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揆度奇恒,未暢其旨,故相繼而有奇病之論。奇病者,形居母腹,胎失其養,既生之後,經脈臟氣不足,當天癸未至之時,病從內生,卒然而起,病久且死,故曰奇也。如九月而喑,則胞胎內虛,既生之後,天癸未至,致有息積伏梁疹筋厥逆,以及脾甘膽苦癃厥癲疾腎風之病,類而舉之,皆先天受病,卒然而發,故曰奇病。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直解】

重,平聲。為,去聲。下俱同。惟為水為主轉為發為之為如字。婦人懷孕,謂之重身。喑,聲不出也。懷孕九月,卒然無聲,此何病也。

 

【原文】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直解】

胞之絡脈,系母腰腎。絕,不相維繫也。九月而喑,以此故也。

 

【原文】帝曰何以言之?

 

【直解】

何以絡脈絕而當喑。

 

【原文】

岐伯曰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直解】

胞絡者,系於母之腰者。腎者,少陰也。少陰之脈下貫腎,上系舌本,腎不系胎,則少陰脈虛,虛則上下不交,故不能言而喑也。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直解】

治喑奈何?

 

【原文】

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複。

 

【直解】

九月而喑,無可治也,當十月則非少陰主胎,斯時則復舊能言。

 

【原文】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

 

【直解】

所以無治者,如刺法有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之也。疹,猶病也。刺法,針刺之法也。

 

【原文】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ㄌㄟˊ)瘦,無用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直解】

,猶針也。益,猶治也。刺法所謂無損不足者,如身羸瘦無用針石也。所謂無益其有餘者,重身則腹中有形,如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精出正虛,擅中邪實,故曰疹成也。

 

疹成而後調之,不若無損其不足,無治其有餘矣。此胞絡脈絕,先天不足,為奇病之先基,無客治也。

 

【原文】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直解】

脅滿氣逆,病之常也,二三歲不已則為奇病,故舉以問。

 

【原文】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直解】

脅滿氣逆,病名曰息積,二三歲不已,故此不妨於食,先天經脈受虧,病久不愈,故不可灸刺。積,漸次也,須漸次為之導引而服藥。導引,營運也。營運則經脈之虧者可複,若但服藥,則藥不能獨治也,此息積為先天奇病,而藥不能治也。

 

【原文】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齊而痛,是如何病?

 

【直解】

齊,臍通,下同。身體髀股皆腫,則氣越於外,環臍而痛,則氣凝於內,病機各異,是為奇病,故複問之。


 

【原文】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盲,盲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直解】

溺,鳥去聲。邪積於內,致環臍而痛,故病名曰伏梁,風動水渙,致身體髀股皆腫,故曰此風根也。風根而為伏梁者,其風根之氣,溢於大腸之外,而內著於盲,盲之原出了脖。脖,臍下也,故盲之原在臍下,溢大腸而著盲,故環臍而痛也,外則身體腫,內則環臍痛,亦屬先天奇病,故不可妄攻以動之,動之則土氣益虛,身腫不消,而為水溺澀之病,此風根伏梁,為先天奇病而不可動也。

 

【原文】

帝曰人有尺脈動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直解】

數:音朔。尺脈數甚,陰血虛也。筋急而見,肌肉脫也,脈數筋急,亦為奇病,故舉以問。

 

【原文】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直解】

疹,猶病也。筋急而見,其病在筋,此所謂疹筋,肌肉雖脫,是人腹必急,其面白色黑色見,腹主地,面主天,腹急,地氣虛也。白色黑色見,天氣虛也,則病當甚,難以治也,此疹筋腹急為先天奇病,而病必甚也。

 

【原文】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直解】

頭者,諸陽之會,頭痛而數歲不已,亦奇病也。

 

【原文】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會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直解】

頭者陽也,頭痛者,當有所犯大寒,其室內至骨髓,腦為髓海,故髓者以腦為主,寒入於髓,則腦逆,腦逆故令人頭痛。齒者骨之餘,寒入骨髓,故齒亦痛,病名曰厥逆,言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為厥為逆也,此大寒犯髓,頭痛不已之奇病,而名為厥逆也。

