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脈證并治法下篇:

 一百五十五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本條為「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用冷水灌之變證與治法。

【解曰】:

 病在「太陽」,應以汗解之,反用冷水噴之,或以冷水澆之,其肌表之熱被遏而不得去,於是內部之熱不得出,彌更煩熱而不自安,皮膚之汗腺﹝sweat_gland﹞皮脂腺被冷水之刺激而緊閉虬結,於是肌膚粟起矣。

 以內熱不得出而煩,意欲飲水以解熱,但不見渴,以未經汗下,胃中水液未傷也。

 與「文蛤散」,以消其水,若服「文蛤散」後,而意欲飲水反不渴之證仍在者,則與「五苓散」,外解表邪,內化水氣,以治之。

,含水噴也。

 灌,澆灌也,亦溉也。

 被卻,被迫受遏之意也。

 肉上粟起,皮面起顆粒如粟之形。

 方中行曰:「在陽,謂表未罷,熱未除也。

 ,噴之也。

 灌,溉之也。

 被,蒙也。

 言邪蒙冒於灌之下,鬱閉而不散,熱悗煩惱益甚也。

 粟起,言皮膚上粒起如粟,水寒鬱留於表而然也。

 意欲得水而不渴者,邪熱雖甚,反為水寒所制也。

 「文蛤」,即「海蛤」之有文理者,鹹寒走腎而利水,以之獨專任者,蓋以督腎而行水也。

 不差者,水雖內漬,猶有外被者,故用「五苓散」,內以消之,外以散之,而兩解也。」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弦細或浮弦;舌當白苔。

【本條之針法】:

 外關﹝SJ05,T﹞、合谷﹝LI04,T﹞、經渠﹝LU08,T﹞。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右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增補)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匙,湯用(五合)、調服,假令汗出﹝sweating﹞已,腹中痛者,與芍藥(三兩)。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曰:「治渴。」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