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一百七十六條:「傷寒﹝typhoid﹞」,發汗﹝sweating﹞,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本條為外感病解後痞鞕,噫氣﹝belching﹞之治法。

【解曰】:

 「傷寒﹝typhoid﹞」,發汗﹝sweating﹞,或用吐,用下,而病已解之後,忽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除者,是必其人素有胃病停水之症。

 汗能解表,但能引起水飲﹝water-rheum﹞,如六十九條至九十條,頗多例證。

 吐、下更直接傷及胃氣,所以外邪雖解,而舊病必發。

 痞鞕為水飲﹝water-rheum﹞結滯之徵,噫氣﹝belching﹞為胃中鹼汁起酵性作用,不降而上逆也,以「旋覆花」軟堅化結,「代赭石」降逆止噫,「薑」、「夏」和胃消「痞」,「參」,「草」、「棗」培養胃氣,治之。

 湯本氏曰:「本條之病證亦與前者同。

 於未罹『傷寒﹝typhoid﹞』以前,已有此症,非汗、吐、下後始發者。」

 方中行曰:「解,謂火邪已散也。

 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除者,正氣﹝vital_qi﹞未復,胃氣尚弱,而伏飲為逆也。

 『旋覆』、『半夏』,蠲飲以消痞鞕,『人參』、『甘草』養正以益心虛,『代赭』以鎮墜其噫氣﹝belching﹞,『薑』、『棗』以調和其脾胃,然則七物者,養正散餘邪之要用也。」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濡弱或小弦;舌當薄白。

【本條之針法】:

 膻中﹝RN17,X﹞、中脘﹝RN12,X﹞、足三里﹝ST36,X﹞。

 取三穴以溫胃降逆,除其噫氣﹝belching﹞,則胃自和也。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之主證】:為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噫氣﹝belching﹞不止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生薑瀉心湯症』之更劇者。

 醫學綱目曰:『病解之後,痞鞕,噫氣﹝belching﹞,不下利者﹝diarrhea﹞,宜此方。

 下利者﹝diarrhea﹞,宜生薑瀉心湯。』今用於嘔

 吐諸證,大便秘結者﹝constipation﹞,甚有效。

   又下利﹝diarrhea﹞不止而嘔吐﹝Vomiting﹞,吐出宿水者,亦有效。

 一宜於秘結,

 一宜於下利﹝diarrhea﹞,其妙真不可拘泥於表裏。

   又治噦逆﹝hiccough﹞屬水飲者﹝water-rheum﹞,周揚俊曰:『予用此方治反胃﹝stomach_reflux﹞噎食﹝dysphagia﹞,氣逆不降者,有神效』云。」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此方亦可用於心下痞鞕﹝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大便秘而噫氣﹝belching﹞不除者。

 雖然,『三黃瀉心』:治熱秘,此方治虛秘,此等處宜留心病人之狀況別之。

 然若有反胃﹝stomach_reflux﹞嗝噎﹝dysphagia﹞之症,均不治。

 如元氣尚未大虛,宜用順氣和中之劑加『牡蠣』。

 或大便久秘者,用『大黃甘草湯』,大便通而一旦覺快。

 若元氣已極疲乏,大便秘而吐食者,為脾胃虛極而虛氣聚心下也,此時不宜用『大黃劑』,假令欲其一旦覺快,則反促命期。

 若用此方,以『代赭石』鎮壓虛氣之逆,以『半夏』、『旋覆花』逐飲,甚妙,是非余所發明,周揚俊曰:『治反胃﹝stomach_reflux﹞噎氣﹝belching﹞,氣逆不降者,有神效』,及余經驗數人,除此方外殆無便方可治。

 《傷寒論》云:『噫氣﹝belching﹞不除』之『不除』二字甚妙,謂已用『生薑瀉心』而噫氣﹝belching﹞不除者,為虛氣之逆,宜用此方鎮壓之之意。

 古人用字,雖一字不苟,觀此可知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