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小結】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本為表證,法宜從表而解。

 中醫診斷貴在辨證論治,仲師以畢生精力,結合實際經驗,寫出了這一部《傷寒論》,作出規矩準繩,昭示後世學者,其用意決非立方待病,很顯然是隨證施治,諄諄告誡我們,必須熟察病情,詳審用藥。

 故本篇首條與一百八十一條很詳細的指示:「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應該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ld_with_fever﹞﹝fever﹞,頭痛﹝Headache﹞,脈浮,現在汗自出,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發熱﹝fever﹞,關上脈細數,因此知醫者誤以吐法之過也。

 在一百八十一條很明白的說:病如「桂枝症」,但「桂枝症」應該頭痛﹝Headache﹞,項強﹝stiff_neck﹞,現在無此症狀,寸脈雖浮,而「桂枝症」所無之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說明這一系列症狀,並非「桂枝症」所有者,故診斷其為胸有寒,當吐之,亦就是說明應用吐法之症狀是如此。

 仲師很明白的指示著我們,何證應汗,何證應吐,何證應下,各有專條詳論。

 後世張子和亦說明汗、吐、下三法,他說:「余用三法,常兼三法,有按,有蹻,有揃,有導,有增減,有續止,醫者不得余法,而反誣之」。

 當然,辨證論治之專條,猶幾何學之定律,猶依定律來推演各種問題一樣,問題推演而發生錯誤,不能就說成定律錯誤,是一個理由。

 病證當用發汗﹝sweating﹞,而反用吐法,以致病證變端。

 仲師更以某幾種證狀之顯現,為誤於某法者,例如一百三十四條與一百三十五條之指示鑑別法,一百三十八條之見證仍為「太陽病﹝Taiyang_Disease﹞」,因問證而知誤下,遂致中毒性之發炎的神經症狀,我們中醫稱之為「瘀熱在裏」,有少腹鞕滿﹝hard_fullness_in_the_lesser_abdomen﹞,小便自利﹝spontaneous_diarrhea﹞,則可知腎臟及膀胱無病變,而腸部或腹膜﹝peritoneum﹞有鞕滿證狀之可證有侵及神經之發狂症狀。

 瘀即污穢,侵入血液,更刺激神經,所以用「抵當湯」或丸劑,急則用湯,緩則用丸,以驅除瘀血﹝Bruises﹞,肅清病毒。

有很多臟器病症亦有表證,如臟腑內部發炎,或在臟腑周圍發炎,所以本篇一百四十二條有「結胸﹝chest_bind﹞」和「臟結」之鑑別,以下則說明「臟結」之不可攻,病在表而誤下成「結胸﹝chest_bind﹞」,「結胸﹝chest_bind﹞」如項強﹝stiff_neck﹞而柔痙﹝hidrotic_convulsion﹞狀者,下之則和,假使脈浮大,則不可下,下之必死。

誤下而不「結胸﹝chest_bind﹞」,頭汗出﹝sweating﹞,餘處無汗﹝adiaphoresis﹞,齊頸而止,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則可知淋巴液還流有礙,或累及肝膽發生障礙。

 蔡翹生理學上講:「在肝臟功能受損,紅血球破壞太多,或膽管阻塞時,膽色素的排泄不夠,積聚﹝abdominal_mass﹞在血漿中,致血漿黃色加深,皮膚發生黃色,致表現黃疸病﹝jaundice﹞徵。」中醫所謂鬱熱薰蒸,如小便利,則猶可排出體外,小便不利﹝difficult_urination﹞,則身必發黃。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誤下而成「協熱下利﹝diarrhea﹞」,或其人素有飲邪,變證多端,所以辨證不可不詳,論治不可不精細。

古代有用冷水「」、「灌」之法,醫者誤用,才致表熱被遏,皮膚受刺激而發蕁麻疹﹝measles﹞之粟粒,亦即皮膚呈硬固性之炎症者,先與「文蛤散」,若不瘥,則與「五苓散」。

