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卷二 脈法下篇 五十二章:

脈法下篇 五十二章:

脈理精微,發于上篇,而其名義之紛毆,形象之遷化,診候之機緘,望切之竅妙,所未詳悉者,設為問答,發于此篇。

 澄心渺慮,傳茲奧旨,誠崆峒訪道之仙梯,赤水求珠之秘渡也。

後世醫理無傳,半緣脈法不解,仲景脈法,家藏而戶收,白首不解,則終身不靈,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豈仲景傳脈之心哉!

脈法下篇提綱:

營衛之消息,是不一端,臟腑之乘除,是不一致,支派分別,不可紀極,而溯本窮源,不過陰陽二者而已。

 診陰陽之異同,判死生之懸殊。

 生之與死,孰美孰惡,陰之與陽,孰貴孰賤。

 解此章之義,則以下諸章決生斷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于此矣。

 脈法 三十二: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陽道實,陰道虛,大、浮、數、動、滑者,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者,此名陰也。

 陽主生,陰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陰盛而陽氣之來複也,陽病見陰脈者,陽浮而陰氣之內盛也,陽複者生,陰盛者死。

陽貴陰賤,訓垂先聖,至婦人女子,皆知人之為陽,鬼之為陰。

 獨至後世醫家,反經亂道,貴陰賤陽,庸妄接踵,以誤天下。

 宋元以來,千年之久,遂無一人稍解此理者,何下愚之多而上智之少耶!

 脈法 三十三:

問曰:脈有陽結﹝yang_constipatione﹞、陰結者﹝yin_constipation﹞,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yang_constipatione﹞,期十七日當劇。

 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yin_constipation﹞,期十四日當劇。

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此為陽實,名曰陽結﹝yang_constipatione﹞。

 陽實而無陰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七日當劇也。

 脈沉而達,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yin_constipation﹞。

 陰盛而無陽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四日當劇也。

陰盛大便當溏,不溏而硬,故謂之反。

 凡大便秘澀,糞若羊矢者,皆陰結﹝yin_constipation﹞之證也。

 十七日劇者,火為陽,大衍之數,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合而為九,積至二九,為十八日,則火氣盛矣,陽性疾,故不及期而劇也。

 十四日劇者,水為陰,大衍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而為七,積至二七十四日,則水氣﹝edema﹞盛矣,陰性遲,故及期而劇也。

 此言陰陽之大數,不必泥也。

 脈法 三十四: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為病脈。

 曰病脈者,以其陰陽之偏也。

 脈法 三十五: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yang_constipatione﹞。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yin_constipation﹞。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靄靄鬱動,如車蓋之升沉者,名曰陽結也﹝yang_constipatione﹞。

 脈累累不平,如循長竿之硬節者,名曰陰結也﹝yin_constipation﹞。

 脈瞥瞥虛飄,如羹上之油珠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細弱,如蜘蛛之輕絲者,陽氣衰也。

 脈綿綿斷續,如瀉漆之頻絕者,亡其血也。

 脈法 三十六: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rapid_pulse﹞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陰陽相搏,二氣鬱勃而動盪,名曰動。

 陽氣動則陽升于陰,衛泄而汗出,陰氣動則陰閉于陽,營鬱而熱發,動雖在陽脈之中,而實陰陽所俱有也。

 脈動而見形冷惡寒者,此三焦之陽氣傷也。

 若數脈﹝rapid_pulse﹞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此名曰動,動者,氣鬱于中,不能升降也。

關所以候中焦,關上不動者,中氣之治,升降推遷之得政也。

 蓋陰升于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于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能為動,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于關上,而見動形。

 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二氣虛弱,不能升降之狀也。

 關者,陰陽出入之關,陰自此升而為陽,陽自此降而為陰,此實陰陽升降之樞軸,故曰關,乃中氣之所變現也。

 關上動數,如豆厥厥動搖,上下不至尺寸,此死脈也。

 脈法 三十七: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寸為陽,尺為陰,尺寸浮大而柔濡,上下同等,不至偏虛,彼此不爭,是以安緩也。

 脈法 三十八:

問曰:會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合和,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

