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清‧高世栻)

 瘧:

瘧之不同於傷寒﹝typhoid﹞也:瘧為輕,傷寒﹝typhoid﹞為重;瘧在經絡﹝Meridian﹞,傷寒﹝typhoid﹞在氣化。

 氣化者,隨六氣﹝six_climatic_factors﹞而化病,有陰陽之傳變也。

 經絡者﹝Meridian﹞,瘧邪隨經絡﹝Meridian﹞而沉以內薄,由衛氣應乃作也。

 應者,衛氣外出,瘧從之而發;衛氣內入,瘧從之而休也。

 時行傳染之瘧,邪瘧也,邪氣相感,但在皮膚絡脈﹝collaterals﹞間,即不服藥,三日亦愈。

 其先寒後熱,熱時煩渴,汗出即休,此三陽瘧也,即不服藥,六日亦愈。

 又日發而早,其瘧將愈;日發而晏,其瘧難已。

 晏者,衛氣虛而循經不入也。

 瘧有陰陽輕重之不同,瘧為陽,脾寒為陰;

瘧為輕,脾寒為重。

 時俗一概混稱,醫家一概混治,豈知瘧與脾寒之不同哉!

 瘧不死人,脾寒能死人。

 若脾寒病,而概以消散寒涼之藥,昧昧以治,斷未有不斃者也。

 夫病之發也,寒少熱多,六脈均平,能食,而神氣如常者,瘧也;寒多熱少,六脈微虛,不能食而煩悶﹝vexation_and_oppression﹞、嘔逆﹝emesis﹞,神氣消索者,脾寒也。

 夏月皮毛﹝skin_and_hair﹞開發,經絡﹝Meridian﹞外溢,風暑之邪,易傷經絡﹝Meridian﹞,故多瘧病。

 傷絡者,瘧之輕者也;傷經者,瘧之可輕可重者也。

 治瘧之方,當調其氣血﹝qi-blood﹞,和其榮衛,疏其絡,通其經,察寒熱之多少,辨臟腑﹝organs﹞之虛實,而施治之。

 欲調氣血﹝qi-blood﹞、和榮衛,如歸、芍、紅花、柴胡、桂枝可用也;疏通經絡﹝Meridian﹞,如續斷、木通、秦艽、銀花可用也。

 寒多者,薑、桂、曲、朴以溫之;熱多者,柴、芩、知、葛以清之;實者,橘、半、枳、樸;虛者,芪、術、甘、苓。

 此瘧病通治之法也。

若干太陰脾臟,則為寒瘧;寒瘧,猶脾寒也。

 少陰心臟,則為心瘧;心瘧,猶癉瘧﹝warm_malaria﹞也。

 少陰腎臟,則為腎瘧;腎瘧,猶牝瘧﹝female_malaria﹞也。

 厥陰肝臟,則為厥瘧;厥瘧,厥不知人也。

 此數瘧者,當用參、芪、術、薑、桂、附以治之,惟心瘧屬手少陰,不宜溫熱,當用參、苓、歸、芍、枸杞、棗仁、遠志、龍眼補心養血之法以治之。

 此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三陰瘧,實可生而可死。

 凡此所以論瘧病之重輕,及治瘧之常法也。

而瘧之方起、瘧之變病、治之禁忌、藥之流通,更當悉焉。

 夏月天暑地炎,無寒風之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然而沐浴水寒。

暮夜涼風,不能無也。

 人犯之者,不在皮膚,多傷經脈﹝channel_vessel﹞。

 人身衛氣,夜入于陰,日出於陽,因衛氣之出,而乍然寒熱,即瘧病也。

 若昧昧以診,見有寒熱,不曰傷寒﹝typhoid﹞,即曰傷暑,不曰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即曰內傷﹝internal_damage﹞外感﹝external_contraction﹞。

