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一百二十五條:「傷寒﹝typhoid﹞」,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yang_depletion﹞」,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本條屬火盛亡陽﹝yang_depletion﹞驚狂救治之法。

【解曰】:

 「傷寒﹝typhoid﹞」,脈浮,病在表也,應必汗解,醫則以火迫劫取其汗,致衛陽亡於外,火毒劫於內,而為驚狂臥起不安。

 以表證未解,仍用「桂枝湯」。

 以起臥不安,胸有痰濁,去「芍藥」而加「蜀漆」。

 以有驚狂,復加「龍」、「牡」以鎮之。

 和久田氏曰:「劫者,因威脅而出物也。

 夫表邪之輕證,其初不用汗藥,以燒針於肌,威脅出汗,為當時醫者之術。

 以其病名為『傷寒﹝typhoid﹞』,固非輕症,然醫以火迫於肌,劫而出汗,因『亡陽﹝yang_depletion﹞』也。

 亡者,言不自衛其處也。

 出汗以劫,因而陽氣不能衛於表,衝氣劇而為胸腹之動氣,則必發驚狂之證也。

 起臥不安者,當起臥而不自安,乃詳狀驚狂之辭也。

 此證以亡陽﹝yang_depletion﹞而致衝逆,下之致胸滿,內外雖如異途,然其趣向一也。

 加『龍骨』、『牡蠣』之意,以鎮動氣,且加『蜀漆』去痰逐水,亦由衝逆而逐逼痰氣於心胸也。」

 山田氏曰:「此條臥起不安,乃一百二十條胸滿之外候,前條論『柴胡證』而被火攻者,本節論『桂枝證』而被火攻者也,前言八九日,此言脈浮,其義可見矣。

 此證雖云『亡陽﹝yang_depletion﹞』,然而未至汗出﹝sweating﹞、惡寒﹝aversion_to_cold﹞、四肢厥冷﹝Coldness_of_limbs﹞之甚,故無取乎『薑』、『附』劑也。」

 張隱庵曰:「『傷寒﹝typhoid﹞』脈浮,病在『太陽』之表,以火迫劫,則陽氣外亡矣。

 『亡陽﹝yang_depletion﹞』則神失其養,必驚狂而起臥不安也。

 用『桂枝』保助心神;『龍骨』、『牡蠣』啟水中之生陽;『蜀漆』乃『常山』之苗,從陰達陽,以清火熱;『甘草』、『薑』、『棗』助中焦水穀之精,以生此神。

 『芍藥』苦洩,故去之。

 夫『太陽』合心主之神,外浮於膚表,以火迫劫之,此為逆也。

 用『桂枝加蜀漆龍骨牡蠣湯』,啟下焦之生氣,助中焦之穀精,以續外亡之陽,故名曰:『救逆』。」

【本條之舌證】:苔當白,質正常。

【本條之針法】:

 合谷﹝LI04,T﹞、外關﹝SJ05,T﹞、大陵T、間使﹝PC05,T﹞、豐隆﹝ST40,T﹞、內庭﹝ST44,T﹞、足臨泣﹝GB41,T﹞。

 上二穴取其退表證餘邪,下五穴取其鎮驚狂,降痰濁,和胃氣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劈)、蜀漆(三兩,洗,去腥)。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胸腹動劇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火邪,故湯火傷之煩悶疼痛者及灸瘡發熱者有效。

 以『牡蠣』一味,『麻油』調塗湯火傷,則火毒忽去,其效可推知矣。」

 《方輿輗》本方條曰:「不寐之人,徹夜雖一目亦不得眠﹝insomnia﹞,及於五六夜時,必發狂,可恐也。

 亟宜服此方,「蜀漆」去心腹之邪積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查詢-17國家考題&特考

答案

題目

【B】

李小姐,28歲,來診時主訴平素容易手腳冰冷,骨節酸痛,最近在心下部位常覺痞硬,觸之如覆杯狀,時時腹脹腸鳴,偶而還會遺尿。診之寸口脈遲濇,趺陽脈遲而微,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蒲灰散;※※B、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C、桂枝加黃耆湯;※※D、半夏瀉心湯。(高考,中醫臨床醫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