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經水第十二(詳解).gif

 

 

【題解】本篇運用古代版圖上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濟、漳十二條河流的大小、深淺、廣狹、長短來比喻人體中十二經脈各自之不同的氣血運行狀況。因為本篇主要介紹了十二經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況,並進而分述了手足陰陽各經最適當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所以篇名叫做「經水」。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日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提要】本段介紹了十二經脈與自然界之十二條河流以及人體內之五臟六腑的對應情況。

 

【注釋】

[1]十二經水就是指古代版圖上十二條較大的河流。《管子·水地》認為水,就是大地的血氣;其相對于大地的意義,就像經脈之中流通的氣血相對于人體的意義一樣。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樣子,來比喻經脈受血而周流於人體的狀態,因此稱為經水。


 

【詳解】

黃帝問岐伯說人體的十二經脈,在外與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相對應,在內則分別連屬於五臟六腑。然而,十二條河流分佈於各地,其面積的大小,水位的深淺,河床的廣狹,以及源頭的遠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臟六腑分佈在體內,其位置的高低,形態的大小,受納水穀精微之氣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麼,這兩者的對應關係是怎樣的?同時,江河受納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處;五臟集合精神氣血魂魄等而加以閉藏;六腑受納飲食水穀而加以傳化,吸收精微之氣而布揚全身;經脈受納血液而營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這些情況結合起來,而運用到治療上,又應該怎樣去做呢?還有,在治療時,如何才能把握住針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壯數呢?關於上面這些問題。你可以都解釋給我聽一下嗎?

 

【原文】

岐伯答日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1],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2],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3],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提要】本段說明人體是可以被研究,並進而掌握其規律的。

 

【注釋】

[1]六合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合起來就稱做六合。六合之內,就是在天地之間的意思。

 

[2]八尺之士就是指人體。八尺,在此是泛指人體的長度,《周禮·考工記》之中就有「人長八尺的記載。

 

[3]十二經之多血少氣《素問·血氣形志》中說「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陽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這裏所指出的十二經之氣血多少的差別,雖然不是指實質之氣和血的分量,但它卻可以作為針刺補瀉以及治療宜忌的標準。

 

【詳解】

岐伯回答說這個問題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難以計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難以測量的,這的確是所謂不易解答的問題。況且人體產生於天地之間,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內,自始至終都處在這高不可攀的天和廣闊無垠的地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計算天的高度、測量地的廣度,可以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人的情況就不同了,對於人之八尺有形的軀體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淺廣狹,在體表部都可以通過用一定的尺度去測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瞭解;人死了,還可以通過解剖其屍體來詳細觀察其內部臟腑的情況。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五臟堅脆的程度,六腑形態的大小,每一臟腑受納穀氣的多少,每條經脈的長短,血液清濁的程度,每一臟腑含有精氣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之某一經是多血少氣,還是少血多氣,是血氣皆多,還是血氣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標準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知道,在運用針刺艾灸治療疾病,調理人體經氣的時候,其針刺的深淺、手法的輕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適宜的標準都是什麼。

 

【原文】

黃帝日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間之。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于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於心包。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1],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2],漳以南者為陽[3]引,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4],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5],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外合

內屬

 

足太陽(膀胱)

清水

內屬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

渭水

足陽明()

海水

足太陰()

湖水

足少陰()

汝水

足厥陰()

澠水

手太陽(小腸)

淮水

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三焦)

漯水

三焦

手陽明(大腸)

江水

大腸

手太陰()

河水

手少陰()

濟水

手厥陰(心包)

漳水

心包

 

【提要】本段介紹人體十二經脈與自然界十二條河流的對應關係。

 

【注釋】

[1]海以北者為陰古人將河流所在的區域,由位置的不同而分出陰陽的差別,然後再將人體的經脈與之相對應,而推出人體經脈所在部位的陰陽屬性。「海以北者為陰」等句就由此而來。海水相應於胃經,根據古代伏羲八卦的方位(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我們可以知道,海以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腿部胃經循行路徑下方的經脈--膽經和膀胱經。又根據腰以下為陰的原則,我們就可以知道,海以北者為陰,就是指胃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膽經和膀胱經,都是自頭部下行至足部,而分佈于屬陰的下肢的。

 

[2]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湖水相應於脾經。湖以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腿部脾經循行路徑下方的經脈--肝經和腎經。下肢的內側為陰中之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就是指脾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肝腎二經,都分佈在屬於陰中之陰的下肢的內側。

 

[3]漳以南者為陽漳水相應於心包絡經。漳以南者,就是指仰臥時,位於上肢部心包絡經循行路徑上方的經脈--肺經。腰以上者為陽,這裏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為陽,就是指心包絡經及位於其上方的肺經,都分佈在腰以上位於屬陽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河水相應於肺經。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臥時,上肢部之肺經以下,到位於其循行路徑下方、與漳水相應的心包絡經以上的部位。上肢的內側為陽中之陰;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就是指肺經及位於其下方的、與漳水相應的心包絡經,都分佈在屬於陽中之陰的上肢的內側。

 

[5]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漯水相應于三焦經。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臥時,上肢部之三焦經以上,到位於其循行路徑上方、與江水相應的大腸經以下的部位。上肢的外側為陽中之太陽;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就是指在三焦經及位於其上方的、與江水相應的大腸經,都分佈在屬於陽中之太陽的上肢的外側。

 

【詳解】

黃帝說方才你講的這些道理,聽起來讓人覺得很爽快,但心裏仍是不能清楚地瞭解,我希望能聽你更詳盡的說一說。

 