 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翕者,浮動之意,脈正浮動,忽然而沉,其名曰滑。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陽升于寸則為浮,陰降干尺則為沉,陰陽和合,故令或浮或沉而脈滑。

 如是者,關尺之脈,必自均平也。

 關為陰陽之交,浮沉之中,關平則陰陽和合而為滑,尺平則沉而不滑也。

 關平則滑,尺平則沉,關不平則沉,尺不平則滑。

若使關不平,陽明脈微沉,陰氣稍盛矣,而未至大盛,食飲猶自可也。

 尺不平,少陰脈微滑。

 雖稱曰滑,其實乃緊而浮之名也。

 此為,腎家之陰實,不能溫升肝水,木氣鬱動,故令脈滑,非陰陽和合之滑也。

 肝氣鬱動于下焦,不遂其發生之性,風木疏泄,其人必股內汗出,陰器﹝genitals﹞之下常濕也。

 脈法 三十九: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緊為寒脈,傷寒則脈緊,以寒性閉藏而不發也。

 冬時寒盛,水冰地坼,脈緊之義也。

 腎主蟄藏,故尺脈沉緊。

 及關而浮,緊變為弦,便是春木發生之象。

 弦雖按之不移,然緊中帶浮,已非沉緊之形如轉索之不息者失。

 上章緊之浮名也,具此弦意。

 尺本沉緊,而忽然滑者,則不專于沉,兼有浮升之狀,是弦見于尺,弦應在關,而見于尺者,木欲升而不能升也,故名滑而不名弦。

 及其漸升于關,則陰陽相半,浮緊兩平,不曰緊曰滑,直名曰弦矣。

 脈法 四十: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

 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

 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diarrhea﹞,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汗吐傷其胸中之陽,肺寒則脈緊也。

 咳者,中寒﹝cold_strike﹞而胃逆,下利者﹝diarrhea﹞,中寒﹝cold_strike﹞而脾陷,冷水下利﹝diarrhea﹞,瀉其胃陽,則脈緊也。

 脈法 四十一: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摶,名曰損。

 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摶,名曰沉。

寸口,寸以候衛,衛氣盛者,名曰高,衛主氣,氣盛則崇高也。

 尺以侯營,營氣盛,名曰章,營主血,血盛則章顯也。

 高章相合,名曰綱,是諸陽脈之首領也。

 衛氣弱,名曰惵:惵者,恇怯之意,陽弱則恇怯也。

 營氣弱,名曰卑,卑者,柔退之意,陰弱則柔退也。

 惵卑相合,名曰損,是諸陰脈之削弱者也。

 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緩遲者,是從容之謂,對緊數言也,緩遲相合,名曰沉。

 人之元氣,宜秘不宜泄,泄則浮而秘則沉。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陽藏之機,全在乎土,土運則陰升而陽降也。

 緩遲者,土氣之衝和,土和則中樞運轉,陰常升而陽常降也。

 陽降則根深而不拔,是謂陽密,陽密則脈沉,是陽旺而脈沉,非陰盛而脈沉也。

 脈法 四十二: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為衛盛,緩則陽氣長進,其色鮮明,其顏光潤,其聲清越,其毛髮修長,遲為營盛,遲則陰氣盛盈,骨髓滋生,血海充滿,肌肉緊薄鮮硬。

 如是則陰陽相抱而不離,營衛俱行而無阻,是剛柔之相得。

 名曰強也。

 脈法 四十三: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

 師曰:脈,以指按之,

  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

  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diarrhea﹞,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

 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三菽、六菽數語,《難經·五難》之文。

 脈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肺主皮,心主脈,其脈俱浮也。

 如九獲之重者,脾氣也,脾主肉,脈在浮沉之間也。

 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肝主筋,腎主骨,其脈俱沉也。

肺心為陽,肝腎為陰,假令下利﹝diarrhea﹞,陰病也。

 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陽氣脫也。

 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腎氣未絕,猶可治。

 若再見損脈來至,便為難治。

 損脈者,遲脈也,《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despoliation_of_essence﹞,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脈法 四十四: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

 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

 何以知之?

 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肝者,木也,居東方,其位在左,經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是有胃氣,故愈。

 假令得純弦脈者,無胃氣也,故死。

 何以知之?

