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心典》中風﹝apoplexy﹞、歷節﹝joint_running﹞病脈證並治 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Hemiplegia﹞。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apoplexy﹞使然。

風徹於上下。故半身不遂﹝Hemiplegia﹞。痹閉於一處。故但臂不遂。以此見風重而痹輕。風動而痹著也。風從虛入。故脈微。風發而成熱。故脈數。曰中風﹝apoplexy﹞使然者。謂痹病亦是風病。但以在陽者則為風。而在陰者則為痹耳。寸口﹝wrist_pulse﹞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healthy_qi﹞即急。正氣﹝healthy_qi﹞引邪。喎僻不遂﹝Facial_paralysis﹞。邪在於絡。肌膚不仁﹝numbness_of_skin﹞。邪在於經。

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寒虛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為風寒﹝wind-cold﹞初感之診也。浮為血虛者。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脈浮者沉不足。為血虛也。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而絡脈空虛。並無以捍禦外氣。而賊邪不瀉。由是或左或右。隨其空處而留著矣。邪氣反緩。正氣﹝healthy_qi﹞即急者。受邪之處。筋脈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正氣﹝healthy_qi﹞獨治而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目為僻。而肢體不遂。是以左喎者邪反在右。右喎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裏。亦有經絡臟腑之別。

 《經》云: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小者為孫。是則絡淺而經深。絡小而經大。故絡邪病於肌膚。而經邪病連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臟。

則邪遞深矣。蓋神藏於臟。而通於腑。腑病則神窒於內。故不識人。諸陰皆連舌本。臟氣厥不至舌下。

則機息於上。故舌難言。而涎自出也。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aversion_to_cold﹞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術、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此方亦孫奇等所附。而去風除熱。補虛下痰之法具備。以為中風﹝apoplexy﹞之病。莫不由是數者所致云爾。

學人得其意。毋泥其跡可也。

寸口﹝wrist_pulse﹞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blood_collapse﹞。衛緩則為中風﹝apoplexy﹞。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urticaria﹞。

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fullness_in_the_chest﹞而短氣﹝brachypnea﹞。

遲者行之不及。緩者至而無力。不及為寒。而無力為虛也。沉而緩者為營不足。浮而緩者為衛中風﹝apoplexy﹞。衛在表而營在裏也。經不足而風入之。血為風動。則身癢而癮疹﹝urticaria﹞。心不足而風中之。陽用不布。

則胸滿﹝fullness_in_the_chest﹞而短氣﹝brachypnea﹞。經行肌中。而心處胸間也。

風引湯:除熱癱癇。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癎瘛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Beriberi﹞宜風引湯。

 此下熱清熱之劑。孫奇以為中風﹝apoplexy﹞多從熱起。故特附於此歟!中有薑、桂、石、脂、龍、蠣者。蓋以澀馭泄。以熱監寒也。然亦猛劑。用者審之。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咀﹝chewing﹞。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狂走譫語﹝delirious_speech﹞。身熱脈大者。屬陽明也。此無寒熱。其脈浮者。乃血虛生熱。邪並于陽而然。桂枝、防風、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于陽。以散其邪。用生地黃之甘寒。熟蒸使歸於陰。以養血除熱。蓋藥生則散表。熟則補衰。此煎煮法。亦表裏法也。(趙氏)

頭風摩散:

 大附子(一枚)、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寸口﹝wrist_pulse﹞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sweating﹞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joint_running_pain﹞。

黃汗出﹝yellowish_sweating﹞。故曰歷節﹝joint_running﹞。

 此為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鬱。為歷節﹝joint_running﹞、黃汗﹝yellowish_sweating﹞之本也。心氣化液為汗。汗出﹝sweating﹞入水中。水寒之氣。從汗孔入侵心臟。外水內火。鬱為濕熱。汗液則黃。浸淫﹝wet_spreading﹞筋骨。歷節﹝joint_running﹞乃痛。歷節者﹝joint_running﹞。遇節皆痛也。蓋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edema﹞。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joint_running﹞。仲景欲舉其標。而先究其本。以為歷節﹝joint_running﹞多從虛得之也。

 按:後《水氣篇》中云:黃汗﹝yellowish_sweating﹞之病。以汗出﹝sweating﹞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joint_running﹞、黃汗﹝yellowish_sweating﹞。

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鬱上焦者﹝upper_energizer﹞。則為黃汗﹝yellowish_sweating﹞。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joint_running﹞。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tearing﹞。盛人脈澀小。短氣﹝brachypnea﹞。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歷節疼﹝joint_running_pain﹞。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sweating﹞當風所致。