 

【原文】

帝曰善。

 

【直解】

三字衍文。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直解】

承上文頭痛齒痛之意,而問口甘,乃觸類引伸以問也。

 

【原文】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直解】

五氣,土氣也。溢,泛溢也。癉,熱也。土氣泛溢,名曰脾癉,言土虛脾熱而口甘也。

 

【原文】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類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直解】

藏,如字。數:音朔。胃者土也。夫五味入口,皆藏於胃,而脾則為之行其精氣,今津液在脾,不能四布,故令人口甘也。此口甘者,乃肥美之味所發也。肥美者,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性濃,故令人內熱。甘者,性緩,故令人中滿,內熱中滿,故其氣上溢,上溢而熱,轉為消渴。蘭,香草也,治之以蘭,可以除陳氣也。除陳者,推陳致新之意。

 

【原文】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直解】

承上文口甘中滿治之以蘭之意,複問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刺之,而口苦不愈,何也?

 

【原文】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ㄉㄢ)。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直解】

將、使,俱去聲。數:音朔。口苦,膽熱也,故病名曰膽癉。膽附於肝,肝者將軍之官。故夫肝者,中之將也。膽居肝內,肝主謀慮,故取決於膽,肝脈上循喉嚨,故咽為之使,此人所以口苦者,必數謀慮不決,致膽氣不和於肝,故膽虛,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但治膽合穴之陽陵泉,無裨也,當治之以膽募俞。膽募者,胸之分,膽俞者,背之分。膽募俞者,膽俞在脊背第十椎下兩旁,以背之俞而合於胸之募,則當期門之處,膽附於肝,故當取募俞而合治之。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十二官者,相使而不得相失也。夫肝謀慮,膽決斷,是肝膽之氣相使而不得相失,治以膽募俞者,乃膽病治肝,其施治之義,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此承上文大寒入髓之奇病,而論脾癉膽癉之熱病,先聖立教之大法也。

 

【原文】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各為何病?

 

【直解】

小便不利日癃,病癃一日數溲,此不足也,不足而複有諸有餘之病,有餘而複有不足之脈,不足而有餘,有餘而不足,病之奇也,故舉以問。

 

【原文】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直解】

病癃數十溲,太陰脈微細如發,則病在太陰,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則其盛在胃。太陰者,肺也,病在太陰,故頗在肺,陰陽之氣,不相交合,病名曰厥,是為癃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有餘不足,詳見下文。

 

【原文】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

岐伯曰所謂五有未者,五病之氣有未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直解】

所謂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此五病之氣為有餘也。所謂二不足者一病癃數十溲,二太陰脈微細如發,病有有餘,即有不足,此二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原文】

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直解】

陽明者,陽也,主外主表。太陰者,陰也,主內主裏。今外得五有餘則陽明真氣不行於表,內得二不足,則太陰真氣不行於裏,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所以癃厥之病,死不治也。

 

【原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直解】

巔,作癲,下同。癲,癲癇也,生而病癲,亦先天奇病,故舉以問。

 

【原文】

岐伯曰病為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直解】

生而病癲,先天所受之病也,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其氣上而不下,精以養胎氣,上不下則精與驚氣並居,既生以後,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此癲疾為先天奇病,而屬於不治也。

 

【原文】

帝曰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直解】

龐然如水狀,病之深也,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病之淺也。不能食,食少,病之深也。病似深複似淺,似淺複似深,病之奇也,故舉以問。

 

【原文】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直解】

腎為水臟,今龐然浮腫,如有水狀,故病生於腎,水因風動,故名為腎風。腎者,水也。水寒之氣,籍陽火以營運,今腎風而不能食,火氣虛也。火虛則善驚,驚已,而心氣痿者,神機化滅也,故死。此腎風為先天奇病,而必死也。

 

【原文】

帝曰善。

 

【直解】

重身九月而喑,胞絡脈絕,先天受虧,發為奇病,病不能治,且至於死,帝通承上文而善之。

 

 

A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