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輸穴經典應用

 五輸穴是一種要穴歸類法,有一少帶多的優點。五輸穴為五臟在經絡的全息點。古人言:「善用針者,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主要系指五輸穴而言。如果說方劑有經方時方之分,針灸亦可分經方時方,靈活應用五輸穴就如同方劑學活用經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關五輸穴的應用,首先仍系以《《內經》》為主,其次則為《難經》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氣相求用法(又稱交應療法);五門十變療法;升降應用療法;時間療法等等。

 

以下擇要介紹:

一、《內經》一般用法

 《內經》有關五輸穴應用的報導很多,但應用最廣泛則是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這裏指出了五輸主治五變的應用剛要,其應用大致可歸類分析如下:

 

(一)「病在臟者取之井」

 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泄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或某一臟器之功能失調,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靈樞本藏篇所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無知者為病在臟,又《傷寒論》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井穴為十二經交接點,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瀉臟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鬱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脾井隱白,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夢靨不寧;隱白(脾統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沖,小腸井少澤均能治中風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沖清熱鎮心尤有卓效;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產;腎經井穴湧泉善治各種厥逆及各種癇症,小兒驚風。此外中沖、關沖均能回陽救逆,治療中風猝倒……。竅陰也能治失眠。從這些例子看來,可見病在臟者取之井,是經驗的結晶。《乾坤生意》也說「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侯,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點明瞭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病變於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滎穴對各種病變於色的初發病期,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例如:臨床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發炎或肺炎)咳喘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魚際穴對於肺熱及肺熱之氣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暈針時臉色慘白,可針心經滎穴少府強心解之。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間(肝經之滎穴),以肝經行肋下」,臨床上治療肋間神經痛刺行間,有鎮痛療效。還有三焦滎穴液門配肺滎魚際善治喉病(見百證賦)等也在臨床常用。

 

(三)「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輸穴有益氣化濕之功,善治中滿、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輸穴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的發熱有效,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停停),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為常見,疼痛除「傷風」及「癌痛」外,幾乎皆為「時間時甚」之痛。蓋輸穴非屬土(陰經)即屬木(陽經),木主風,土主濕,例如:風濕痛平時天氣好則平安無事,下雨天潮即疼痛發作。還有瘧疾癲癇也是有間歇性的發作,這些都是輸穴主治的範圍。個人臨床常用束骨治後頭痛顛頂痛,陷穀治前頭痛,臨泣治偏頭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輸穴。

 此外用各經輸穴治風濕病痛也極有效,這都是從「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原則出發所致。

 

(四)「病變於音者取穴經」

 經穴之五行屬性在臟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對於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調者也適用。

 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的作用,又脾經脈連舌下,針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能治舌本強痛就是一例。

 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強痛亦皆能導致聲音改變,此外心經經穴通裏善治暴瘖(見金鑒)亦是本於「病變於音者取穴經」的原則下使用的。

 綜合觀察各經經穴,如:陽溪治牙痛(見席弘賦);解溪治風濕面腫(見金鑒賦)及頦部、下頜、前頸病變;陽穀(小腸經經穴)治頜腫口禁(見百症賦);昆侖(膀胱經經穴)能定喘(靈光賦)及治齒痛(金鑒);複溜(腎經經穴)能定喘;間使(心包經經穴)可治失音(百症賦)皆與咳喘或口部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臨床價值。

 

(五)「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功能活動,主臟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強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泄瀉等症。對於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

 例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裏、曲池、陰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三裏,則能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尺澤、委中、足三裏刺血能治飲食不節,急性腸胃病,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委中、足三裏、曲澤、尺澤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條是說滎穴、輸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滎輸治外經」,一系指滎輸部位較淺,所以用治體表及經脈病,其次是與滎輸的五行屬性有關,蓋陰經之滎穴屬火,陽經之滎穴屬水,水火與寒熱有關,也就是與外感有關,而善治外感病。液門為外感起手針,治感冒甚效,配合肺滎魚際療效尤佳。陰經之輸穴屬土,陽經之輸穴屬木,土應脾主濕主肉,木應肝主風主筋,外經病多與風濕及筋肉有關,所以風濕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輸穴,外感風寒風熱之病及上火火熱,體寒陽虛之病多取滎穴。

 

 


 

 例如:每一經之輸穴皆善治本經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頭痛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臨泣善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束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輸治外經」的具體實踐。至於合治內府,一則系合穴之本,水與腎相應為先天之本,針合穴有調先後天之作用。

 

 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裏和手三裏,發現胃弛緩時會使收縮增強,胃緊張時能使之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又如:陽陵泉,用膽囊造影研究,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時,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因此對膽石症有一定作用。

 

 這說明瞭「合治內府」是有科學道理的。《靈樞•夭壽剛柔篇》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這條的意思是說內為陰,體內的五臟屬陰,五臟有病,即所謂病在陰中之陰,當刺陰經的滎火穴和輸土穴;

  外為陽,體表的皮膚屬陽,如果皮膚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合土穴;

  外為陽,體表的筋骨屬陰,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陰,就當刺陰經的經金穴;

  內為陰,體內的六腑屬陽,如果六腑有病,所謂病在陰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絡穴。

 針對上述原則,五臟有病可取滎穴、輸穴。

 

 如:心經有火,出現舌赤、口燥、心煩等症時,可取心包經的滎穴勞宮、輸穴大陵治之。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症狀時,可取滎穴然穀、輸穴太溪治療。此處取滎輸主要是指陰經之滎輸,與前述滎輸主外經,多系去陽經之滎輸有別。

 

 病在臟(陰之陰)取滎輸之原因大致如下:臟病以心病為急,又心為五臟六腑之主「主明則下安」陰經滎穴屬火,與心相應,針之有護心氣之作用。陰經之輸穴屬土,針之有健脾固後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陰經之輸穴與原穴同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患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針輸穴有調臟腑原氣之作用。病在皮膚(陽之陽)取陽經合穴,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病常用大腸經曲池穴治療。其他天井、足三裏、委中(刺血為主),陽陵(治帶狀皰疹)均能治相應的各經皮膚病變。蓋合穴屬土,刺合穴一則通於脾,清熱利濕,一則補土生金,增強皮膚之抗病力。

 

還有《靈樞經•本輸篇》曾說:「春取絡脈諸滎……夏取諸輸絡……秋取諸合……冬取諸井……。」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說:「……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這些都與季節有關,留在時間療法部分再相加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