 「寒實結胸﹝chest_bind﹞」為「膿胸」或「肺膿瘍」,「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膿毒。

 本條之取藥末填入臍中而以艾灸,亦即排除病毒之一法。

 「太陽」與「少陽」併病,有「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之頭項強痛﹝rigidity_of_nape_and_headache﹞的「表證」;有「少陽病﹝shaoyang_Disease﹞」之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的「半表半裏﹝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證」,此種併病,不宜發汗﹝sweating﹞,不若針刺疏通之。

 如醫者不慎,誤發其汗,遂致影響神經而譫語者﹝delirious_speech﹞,當刺「期門﹝LR14﹞」,以鎮定其神經。

 如一百五十八條與一百五十九條,同為「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前條影響神經中樞而譫語﹝delirious_speech﹞,亦刺「期門﹝LR14﹞」,後條無譫語﹝delirious_speech﹞症狀,不刺「期門﹝LR14﹞」,所以「期門﹝LR14﹞」的刺激點為鎮靜神經者。 「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之「血室﹝uterus﹞」,為衝任之脈,內聯系於胞宮,故方書大多指「血室﹝uterus﹞」為「子宮﹝uterus﹞」。

   又「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大多為經水﹝menstruation﹞適來適斷時,熱之侵犯衝任之脈。

 「柴胡」為解熱藥,古稱和解藥,主治症為「半表半裏﹝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之「少陽病﹝shaoyang_Disease﹞」,一百六十三條言之頗詳,一百六十四條之鑑別頗精細。

 「結胸症﹝chest_binding_syndrome﹞」為心下鞕滿﹝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而痛,「痞」則按之不鞕而濡。

 如心下「痞」鞕滿,引脇下痛﹝rib-side_pain﹞,嘔即短氣﹝brachypnea﹞,汗出﹝sweating﹞不惡寒者﹝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為胸膜間有水毒,犯胃則嘔,迫肺則短氣﹝brachypnea﹞,故以「十棗湯」峻攻其水。

 「結胸﹝chest_bind﹞」則以「大小陷胸湯」。

 心下「痞」則用「瀉心湯」。

 「瀉心湯」有「生薑」、「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別,各有主治證之不同。

 誤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餘糧湯」。

 誤犯吐下,重則成「痿」,輕則以「旋覆代赭湯」。

 一百七十七條誤下後「再以發汗﹝sweating﹞,邪熱迫肺,故汗出﹝sweating﹞而喘,與六十八條汗後再下,症狀相同。

 仲師指示:不論其下後再汗,汗後再下,所見症狀為汗出﹝sweating﹞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藏結」為邪結在藏,與陰相結。

 邪結在胸,與陽相結為「結胸﹝chest_bind﹞」。

 「藏結」證見白滑舌苔者,難治。

 無陽證,不往來寒熱﹝alternate_attacks_of_chill_and_fever﹞,其人反靜,舌苔滑者,不可攻。

 病者若脇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死。

 「結胸﹝chest_bind﹞」證,脈浮大者,下之則死。

 「結胸﹝chest_bind﹞」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病名曰:「結」,臟器有硬變,或內部腫瘤所致,古稱「癥瘕積聚」,故預後不良,或為癌瘤,則死期可待。

 「白虎湯」之主治證,為大渴而煩,熱雖結在裏,證現陽性;如證現陰性,不可與也。

僂麻質斯樣之骨節煩疼﹝arthralgia_of_extremities﹞,掣痛不得屈伸,或不能自轉側,身體煩痛,中醫稱之為「風溼相搏」。

 「傷寒﹝typhoid﹞」病之「結」、「代」脈,心動悸﹝Severe_Palpitation﹞,可與「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為心力衰竭,或血壓降低,可以振奮神經而使其恢復。

 如無發熱病﹝febrile_disease﹞而脈見「結」、「代」或「促」,則為心機能障礙,或瓣膜疾患,故必難治。

#型、色、體、徵【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手療思路【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理探源【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紀實與虛構【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