岐伯回答說這是人體應合於天地萬物,而與陰陽相應的一個問題,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

足太陽膀胱經,在外可應合于清水,在內則連屬於膀胱腑,而與全身運行水液的道路相通。

足少陽膽經,在外可應合于渭水,在內則連屬於膽腑。

足陽明胃經,在外可應合於海水,在內則連屬於胃腑。

足太陰脾經,在外可應合於湖水,在內則連屬於脾臟。

足少陰腎經,在外可應合于汝水,在內則連屬於腎臟。

足厥陰肝經,在外可應合于澠水,在內則連屬於肝臟。

手太腸經,在外可應合于淮水,在內則連屬於小腸腑;小腸泌別清濁,而將飲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歸於膀胱。

手少陽三焦經,在外可應合于漯水,在內則連屬於三焦腑。

手陽明大腸經,在外可應合于江。水,在內則連屬於大腸腑。

手太陰肺經,在外可應合於河水,在內則連屬於肺臟。

手少陰心經,在外可應合于濟水,在內則連屬於心臟。

手厥陰心包絡經,在外可應合于漳水,在內則連屬於心包絡。

 

上述之與五臟六腑相通的十二經脈,其氣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條河流之水的流動一樣,既有顯現于外的源泉,又有隱伏在內的歸巢;自然界的河流是內外相互貫通而像環一樣沒有盡頭的,人體經脈之氣血也和它一樣,是內外貫通、迴圈不息的。

 

在上的天,屬陽;在下的地,屬陰。相應的,人體腰部以上的部位,就應於天而屬陽;人體腰部以下的部位,就應於地而屬陰。根據古法天南地北的陰陽位置,在海水以北的就稱為陰,在湖水以北的就稱為陰中之陰,在漳水以南的就稱為陽,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處的就稱為陽中之陰,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處的就稱為陽中之太陽。而人體之十二經脈的分佈循行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與之相對應。以上所述,只反映了自然界部分河流之流行分佈與人體部分經脈循行分佈的陰陽對應關係,但它足以說明人體和自然界是相互對應的。

 

【按語】

本段所述之十二條河流,是當時版圖上所有大的河流,其名稱、流域、面積以及相互之間的距離等,都與現代版圖中大型河流的位置不盡相同,這主要都是由歷代以來河道屢經改變所致。但好在本段的主要精神,是借分佈在不同區趣的十二條河流的運行狀況和相互關係,來比喻人體十二經脈自氣血運行狀況和相互關係--即經脈也像河流一樣,有著芳源、流域、縱橫交叉、出入離合等特點,並形成一個迴圈不後的整體。因此,我們對本段所提及之十二條河流的位置、發溺以及流域等情況就不再另作注釋;而對於十二經脈是怎樣具付地與十二條河流相配合的問題,也不再進行更多的解釋。

 

【原文】

黃帝日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日足陽明,五臟才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其受氣之逼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提要】本段介紹了在取用經脈治療疾病時,十二經各自之最適宜的進針深度和留針時間。

 

【詳解】

黃帝說我已瞭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條河流與人體之十二經脈之間的相應關係,但是,每條河流的遠近淺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與之相應的經脈也有遠近淺深以及氣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別,怎樣才能把兩者相結合起來,並應用於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足陽明胃經,為五臟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經之中最大的經脈,其所受盛的營血也最多,如果其經氣亢盛而發病,則其熱勢也必然熾盛,所以在針刺治療足陽明胃經的實證時,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氣,不留針,就不能瀉盡病邪。一般而言,

在針刺足陽明胃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六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十呼;

在針刺足太陽膀胱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五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七呼;

在針刺足少陽膽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四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五呼;

在針刺足太陰脾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三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四呼;

在針刺足少陰腎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兩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三呼。

在針刺足厥陰肝經時,其針刺的深度應該是一分,留針的時間應該是兩呼。

至於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因為它們都循行於人體的上半部,與輸播血氣的心肺兩臟距離較近,且其循行經過部位的皮肉都較薄、穴位都較淺,此外其脈氣的運行還比較快,所以在對它們進行針刺時,其針刺的深度一般都不會超過二分,而留針的時間一般也都不會超過一呼。

然而,人還有年齡少長、身材大小、體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體質也就會有所差異,對於這些方面,醫者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以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能夠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而靈活選擇治療措施,那就叫做順應了自然之理。

灸法的運用也是如此--施灸壯數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應該因人而異,靈活運用。倘若不顧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妄用針灸,那麼,當灸的壯數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時,就會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惡火的侵襲,而出現骨節枯痿,血脈澀滯等症狀;當針刺的深度和留針的時間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時,就會使元氣虛脫。

 

【原文】

黃帝日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膪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提要】本段闡述了辨別病人體質類型的重要性。

 

【詳解】

黃帝問人體經脈的大小,營血的多少,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脆,以及胭窩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嗎?岐伯回答說對於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的,但它們都是以身材適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氣沒有衰敗的健康人作為標準而測量出來的。

所以,對於那些身材、體質都與中等水準不相近的人,如形體消瘦且肌肉脫陷者,就不能用這種標準去量度分寸,進行針刺。因而,醫者在臨證時,都應該首先仔細地按切脈象,循按肌肉,觸摸皮膚,按壓筋骨,以辨別患者的體質類型,然後再診察病性的溫寒、血氣的盛衰,之後才可能進行適當的調治。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稱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說這個醫生已經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