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浮者風也。脈滑者穀氣盛也。汗生於穀。而風性善泄。故汗自出。風血相搏者。少陰血虛而風復擾之。為疼痛如掣也﹝tearing﹞。趺陽﹝instep_yang﹞少陰二條合看。知陽明穀氣盛者。風入必與汗偕出。少陰血不足者。

風入遂著而成病也。盛人脈澀小短氣者﹝brachypnea﹞。形盛於外。而氣歉於內也。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濕復勝也。緣酒客濕本內積。而汗出﹝sweating﹞當風。則濕復外鬱。內外相召。流入關節。故歷節痛﹝joint_running_pain﹞不可屈伸也。合三條觀之。汗出﹝sweating﹞入水者。熱為濕鬱也。風血相搏者。血為風動也。飲酒汗出﹝sweating﹞當風者。風濕相合也。歷節﹝joint_running﹞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為從虛所得則一也。

諸肢節疼痛﹝painful_limb_joints﹞。身體魁羸﹝thin_and_weak_body﹞。腳腫如脫。頭眩﹝dizziness﹞、短氣﹝brachypnea﹞。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painful_limb_joints﹞。即歷節也﹝joint_running﹞。身體魁羸﹝thin_and_weak_body﹞。腳腫如脫。形氣不足。而濕熱下甚也。頭眩﹝dizziness﹞、短氣﹝brachypnea﹞。溫溫欲吐。

濕熱且從下而上衝矣。與腳氣衝心﹝beriberi_involving_heart﹞之候頗同。桂枝、麻黃、防風。散濕於表。芍藥、知母、甘草。除熱於中。白術、附子。驅濕於下。而用生薑最多。以止嘔降逆。為濕熱外傷肢節。而復上衝心胃之治法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二枚,炮)、白術、知母、防風(各四兩)、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bone_atrophy﹞。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thin_and_weak_body﹞。獨足腫大。黃汗出﹝yellowish_sweating﹞。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joint_running﹞。

 此亦內傷肝腎。而由於滋味不節者也。枯泄相搏。即筋骨並傷之謂。曰斷泄者﹝bone_atrophy﹞。言其生氣不續。而精神時越也。營不通因而衛不行者。病在陰而及于陽也。不通不行。非壅而實。蓋即營衛涸流之意。

四屬、四肢也。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于水穀。而四肢稟氣于三焦。故營衛微。則三焦無氣而四屬失養也。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thin_and_weak_body﹞。陰濁獨注於下。而足腫脛冷黃汗出﹝yellowish_sweating﹞。此病類似歷節﹝joint_running﹞、黃汗﹝yellowish_sweating﹞。而實非水濕為病。所謂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者﹝joint_running﹞是也。而虛病不能發熱。歷節﹝joint_running﹞則未有不熱者。故曰假令發熱。便為歷節﹝joint_running﹞。

後《水氣篇》中又云:黃汗﹝yellowish_sweating﹞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joint_running﹞。蓋即黃汗﹝yellowish_sweating﹞、歷節﹝joint_running﹞而又致其辨也。詳見本文。

病歷節﹝joint_running﹞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此治寒濕歷節﹝joint_running﹞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耆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鐘鄧入蜀。

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烏頭湯:亦治腳氣﹝Beriberi﹞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三兩,炙)、烏頭(五枚)。咀﹝chewing﹞,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beriberi_involving_heart﹞。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腳氣﹝Beriberi﹞之病。濕傷於下。而氣衝於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卻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上衝自止。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apoplectic_aphasia﹞。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hypertonicity﹞不得轉側。

 麻黃、桂枝、甘草、乾薑、石膏、當歸、人參(各三兩)、杏仁(四十粒)、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sweating﹞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Insomnia﹞。呃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面目浮腫﹝edema﹞。

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麻黃、桂枝所以散邪。人參、當歸所以養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乾薑為復氣之需。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千金》三黃湯:治中風﹝apoplexy﹞。手足拘急﹝spasm_of_limbs﹞。百節疼痛﹝joint_pain﹞。煩熱心亂。惡寒﹝aversion_to_cold﹞。《經》曰:不欲飲食﹝anorexia﹞。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黃耆(各二分)、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sweating﹞。二服大汗出﹝sweating﹞。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abdominal_fullness﹞: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一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治腳氣﹝Beriberi﹞上入少腹不仁﹝numbness﹞。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腎之脈。起于足而入於腹。腎氣不治。濕寒之氣。隨經上入。聚於少腹。為之不仁﹝numbness﹞。是非驅濕散寒之劑所可治者。須以腎氣丸補腎中之氣。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千金》越婢加術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fluid_exhaustion﹞。腠理﹝striae_and_interstitial_space﹞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lower_energizer﹞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術(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