 夫其言如是,而所用之藥,無非發散、消食,及乎寒涼而已。

 嗟嗟! 如是之病,不遭如是之藥,雖然成瘧,七日可愈。

 今也發散虛其表,消食損其中,寒涼滯其經,而又絕其穀,必至瘧不成瘧,傷寒﹝typhoid﹞不成傷寒﹝typhoid﹞,汗雖出而身不涼,至日晡﹝3~5P.M.﹞而熱更甚。

 須知日晡﹝3~5P.M.﹞熱甚,原病瘧也;汗出不涼,表裏皆虛也。

 無力之家,不延醫,不服藥,進以糜粥,挨延時日而愈;有力之家,屢屢更醫,察其根由,醫必曰:虛之極矣。

 先以人參少許,探而試之,試之相宜,則重用之,然後進以糜粥,亦延挨時日而愈。

 如是之病,夏月頗多,明者視之,深為嘆惜,而醫與病家,總不知也。

 然延挨而愈者,什之八九,其告殂者,豈無一二?

 言念及此,寧不悲哉!

 又有炎暑之時,其人卒然厥逆,色蒼蒼如死狀,人必駭曰:此痧發也。

 放痧出血,以救一時之困,數日之後,轉而為瘧。

 詎知厥逆若死,非痧也,乃邪盛於經,經脈﹝channel_vessel﹞一時不能交接,即瘧之兆端始發也。

 徒刺其血,後必病瘧,瘧亦不輕,然此瘧乃發于經脈﹝channel_vessel﹞之陽者。

 更有一時暴厥,厥不知人,刺之無血,牙關緊急。

 醫見之,不曰急痧,即曰中風﹝apoplexy﹞入臟,刺指無血,則用鋒針刺曲池、委中﹝BL40﹞,以出其血,牙關不開,則以銅箸撬齒,灌礬水而探吐,時余始蘇,精神委頓,六脈微虛,一日稍平,次日復厥,厥而無熱,微微有汗。

 此瘧從陰出,不得陽熱之化,乃厥瘧也。

 余于夏日,曾治一二,其後亦愈。

 若既蘇之後,投劑不宜,亦不能生。

 此瘧之方起為然也。

 若瘧之變病,總由攻消太過,三焦﹝triple_energizer﹞內虛,或脹滿,或浮腫,或泄瀉﹝diarrhea﹞,或咳嗽﹝Cough﹞。

 病雖有變,更當溫其中土,助其三焦﹝triple_energizer﹞;

若脹滿者消之,浮腫者散之,泄瀉者﹝Diarrhea﹞通之,咳嗽者﹝Cough﹞清之,一時暫松,不能全愈,耽延時日,斷未有不斃者也。

 治瘧禁忌:一發散,二消食,三寒涼,前已言之矣。

 至藥之流通,今人治瘧,不用常山,以常山為截瘧藥,截之早,其後必變臌脹﹝drum_distention﹞。

 不觀仲師治瘧,每用蜀漆。

 蜀漆,常山苗也。

 苗不可得而用其根,亦何害焉?

 況常山乃從陰出陽之藥,若三陰瘧、脾寒病,不使從陰出陽,何能即愈?

 既愈矣,又何臌脹﹝drum_distention﹞之有?

 又瘧病虛寒,久用參、術、薑、桂,總不能愈者;參、術、薑、桂之內,須加常山,更須加穿山甲,使經絡﹝Meridian﹞疏通,瘧邪外出,未有不愈者也。

 又陽熱之瘧,鱉甲可以攻散;心、腎之熱瘧,菖蒲、黑豆可以交通;邪入郛郭,檳榔、草果可以泄之;邪入膀胱,車前、滑石可以利之。

 若瘧後發咳,乃初因瘧病,地氣不交於肺,今瘧止病去,則地氣上升,脾、肺始交,故咳。

 苟不助脾氣之上升,而反用泄肺之藥以下泄,其咳斷不能除,轉為瘧怯,至五年而必死。

 嗟嗟!

 醫之為道,至精至微,粗工﹝vulgar_healer﹞凶凶,方技自逞,收一時之小效,至後死而弗計,哀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