 以其脈如弓弦之直,此是肝臟之傷,不得土氣之滋榮,故知死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日肝平,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正此意也。

 脈法 四十五: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

 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

 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obstruction_and_rejection﹞不通,不得尿。

 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者,火也,居于南方,其位在上,經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是心火得令,故愈。

 火,陽也,陽位于外而根于內,假令脈來微而去大,來者主裏,去者主表,是外實而內虛也,故名反,此病在裏也。

 脈來頭小而本大,本來主裏,頭去主表,是內實而外虛也,故名覆,此病在表也。

 或表或裏,所不洪大之處,則病在焉。

 反復者,陰不宜偏勝而陽不宜偏負,今陰勝陽負,是陰陽之反復,猶顛倒也。

 上微而頭小者,則表陽不固而汗出,下微而本大者,則陰陽關格﹝obstruction_and_rejection﹞而不通,不得小便。

 頭無汗者,陽未至絕也,故可治,有汗則陽絕﹝yang_expiry﹞,故死,經所謂絕汗﹝sweating_of_dying﹞出也。

 脈法 四十六: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

 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

 若得數者,則劇。

 何以知之?

 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臃腫,為難治也。

肺者,金也,居于西方,其位在右,經名太陰,其脈如毛而氣浮也。

 肺病自得毛浮之脈,金得令也,得緩遲之脈,土生金也,故皆愈。

 若得數脈﹝rapid_pulse﹞者,則劇。

 何以知之?

 數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之金,金被火刑,法當臃腫,此為難治也。

 脈法 四十七:

師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才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頻率,故使然也。

 四時仿此。

火旺于夏,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之盛也。

 其人病,身體苦疼痛而沉重者,風寒鬱其皮毛也,立夏濕動,濕鬱則身重﹝generalized_heaviness﹞也。

 鬚髮其汗。

 若至明日,身不疼不重者,外邪欲解,不須發汗也,俟之必汗自出。

 若汗濈濈然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脈之應時,故使然也。

 四時解期,仿此類推。

 脈法 四十八: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據言至秋當死?

 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屬木,故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之脈,是木虛而金承,《素問》:木位之下,金氣承之。

 故知至秋死也。

 蓋二月肝木用事,肝屬木,應當濡弱。

 濡弱者,陽氣方生,木將昌盛之象。

 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

 肺屬金,金來克木,春時肝木雖虛,猶承令氣之旺,秋則木更衰而金愈盛,故知至秋當死。

 他臟死期,仿此類推。

 脈法 四十九: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

 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脈,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殘賊者,殘害而賊克之也。

 脈弦、緊、浮、滑、沉、澀,木旺則脈弦,土虛者忌之,水旺則脈緊,火虛者忌之,表盛則脈浮,裏虛者忌之,裏盛則脈沉,表虛者忌之,血盛則脈滑,氣虛者忌之,氣盛則脈澀,血虛者忌之。

 此六脈,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脈法 五十:

寸口諸微亡陽﹝yang_exhaustion﹞,諸濡亡血﹝blood_collapse﹞,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諸微亡陽﹝yang_exhaustion﹞,陽虛則脈微也。

 諸濡亡血﹝blood_collapse﹞,血脫﹝blood_collapse﹞則脈濡也。

 諸弱發熱,脈弱則血虛而發熱也。

 諸緊為寒,脈緊則陰盛而生寒也。

 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寒水旺盛,而諸臟諸腑乘之,因乘而愈盛,寒氣發作,侵侮脾胃,則四肢厥逆﹝reverse_flow﹞,怫鬱昏冒,而無知覺。

 以胃無穀氣,水邪莫畏,脾土寒濕,氣塞不通,故一身頑昧而弗用,口急不能言語,戰搖而寒栗也。

 脈法 五十一:

問曰:濡弱何以反道十一頭?

 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腑?

 何以知乘臟?

 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濡弱者,脈之最虛,何以反居十一種之先?

