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之氣,不能從臍腹而行於胸膈,達於四肢,則為鼓脹腫痛之病。腹中之血不能從臍腹而內通於胞中,外通於經絡,則為血枯膿血之病。前節論腹中氣血不和,則有腹中之病;後節論土氣不和而厥逆,經血不和而熱甚,亦有腹中之病,故曰《腹中論》也。

 

【原文】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直解】

心腹,心之下,腹之上也。滿,脹滿也。心腹脹滿而不能食,外滿內虛,此為何病?

 

【原文】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直解】

外脹滿而內不食,外勁內空,如按鼓革,故名為鼓脹。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直解】

鼓脹之病,何以治之?

 

【原文】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直解】

矢,屎通。雞矢醴,以雞屎和醴酒同服也。雞屬酉金,又主巽木,陽明燥金,濟土之濕,東方風木,伐土之頑;雞無前陰,屎溺同竅。鼓脹則水氣不行,治以雞屎,使水濕從大便出也。醴者,熟穀之液,見行皮毛,先充絡脈,後穀而入,先穀而出,治之以醴,使足太陰脾土之氣,合乎太陰肺主之皮毛,從皮毛而行絡脈,從絡脈而通水道,使水濕從小便出也。一劑知,一劑則腹中和,二劑已,二劑則腹膨潛消也。

 

【原文】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直解】

治以雞屎醴,使水濕下行,則地土之氣陷而不升,一周環轉,土氣虛而水複聚,故有復發之問。

 

【原文】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直解】

此脾土氣先虛,而飲食不節,故時有復發之病也。病雖復發,其腹滿之病,且有已時,病已而土虛,土虛而飲食不節,故當病氣聚於腹而復發也。是知病已之後,飲食當慎擇而有節也。

 

【原文】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直解】

為,去聲,下為何病之為俱同,承上文心腹滿,不能暮食,而問有病胸脅支滿,亦妨於食。胸者肺之部,脅者肝之部,故病至則先聞肺臭之腥,肝臭之臊,肺病則出清液,肝病則先唾血,肺脈從胸而行於手,肝脈從足而行於脅,肺肝皆病,故四肢清。肺主氣,肝主血,氣血皆虛,故目眩。肝主沖任之血,不能熱肉充膚,故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正其名也。何以得之?探其原也。

 

【原文】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直解】

首少,去聲。唾血便血,病名血枯,正其名也,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探其原也。男子脫血,若醉入房中而陽氣竭,氣竭不能攝血矣。女子脫血,若肝傷,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此氣竭肝傷,更為脫血之原也。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複以何術?

 

【直解】

問治而求其術,欲多方以治也。

 

【原文】

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直解】

茹,舊本誤茹,今改。以,猶用也。烏骨,烏賊魚之骨也。魚,水中生動之物,魚狀若包囊,腹中有墨,脊生一骨,輕脆空通,用四烏骨,取水中生動之氣,上通於肺而四布也。茹名茜草,又名地血,色紫有汁,上通肝血,用一茹,取月事所生之血,本於天一之癸水也。雀乃羽蟲,主陽主氣,入水為蛤,主陰主血。又卵白主氣,卵黃主血,二物併合,丸以雀卵,因氣竭肝傷,補氣補血也。小豆形園象土,五者土之數,氣血由中土而化生,故大如小豆,每用五丸也。後飯者,先藥後飯,使藥下行而以飯壓之也。鮑魚,魚也,味酸氣臭,以鮑魚之汁,為飲送藥,取其利腸中而下行,及傷肝而月事不來也。此論腹中血病,而明其治術也。

 

【原文】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直解】

不,作否。盛,猶滿也。承上文心腹滿,胸脅肢滿,而問有少腹盛滿,致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正其名也。可治否?求其治也。

 

【原文】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直解】

如梁之橫伏於下,故病名伏梁。

 

【原文】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直解】

何因得之,探其原也。

 

【原文】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直解】

伏梁裹大膿血,而居空廓之間,腸胃之外,病形已成,故不可治,治之每急切而按摩之,必真氣受傷,故致死。

 

【原文】

帝曰何以然?

 

【直解】

何以不可治,治之致死?

 

【原文】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直解】

齊,臍通,下同。因,猶根據也。動,猶用也。此腸胃之下,則根據於陰,每切按之而使下,必下膿血。每切按之而使上,則迫近胃脘,當生膈俠胃脘之內癰。所謂不可治者,以此伏梁為久病而難治也。伏梁者,如梁之橫伏於下,故居臍上,為逆,若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猶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奪之,不當亟奪而妄奪,必真氣受傷而致死。論在本經《刺法》中,論其理也。

 

【原文】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直解】

承上文心腹滿,胸脅支滿,少腹盛滿,而問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腫於外而痛於內,是為何病?

