裁也。

 桂枝為內外感傷之原,遇沉、遲、結、代之脈,一變而為新加,再變而為炙甘草,方在甘草。

 總不離桂枝之法。

 而當歸四逆方在當歸。

 治厥陰脈微欲絕。

 則倍用大棗以滋肝血,方用大棗(二十五枚)、擴桂枝之義以宏大棗之功,而大棗之能事始盡。

 其偉績殊效,備見於仲景諸方矣。

 

新制大棗法:選堅實肥大者,煮去苦水,換水煮爛,去皮核,淨肉(半斤)、加生薑汁(八兩)、入原湯煮化,連汁曬乾。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