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清‧李冠仙)

 自序:

余雖稍知醫道,實儒生也。

 儒者佩聖門之訓,一言必慎,敢好辨哉!

 雖然,醫不至於殺人,不辨可也;醫殺人而予不知,不辨可也;殺人在一時,而不至流毒後世,即不辨猶可也。

 奈今之醫者,並不知醫,惟知求利,草菅人命,恬不為怪;即或稍有涉獵,而偏之為害,更甚他醫。

 殊不知自昔醫書,惟漢仲景《傷寒論》審證施治,無偏無倚,為醫之聖。

 後世自晉叔和以下,無不有偏。

 迨至金元間,劉、張、朱、李,稱為四大家,醫道愈彰,而其偏愈甚。

河間主用涼,丹溪主養陰,東垣主溫補,潔古為東垣之師,想因道傳高第,未另立書。

 下此前明王,薛、張、馮,亦稱為四大家,大率師東垣之論,偏于溫補,而張景岳則尤其偏焉者也!

 果醫者細心參酌,遇熱症則用河間,遇陰虧則用丹溪,遇脾虛﹝spleen_deficiency﹞則用東垣,遇虛寒則用景岳,何書不可讀?

 何至咎景岳之誤人哉!

 無如今之醫者,皆知有《景岳全書》,而未究全書,止得其一、二溫補方,遂奉為家傳秘法,以致戕人性命,甚且自戕。

 其後起者,因而不改。

 余家後人,設不知明辨,安知不亦害人而自害哉!

 至於吳又可《溫疫論》,本不成書,稍有知識,何至受害?

 無如竟有無知者,以為獨得之奇,殺人無數;且更傳徒,互相標榜,其害更甚于偏主景岳者。

 《內經》垂訓:無實實,無虛虛,無遺人禍殃。

 此其禍殃為何如?

 若不急急明辨之,於聖門慎言之訓則得矣,而何以遂吾濟世之初心,且何以正吾後人之學術哉?

 然則,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時道光二十八年春三月如眉老人自序于含飴堂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