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尋源》(清‧呂震名)

 中集:

 衄血﹝epitaxis﹞:

衄血者﹝epitaxis﹞:邪熱在表也。邪在於表。宜以汗解。不得汗因致衄。

 《經》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此非麻黃湯之治衄也。謂宜麻黃而不根據法以麻黃湯發汗。乃作衄也。

 又曰:傷寒不大便﹝inability_to_defecate﹞六七日。頭痛﹝Headache﹞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Headache﹞必衄。宜桂枝湯。此又非桂枝湯之治衄也。謂宜桂枝而不根據法以桂枝湯發汗。乃成衄也。衄與汗同義。而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不能眴﹝inability_to_roll_the_eyes﹞不得眠﹝insomnia﹞。是衄解之後。無再發汗之理。

 蓋風寒在表。先犯太陽。從陽化熱。逼血妄行。

 故《經》曰:陽盛則欲衄。

 又曰: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脈浮緊。發熱﹝Fever﹞自衄者愈。是在經之邪。隨衄而解。則知衄正邪解之候也。至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口燥﹝dry_mouth﹞。但欲漱水不欲咽者﹝taking_water_in_mouth_but_with_no_desire_to_swallow﹞,此必衄。

 陽明熱甚則口燥﹝dry_mouth﹞。而熱尚在於經。未入於裏。故但欲漱水不咽以此為欲衄之兆。亦以熱在表故也。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當汗不汗。轉從衄解。其不當汗而妄汗者,莫如誤發少陰汗。擾動陰血。為變滋烈。

 《經》云:少陰病﹝Shaoyin_disease﹞但厥無汗﹝anhidrosis﹞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則又不得責其為表熱矣!

 二者。一則誤於當汗不汗。其變小。一則誤於不當汗而汗。其變大。用藥者可不慎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