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綜錄)

卷五百三:

《醫學入門》【明‧李梴】:

習醫規格:

醫司人命,非質實而無偽,性靜而有恆,真知陰功之趣者。

 未可輕易以習醫。

 志既立矣,卻可商量用工。

 每早對先天圖靜坐,玩讀《孝經》《論語》《小學》;大有資力者,次及全部四書古易白文,及經》《洪範》《無逸》《堯典》

理會大意,不必強記。

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每午將入門大字,從頭至尾,逐段誦讀,必一字不遺,若出諸口。

如欲專小科,則亦不可不讀大科;欲專外科,亦不可不讀內科。

 蓋因此識彼則有之,未有通於彼而塞於此者。

 惟經涉淺深生熟,故有分科不同。

熟讀後,潛思默想,究竟其間意義。

 稍有疑難,檢閱古今名家方書,以廣聞見;或就有德高明之士,委曲請問。

 陶節菴云:但不與俗人言耳。

 蓋方藥不外於《本草》《素》《難》,及張、劉、李、朱,縱有小方捷法,終不是大家數,慎不可為其誣惑。

 入門書既融會貫通,而後可成一小醫。

 愈加靜坐,玩讀儒書,稍知陰陽消長,以己驗人,由親及疏,自料作車於室,天下合轍,然後可以應人之求。

 及其行持,尤不可無定規。

 每五鼓清心靜坐,及早起仍玩儒書一二,以雪心源。

時時不失平旦之氣為妙。

及其為人診視,先問證起何日。

 從頭至足,照依傷寒初證雜證及內外傷辨法,逐一詳問。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

 證雖輕而題目未定音,必須仔細察脈。

男必先左後右,女必先右後左,所以順陰陽升降也。

先單看,以知各經隱曲。

 次總看,以決虛實死生。

 既診後,掛病家言必以實,或虛或實,可治易治難治,說出幾分證候,以驗自己精神。

 如有察未及者,值令說明,不可牽強文飾。

 務宜從容擬議,不可急迫激切,以至恐嚇。

 如診婦女,須託其至親先問證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隨其所便,或證重而就牀隔帳診之,或證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

貧家不便,醫者自袖薄紗。

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

 及其論病,須明白開論辨析,斷其為內傷外感,或屬雜病,或屬陰虛,或內傷而兼外感幾分,或外感而兼內傷幾分,論方據脈,指下所定,不可少有隱秘。

 依古成法,參酌時宜年紀,與所處順逆,及曾服某藥否。

女人經水胎產,男子房室勞逸。

雖本於古而不泥於古,真如見其臟腑,然後此心無疑,於人亦不枉誤。

 用藥之際,尤宜仔細。

某經病以某藥為君,某為監製,某為引使。

凡劑料本當出自醫家,庶乎新陳炮灸,一一合則,況緊急丸散,豈病家所卒辦?

 但有病寒必欲自製者,聽其意向,須依本草註下古法修合,不可逞巧以傷藥力。

 病機稍有疑滯,而藥不甚效者,姑待五鼓靜坐,潛心推究其源,再為診察改方,必無不癒。

 治病既癒,亦醫家分內事也。

 縱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過取重索,但當聽其所酬。

 如病家赤貧,一毫不取,尤見其仁且廉也。

 蓋人不能報,天必報之。

 如是而立心,而術有不明不行者哉!

或問一言為約,曰:不欺而已矣。

  讀入門書而不從頭至尾,零星熟得一方一輪,而便謂醫者,欺也;

  熟讀而不思悟,融會貫通者,欺也;悟後而不早起,靜坐調息,以為診視之地者,欺也;

  診脈而不以實告者,欺也;論方用藥,潦草而不精詳者,欺也;

  病後而希望貪求,不脫市井風味者,欺也。

蓋不患醫之無利,特患醫之不明耳。

屢用屢驗而心有所得,不纂集以補報天地,公於人人者,亦欺也。

 欺則天良日以蔽塞而醫道終失,不欺則良知日益發揚而醫道愈昌,欺不欺之間,非人之所能與也。

#型、色、體、徵【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手療思路【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理探源【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紀實與虛構【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