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冷廬醫話》(清‧陸以湉)

 卷三:

 瘧:

周慎齋曰:治瘧之法,升其陽使不並于陰,則寒已,降其陰使不並于陽,則熱已。升其陽者,是散陽中之寒邪,柴、葛、羌之屬,為散寒之品也。降其陰者,是瀉營中之熱邪,芩、知、膏之屬,為瀉熱之品也。

 蓋並之則病,分之乃愈也。

 此蓋本之王肯堂之治案,王之外祖母年八十餘,夏患瘧,諸舅以年高不堪再發,議欲截之,王曰:欲一劑而已亦甚易,何必截乎?

 乃用柴胡、升麻、羌、防、葛根之辛甘氣清,以升陽氣,使離于陰而寒自已,以石膏、知母、黃芩之苦甘寒,引陰氣下降,使離于陽而熱自已,以豬苓之淡滲,分利陰陽,不得交並,以穿山甲引之,以甘草和之,果一劑而止。

 俞惺齋云:讀《靈蘭要覽》,載此方治瘧屢效,又附隨症加減法,最為精當,是金壇得意之作。

 又謂李士材治程武修藍本於此,惟以白豆蔻換穿山甲,亦其善用藥處。

 余按:近俗治瘧多宗倪涵初,似遜此方,然以之治瘧,亦不能盡效,知病有萬變,未可執一。

 比見王孟英《古今醫案按選》論此最為精當,云:此案但言夏月患瘧,而不詳脈症,所用升散之藥五種,苦寒﹝bitter_cold﹞之藥三種,雖為金壇得意之作,余頗不以為然。

 後人不審題旨,輒抄墨卷,貽誤良多。

 鄒潤安云:據金壇云,是使陰陽相離,非使邪與陰陽相離也。使邪與陰陽相離猶可,言人身陰陽,可使之相離乎?

 斯言先得我心,余治門人張笏山之弟,瘧來痞悶欲死,以枳桔湯加柴、芩、橘、半,一飲而,是調其陰陽,而使陰陽相離也。

《左傳》齊侯疥遂,《顏氏家訓》改疥作,謂《說文》二日一發之瘧,有熱瘧。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故為諸侯憂。

 今北方猶呼瘧,音皆,俗儒云病疥,令人惡寒﹝aversion_to_cold﹞變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豈有患疥轉作瘧乎?

 余謂人之疾病無常,初患疥癬,亦所時有,若以疥為,則為熱瘧,為二日一發之瘧,亦何嘗無熱乎?

 →【﹝疒占﹞:音:ㄕㄢ,同山。意:瘧疾﹝malaria﹞。】

 →【﹝疒皆﹞:音,ㄐㄧㄝ;音同皆。意:老也,亦曰瘦也。】

 治瘧有謂必當用柴胡者,以瘧不離乎少陽,非柴胡不能截也。

 有謂不當概用柴胡者,以風寒正瘧則宜之,若感受風溫、濕溫、暑熱之氣而成瘧者,不可執以為治也。

 竊謂瘧邪未入少陽,或無寒但熱,或無熱但寒,或寒熱無定候者,原不得用柴胡,若既見少陽症,必當用柴胡,以升清肝膽之熱,雖因於溫熱暑濕,亦何礙乎?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