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為至寶論

 大哉目之為體,乃先天之空竅,肇始之元明,經絡之精華,榮衛之膏液;故有金珠玉液之稱,幽戶神門之號。

 

 究其源,實陰陽蘊氣之始,二五凝精之際,神哉空竅,列分左右,妙合先天;大玄既備,神物漸凝,精明其聚,普照無窮。

 

 稽諸古論,則曰:

 肺之精騰,結而為氣輪;

 肝之精騰,結而為風輪;

 心之精騰,結而為血輪;

 脾之精騰,結而為肉輪;

 腎之精騰,結而為水輪。

 

 氣輪者,白睛是也,內應乎肺,肺為華蓋,部位至高,主氣之升降,少有怫鬱,諸病生焉,血隨氣行,氣若怫郁,金受火克而亡血,血亡則病變不測,金包在水外,水來克金,故氣輪先赤,金又克木,是以其病漸及於風輪也。金色宜白,故白而光澤者順也。

 

 風輪者,白睛內之青睛是也。內應乎肝,肝在時為春,春生萬卉,而肝開竅於目,肝木主風故曰風輪。此輪清脆,內包膏汁,有涵養瞳神之功,其色宜青,故青瑩者順也。目有黃濁者,乃濕熱之害,惟小兒之色最正及長,食乎濃味,則瀉其氣,而色亦異矣。

 

 血輪者,兩目角大小紅是也。內應於心,心主血,故曰血輪。夫火在目為神光,火衰則有昏瞑之患,火盛則有焚燥之殃。雖有兩心,而無正輪。

  心君主也,通於大,故大赤者,實火也。

  命門為小心,小心者相火也,相火行君之令,通於小,小赤者,虛火也。

  若心君之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

  火色宜赤,惟紅活為順也。

 

 肉輪者,脾土是也。脾主肉,故曰肉輪。夫土為五行之主,故四輪皆脾之包含。土性主靜,其色宜黃,得血為潤,故黃澤為順也。華佗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獨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內有大絡者五,乃心、肝、脾、肺、腎,各主一絡,中絡者六,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各主一絡,外有旁枝細絡,莫知其數,皆懸貫於腦,下達臟腑,通乎血氣往來以滋於目。

 

 故凡病發,則目中有形色,絲絡一一顯見而可驗,方知何臟何腑之受病。

 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包諸液,液出則為淚。

 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液也。

 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膏液如破,則黑稠水出是也。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

 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在目之內;雖不可見,若被物觸損傷,則見黑膏之外,有似稠痰出者是也。即目上潤澤之水,水衰則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者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

 

 神光者,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夫神光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皆火之用事。神之在人也大矣。在足能行,在手能握,在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聽,在目能見,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夫神源舍乎心,故發於心焉。神如遊龍,變化不測,人能靜之,抱元守一,豈獨目之無病哉!

 


 

 

 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于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

 

 真氣者,即目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大宜和暢,少有鬱滯,諸病生焉。

 

 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於膽,而後及乎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則清脆,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乃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者,是曰瞳神。

 

 此水輪也。其妙有三膽汁、腎氣、心神也。

 

 五輪之中,四輪不能視物,惟瞳神乃照物者。風輪則有包衛含養之功,故凡風輪有損,瞳神不久留矣。此即唇亡齒寒,輔車相根據之意也。

 

 或曰:瞳神水乎?氣乎?血乎?膏乎?曰非血,非氣、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則維持,喻以日月,其理相同。

 

 而午前則小,午後則大,亦隨天地陰陽之運用也。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于肺,藏於脾;有大有小,有圓有長,皆由人稟受之異也。男子右目不如左目之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之光彩,此各得其陰陽之定理也。

 

 然賢愚佞直,剛柔壽夭,皆驗目而知之。物之絲髮差別可以辨,物之毫忽輕重可以定,遇物即知,遠射無遺,豈不為神哉之至寶乎!故古人曰:天無二曜,一物無所生,人無兩目,一物無所見。誠哉是言也,思之甚可驚畏。夫人之精血有限,豈可妄自喪真元,一旦疾成始悔,究其因皆從酒戀色,嗜慾無窮,或痰火頭風,哭泣太傷,思慮過度,風沙煙障,不知避戒,竭視勞瞻,而不知養息。或五味四氣,六慾七情,不節之所致也。由微至著,而人不知省;及疾已成矣,仍仗血氣之盛而不醫,或泥巫禱靈而不治;遂成痼疾,悔悵無由。雖有金谷之富,台鼎之榮,即盧扁復生,亦不能療。

A,同斫,ㄓㄨㄛˊ。躭,同耽,ㄉㄢ。

 

 籲嗟!堂堂之軀,同於木之偶耳。

 

 《經》云:欲無其患,先制其微。蓋言疾之初起,即當療治也。制之之法,豈獨藥哉!內則清心寡欲,外則惜視緘光,蓋心清則火息,欲寡則水生,惜視則目不勞,緘光則膏常潤,臟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

 

 孔子曰:目不視邪色。

 

 戒顏子曰:非禮勿視。皆所以正其視,養心神也。

 

 而孟夫子亦曰:胸中不正,則眸子焉。

  又曰: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豈非目由心之所使,心為目之所誘乎?

 

 故老子又曰:含眼光,緘真氣。

 

 還真子曰:目不著於物,則心無所用,心無所用則神不馳,神不馳兮心自固。豈非心不正由目之妄視乎?

 

 故古之聖賢,保之有方,守之有道,緘舌含光,清心塞聽,以養天真。則存德養身,不但目之無病,而壽亦延紀矣。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