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驚悸﹝pavor﹞、吐衄﹝hematemesis_and_epistaxis﹞、下血﹝hematochezia﹞、胸滿﹝fullness_in_the_chest﹞、瘀血﹝static_blood﹞病脈證治 第十六:

寸口﹝wrist_pulse﹞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驚則氣亂。故脈動。悸屬裏虛。故脈弱。動即為驚者。因驚而脈動。病從外得。弱則為悸者。因弱而為悸。病自內生。其動而且弱者。則內已虛。而外復干之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脈浮。知腎有遊火。目睛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血從陰經並衝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也。

或問衄皆在陽是已。然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非陰中事乎。曰前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

言火自陰中出。非言衄自陰中來也。此所謂太陽、陽明者。言衄所從出之路也。誰謂病之在陽者。不即為陰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sweating﹞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Insomnia﹞。

血與汗皆陰也。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於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wrist_pulse﹞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

 《經》云:奪血者無汗﹝diaphoresis_being_contraindicated_in_case_with_consumption_of_blood﹞。此之謂夫。

病患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hematochezia﹞。煩咳者必吐血﹝haematemesis﹞。

面無色。血脫者色白不澤也。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

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haematemesis﹞。呃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Insomnia﹞死。

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haematemesis﹞、呃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不得臥﹝Insomnia﹞。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haematemesis﹞。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之熱毒。積于胃而熏於肺則咳。久之肺絡熱傷。其血必隨咳而吐出。云此因極飲過度所致者。

言當治其酒熱。不當治其血也。

寸口﹝wrist_pulse﹞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abortion﹞、漏下﹝metrostaxis﹞。男子則亡血﹝blood_collapse﹞。

 此條已見虛勞病﹝consumptive_disease﹞中。仲景復舉之者。蓋謂亡血﹝blood_collapse﹞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blood_collapse﹞不可發其表。汗出﹝sweating﹞即寒栗而振﹝rigor﹞。

亡血者﹝blood_collapse﹞亡其陰也。更發其表。則陽亦傷矣。陽傷者外不固。故寒栗。陰亡者內不守。故振振動搖。

前衄血﹝epitaxis﹞復汗。為竭其陰。此則並亡其陽。皆所謂粗工﹝vulgar_healer﹞嘻嘻者也。

病患胸滿﹝fullness_in_the_chest﹞唇痿。舌青口燥﹝Oral_dryness﹞。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static_blood﹞。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static_blood﹞。當下之。

 此二條。辨瘀血﹝static_blood﹞之見證。胸滿者﹝fullness_in_the_chest﹞。血瘀而氣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榮也。口燥﹝Oral_dryness﹞欲漱水者。

血結則氣燥也。無寒熱。病不由表也。脈微大來遲。血積經隧。則脈澀不利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

外無形而內實有滯。知其血積在陰。而非氣壅在陽也。故曰為有瘀血﹝static_blood﹞。

如有熱狀。即下所謂煩滿口乾燥而渴也。脈無熱。不數大也。有熱證而無熱脈。知為血瘀不流。

不能充澤所致。故曰此為陰伏。陰伏者。陰邪結而伏於內也。故曰當下。

火邪者﹝fire_pathogen﹞。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但舉火邪﹝fire_pathogen﹞二字。而不詳其證。

按《傷寒論》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latrine_bleeding﹞。名為火邪﹝fire_pathogen﹞。仲景此條。殆為驚悸﹝pavor﹞、下血﹝hematochezia﹞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一時並散。而無少有留滯。

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熬)、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epigastric_throb﹞。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發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

不能發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於此哉。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haematemesis﹞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按: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

血亦錯行者。此乾薑、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藥所能禦者。故以柏葉抑之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下血﹝hematochezia﹞、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hematochezia﹞先便後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禦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

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

 甘草、乾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hematochezia﹞、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Behcet's_syndrome﹞)

下血﹝hematochezia﹞先血後便者。由大腸傷於濕熱。而血滲於下也。大腸與肛門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濕。

解熱毒。當歸引血歸經。且舉血中陷下之氣也。

心氣不足。吐血﹝haematemesis﹞、衄血﹝epitaxis﹞。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

 寇氏云: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hematemesis_and_epistaxis﹞。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hematemesis_and_epistaxis﹞。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epitaxis﹞。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administered_at_draught﹞。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