 濡弱,木象,木居五行之先,此以五臟六腑因其濡弱而相乘,故令脈具十一之形象也。

 如濡弱而見弦,是肝臟之乘也,見微弦,是膽腑之乘也。

 心脈鉤,脾脈緩,肺脈毛,腎脈石,仿此類推。

 言脈得濡弱,則五臟六腑皆來相乘,故濡弱之中,兼具十一之象,而濡弱常在十一之先也。

 何以知乘我者為腑為臟?

 凡諸陽脈浮數者,為乘于腑,諸陰脈遲澀者,為乘于臟也,陰陽以尺寸言。

 脈法 五十二: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

 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脈有臟腑相乘,上章。

 而相乘之中,有縱有橫,有逆有順。

 水行乘火,金行乘木,是乘其所勝,名曰縱。

 火行乘水,木行乘金,是乘其所不勝,名曰橫。

 水行乘金,火行乘木,是子乘其母,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是母乘其子,名曰順也。

 脈法 五十三:

傷寒腹滿﹝abdominal_fullness﹞、譫語﹝delirious_speech﹞,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LB14﹞。

傷寒腹滿﹝abdominal_fullness﹞、譫語﹝delirious_speech﹞,是脾病也,寸口脈浮而緊,是肝家之弦脈,此肝木乘脾土也,名曰縱,當刺厥陰之期門﹝LB14﹞,以瀉肝氣。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

 脈法 三十九。

 肝脈弦,故知為肝乘。

 脈法 五十四:

傷寒發熱,薔薔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LB14﹞。

傷寒發熱,薔薔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是肺病也,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小便利,見風木之疏泄,此肝乘肺金也,名曰橫,亦當刺厥陰之期門﹝LB14﹞,以瀉肝熱。

肺統衛氣而性收斂,肝司營血而性疏泄,發熱惡寒,大渴腹滿﹝abdominal_fullness﹞,是金氣斂閉而木不能泄也,汗出便利,是木氣發洩而金不能收也。

 營泄而衛宣,故其病欲解。

 脈法 五十五: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以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于陽中,則灑灑惡寒也。

 曰:何以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太陽之病﹝taiyang_disease﹞也。

 陰脈不足,陽往從之,則為發熱,陽脈不足,陰往乘之,則為惡寒。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乘虛而上入于陽中,則灑灑而惡寒也。

 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乘虛而下陷于陰中,則發熱也。

蓋寸主衛,尺主營,營行脈中而盛于下,衛行脈外而盛于上,一定之理也。

 病則衛閉而不得外達,乃內乘陰位而陽遂虛,營擾不得內守,乃外乘陽位而陰遂虛。

 陰位虛而陽乘之,陽鬱于內則發熱,陽位虛而陰乘之,陰束于外則惡寒,此營衛易位之故也。

 脈法 五十六: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tension_of_the_sinews﹞。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而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dysphoria﹞。

寸為陽,尺為陰,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

 血以養筋,血虛則筋急﹝tension_of_the_sinews﹞。

 陰脈曰弱不曰浮,則脈沉可知,其脈沉者,營氣之微也,營微而陽乘之,此所以發熱之原也。

 而陽脈之浮,亦非陽盛,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之衰,衛衰而陰乘之者,此所以惡寒之原也。

 營氣微者必發熱,若加燒針,以爍其血,則血之流者,必燥結而不行,衛氣阻鬱,遂乃更發熱,而益以煩躁﹝dysphoria﹞,是發熱之故也。

陽虛于上則脈浮,以其不根于下也,陰虛于下則脈沉,以其不根于上也。

 陰陽俱盛者,寸不甚浮,有關以降之,尺不甚沉,有關以升之,故陰陽不盛于尺寸而盛于關上。

 以關者,陰陽之中氣,升降浮沉之樞軸也。

 脈法 五十七: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摶,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之在表,數為陽虛而陰乘也。

 風則陽鬱而為熱,虛則陰束而為寒,風虛相合,陽內閉而為熱,則陰外束而為寒,是灑淅惡寒之故也。

 脈法 五十八: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blood_collapse﹞,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blood_collapse﹞。

病人寸脈微而尺脈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不但脫氣,而又亡血﹝blood_collapse﹞,病當先見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其惡寒也,反甚于夏,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其發熱也,反甚于冬,冬月甚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陽氣內微則惡寒,陰氣內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內微,又數下之,令陰氣內弱。

