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清‧高世栻)

 診脈大法:

人身十二經脈﹝channel_vessel﹞,交通有道,循行有次,氣統於先,血附於內,流行還轉,晝夜不停。

 而醫家診脈,以左右兩手,分寸、關、尺三部,醫以三指候之,以醫之一呼一吸,候病者之脈。

 其脈應指而動,一動謂之一至,一呼一吸之間,其脈若四至以上,或五至以下,不數不遲,謂之平脈。

 若一呼一吸,其脈三至,或三至有餘,則為遲脈;

一呼一吸,其脈六至,或六至有餘,則為數脈。

 《經》云:遲為虛寒,數為虛熱。

 此識病之法,非脈法也。

然脈之形象,又有浮、沉、滑、澀、弦、緊、大、小之分。

 浮者,泛泛於上,輕指即得,如水漂木,故曰浮。

 沉者,沉伏於下,重指始得,如石下沉,故曰沉。

 滑則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而圓轉。

 澀則往來艱澀,如刀刮竹而阻滯。

 弦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緊如轉索,按之勁急也。

 大乃脈體洪大,過於本位也。

 小乃脈體收斂,不及本位也。

 此脈之外,又有微、細、芤、革。

 微者,虛微,似有似無也。

 細者,細小,如發如絲也。

 芤者,上有中無,如按蔥管也。

 革者,外勁而堅,如按鼓皮也。

 脈之形象不一,須於指下辨明,合證參考,自有定見。

然尤當審其脈之圓緩,並脈之胃氣。

 圓緩者,脈來應指,至數均調,三部同等也,胃氣者,輕舉應指,重按柔和也。

 若脈不圓緩,及無胃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

又病脈之外,兼有死脈。

 方書有蝦遊、魚翔、屋漏、雀啄、彈石諸說。

 蝦遊者,如蝦之遊,魚翔者,如魚之擺鱗。

 屋漏者,至不倫次,點滴稀疏。

 雀啄者,如雀啄物,急疾渙散。

 彈石者,堅硬牢實,如指彈石。

 蝦遊、魚翔、屋漏,乃散漫不倫之脈也:雀啄、彈石,乃堅強不和之脈也。

 方書之言,摹擬亦似,此皆脈無胃氣,應指無神也,見則必死。

又兩手三部之脈,地脈也,可以指診;面容之色,天脈也,用以目察。

 六氣﹝six_climatic_factors﹞調和,五行不偏,自有正色,若面無正色,神氣不揚,夭色外呈,其壽不久。

諸脈之外,又有動脈。

動脈有二:

 一則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

 一則頭額喉旁,胸腹脛足,躍躍而動,此經脈﹝channel_vessel﹞循行環轉於空隙之處,微露其端,所謂流中溢外也。

又高陽生《脈訣》云: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包、三焦﹝triple_energizer﹞。

 此一臟一腑相為配合,合《靈樞》之脈法也。

 而《素問》脈法,又以兩手寸脈候上,關脈候中,尺脈候下。

 約而言之,右寸候肺,左寸候心,而膻中、上焦﹝upper_energizer﹞,附於兩寸;右關候脾,左關候肝,而鬲中、中焦﹝middle_energizer﹞、胃、大小腸,附于兩關;

尺中候腎與膀胱,無分左右,而季脇、血海﹝blood_sea﹞、下焦﹝lower_energizer﹞,附於兩尺。

 此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素問》之脈法為然也。

又仲師《傷寒論‧平脈篇》,更有診法,以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之由輕而重,自舉而按,以候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氣。

 故曰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

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此又以浮、中、沉診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氣。

 《傷寒論》之脈法為然也。

經論脈法,平素俱熟於胸中,則論病診視,無往不宜矣。

 然有三部無脈,移於外絡,名為反關脈者,此又不可不知也。

 總之,脈者,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六腑﹝Six_Fu_Organs﹞之大原,有脈則生,無脈則死;三部脈平,病雖劇亦生,三部不平,病雖輕亦危。

又脈分左右,左主血,右主氣。

 男為陽,陽者氣也,故男子之脈,宜於右旺;女為陰,陰者血也,故女子之脈,宜於左旺。

 男子右脈和平,雖困無害,女子左脈和平,雖困亦無害。

 蓋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所居之位,男居於左者,女則居於右,男居於右者,女則居於左。

 《素問》云: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所從不同,則兩手左右所屬臟腑﹝organs﹞,亦當不同矣。

至診脈論病,如雲某脈系某病,某病得某脈,不但蛇足,且診視之下,亦難為據。

 不若但論脈之有神無神、和緩與不和緩之為得也。

至如小兒之脈,亦如此法。

 但小兒啼哭不馴,不能細診,只以一二指按之,脈來四五至,亦為和平;若按之而似有似無,或急疾無神,兼之病劇,亦不能生。

 其視虎口而別以色,雲小兒脈有六七至者,皆妄談也。

 診小兒之脈,須知小兒呼吸急疾,約以急疾應之可耳!

由此推之,無論大小男女,凡病內虛者脈弱為宜,洪大則忌;初病外感者﹝external_contraction﹞,陽脈為宜,陰脈則忌。

 其他《脈訣》之言,多屬不經,不可為信。欲求診脈之法者,考於《靈樞》,詳於《素問》,更合本論辨脈平脈,而會通之,則得其要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