 

【原文】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盲。盲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直解】

溺,鳥去聲。腹中之氣,從臍腹而上行外達。今身體髀股皆腫,真氣不行於外關。環臍而痛,真氣不行於上關,為腫為痛,真氣不行,病名伏梁,申明非裹大膿血之伏梁,此風動水渙,中土內虛,因風而成,乃風根也。其風根之氣,溢於大腸之外,而著於少腹之盲。《九針十二原》論云:盲之原出於脖。是盲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此病無形之氣,亦不可妄攻以動之。若動之,則氣不化而水不行,當為水溺澀之病,此伏梁之在氣分,不同於裹大膿血之伏梁也。

 

此一節,言腹中氣血不和,而為腹中之病也。

 

【原文】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直解】

數:音朔。數,屢也。熱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岐伯乃屢言之,帝引以問,而言夫熱中、消中者,精血內竭,火熱消爍,皆富貴人之病也。富貴之人濃味自養。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富貴之人,土氣壅滯,宜升散其上,鎮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所以禁之之說。


 

【原文】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焊。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直解】

芳草之氣,香美而上散,石藥之氣悍而下沉,是芳草之氣急疾,石藥之氣堅勁,故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惟和緩之氣可以化之,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原文】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直解】

必欲詳明不可服之義,故複問之。

 

【原文】

岐伯曰夫熱氣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直解】

惡,去聲。脾土之氣,貴得其平。夫病熱中、消中,乃熱氣悍而然。今芳草石藥,其氣亦熱而悍,以熱氣悍之病,而遇熱氣悍之藥,二者相遇,亢害已極,恐內傷脾。蓋脾者土也,而惡木克,服此芳草石藥之藥者,恐有克賊之變,故至甲乙日更論,是脾土之氣,貴乎和緩,芳草石藥不宜服也。

 

【原文】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痛?何以得之?

 

【直解】

芳草石藥恐內傷脾,不但熱中消中不可服,脾土內虛亦不可服。帝故善之,複承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之意,問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者,此為何病?正其名也,何以得之?探其原也。

 

【原文】

岐伯曰名厥逆。

 

【直解】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則表裏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名厥逆。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直解】

治厥逆奈何?

 

【原文】

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之。

 

【直解】

厥逆,則陰陽之氣不相交並,若火灸以治之,則無聲而喑,砭石以治之,則煩熱而狂,是厥逆之時,不可以治,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原文】

帝曰何以然?

 

【直解】

何以灸則喑,石則狂?

 

【原文】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直解】

要,平聲。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是陽氣重上,有餘於上,而致厥逆也,其厥逆之時,取少腹之陰穴灸之,則陽氣不入於陰,入而不出則厥。厥逆之時,用砭石刺之,外泄其血,血不充膚,則陽氣外虛,虛則狂,故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十全也。

 

【原文】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直解】

申明灸則喑,石則狂,而言陽氣重上,有餘於上,則厥逆之原亦明,帝故善之。複承胸滿腹脹之意而問婦人懷子,亦胸滿腹脹,何以主懷子之且生?知,猶主也。

 

【原文】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直解】

婦人懷子,胸腹滿脹,經脈循行,不失常度,是身有病而無邪脈,則主懷子之且生也。

 

【原文】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直解】

病熱而有所痛,在婦人則不能懷子,故複問之。

 

【原文】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

 

【直解】

熱為陽病,熱則三陽經脈不和,故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而不和也。

 

【原文】

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

 

【直解】

少陽、太陽、陽明,三陽也。人迎動脈,主三陽之六腑,故人迎一盛,熱在少陽之膽與三焦。人迎二盛,熱在太陽之膀胱小腸。人迎三盛,熱在陽明之胃與大腸。所謂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此之謂也。

 

【原文】

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腹脹而頭痛也。

 

【直解】

病熱為陽病,熱而有所痛者,陽病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當病在頭與腹。申明在腹,乃為腹脹,在頭而頭痛也。

 

【原文】

帝曰善。

 

【直解】

病熱而痛,兼有腹中脹之病,帝故善之。此一節,言土氣不和而厥逆,經脈不和而熱盛,亦為腹中之病也。

 

A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