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清‧高世栻)

 脹腫:

脹,氣機不利也。

 胸上不寬,謂之胸痹﹝chest_painful_impediment﹞。

 有脈不橫通而脹者,有濁氣在上而脹者。

 脈不橫通,宜木通、茜草、麥冬、栝蔞、貝母之屬以治之,此開胸痹﹝chest_painful_impediment﹞法也。

濁氣在上,宜柴胡、廣皮、木香、桔梗、半夏之屬以治之,此升清降濁法也。

 胸之下胃之上脹者,乃胃絡與心包絡兩絡不通也,宜鬱金、紅花、續斷、丹皮、枳實之屬以治之,此調和氣血﹝qi-blood﹞法也。

 膈之下腹之上脹者,乃胃土不和,中焦﹝middle_energizer﹞腐化有愆,胃有停滯,土氣不達而然也。

 虛則補之,實則消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審其寒、熱、虛、實而治之,乃通調轉運法也。

 胃之下臍之上脹者,乃脾土失職,地氣不升而然也。

 夫胃土屬陽明,可清可消,脾土屬太陰,如坤之地,發生萬物者也。

 地氣上升,然後天氣下降,若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天地痞塞則萬物不生。

 治之之法,當壯火氣以生土,助脾氣以交肺。

 若謂脹無補法,但以清涼消克之藥行之,或見效于一時,或不見效于一時,而地氣終不上升,則天氣何能下降,無論效與不效,終必死也。

 若小腹脹者,乃膀胱水氣不能合太陽而通於皮毛也﹝skin_and_hair﹞、或通其水道,或開其毛腠。

 若脹而兼腫,小便不利者﹝Dysuria﹞,行其水;脹而不腫,小便如常者,解其肌。

 凡脹在上者欲其下,而更有橫通之法;脹在下者欲其上,而兼有溫散之法,所謂臟寒生滿病也。

 若貼臍左右上下脹者,脹必兼痛,蓋衝任當臍,合於氣衝之動脈,衝脈逆而不舒,故或脹或痛,當以紅花、歸、芎、柴胡、桂枝解肌和血之法以治之。

 若季脇兩旁兼少腹脹痛者,乃厥陰之氣內不交于少陰,外不合于少陽,當以調和內外、交通陰陽之法以治之。

 所列藥味,不過陳其大概,或減或加,神而明之可也。

脹未必盡腫,而腫未有不脹者也。

 人身外為陽,內為陰;通體皮毛﹝skin_and_hair﹞,太陽陽熱之氣也。

 陽熱之氣,轉為陰寒,則太陽標陽,不合少陰之本熱,而少陰標陰,反合太陽之本寒,致太陽皮毛﹝skin_and_hair﹞之氣不內通于少陰之骨髓,水氣乘之,則為水腫﹝Edema﹞,寒氣乘之,則為寒腫,風氣乘之,則為熱腫。

 若五內無虧,而蘊釀成熱,則散之、清之、行之、攻之,亦有愈者;若五內空虛,腎精竭乏,不得其治,則有性命之虞。

 又腫而喘,危之兆也。

 治得其宜,可以苟延;治失其宜,即便死矣。

 吾見世之腫而死者,十有八九;而五子、五皮方治之,生者十無一二。

 醫者能知太陽之標陽本寒而主皮毛﹝skin_and_hair﹞,少陰之標陰本熱而主骨髓,太陽之本合少陰之標,少陰之本合太陽之標,從無形之氣化而旋轉以施治,不從有形之邪水而攻下以為功,庶乎其可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