 五月之時,夏令正旺,而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之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

 十一月之時,冬令正旺,而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之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診其脈遲澀,故知其亡血也﹝blood_collapse﹞。

 脈法 五十九: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此內熱蓄積,而有癰膿也﹝welling-abscess_with_pus﹞。

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此內熱蓄積,而有癰膿也﹝welling-abscess_with_pus﹞。

 蓋鬱熱在內,不得外發,故肉腐為膿,而陽遏不達,故見惡寒也。

 脈法 六十: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是無偏陰偏陽之弊,雖有寒熱不解,而此脈陰陽和平,即現在之病甚劇,亦當自癒,以其脈之不病也。

 陰病見陽脈則生者,陰極陽複,所以生也。

 陽病見陰脈則死者,陰盛陽脫﹝yang_exhaustion﹞,外見煩躁﹝dysphoria﹞,脈真病假,所以死也。

 若陽極陰複,病脈皆真,則又主生不主死。

 蓋緣陰陽二氣,絕則必死,偏則可生,平則病癒,三部同等,平而不偏,是以愈也。

 脈法 六十一: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

 何時愈?

 答曰:假令半夜得病者。

 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半夜愈,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半夜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今日半夜愈者,以日中陽盛而病,得夜半陰盛以濟之,則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半夜陰盛而病,得日中陽盛以濟之,則解也。

 脈法 六十二: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禁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病而手足脈俱不至,純陰無陽,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是陽回于四末也。

 微陽初複,升于群陰之中,而為陰邪所遏,力弱不能遽升,鬱勃鼓蕩之際,大煩,口禁不能言語,躁不安者,必欲解也。

 蓋微陽一有複機,終當戰勝而出重圍,萬無久鬱之理也。

 若脈至,而再見調和,其人陽複。

 不能遽升,而大煩一見,目重。

 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蓋太陽膀胱之經,起于目之內眦﹝inner_canthus﹞,瞼內際黃者,陽明戊土,司職衛氣,衛氣發達而陽出于目也。

 目重者,眼皮厚重也,人睡初醒,眼皮必厚,以陽氣出于目也。

 足脈,足厥陰之五裏,在毛際外,女子取太衝﹝LR03﹞,在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足少陰之太谿﹝KI03﹞,在內踝後,足太陰之箕門,在魚腹上,足陽明之衝陽﹝ST42﹞,在足跗上,即趺陽也﹝instep_yang﹞。

 見《素問·三部九候論》中。

 脈法 六十三: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streaming_sweat﹞,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複涼和者,此為欲解也,解于夜半。

 蓋脈之浮數,病之煩熱,俱屬陽證,乃脈之浮數,漸有微意,身之煩熱,已變涼和,是邪熱之漸退,而陰氣之續複也。

 待至夜半,則陰旺而全複,故解于此際。

 而其解也,形狀不同,其脈浮而解者,表陽之旺,濈然汗出也﹝streaming_sweat﹞,其脈數而解者,裏陽之旺,必能食也,其脈微而解者,表裏之陽俱虛,必戰搖振栗﹝shivering﹞而大汗出也。

 脈法 六十四: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以脈浮而緊,是傷寒之脈,而按之反芤,此為本氣之虛,本虛則陽氣鬱于陰,邪不能透發,故當戰慄而後汗出也。

 其人本虛,是以汗前發戰,以其脈浮,則病在皮毛,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其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安臥而汗出耳,不至發戰也。

 脈法 六十五: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脈大而浮數,陽氣盛旺,陰邪不能遏鬱,故不戰而汗解也。

 脈法 六十六: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blood_collapse﹞,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癒,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其脈自微弱,則表裏無邪,此以曾經發汗、吐、下、亡血﹝blood_collapse﹞失津,陰不濟陽,未免煩熱時作。

 然表裏邪去,病根已除,遲而津液續複,陰陽自和,必當自癒,故不戰不汗而亦解。

 脈法 六十七: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

 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而遲,面色熱赤而身體戰慄者,陽鬱欲發,虛而不能遽發,故面熱而身搖。

 待至六七日,經盡陽複,當汗出而解,若反熱者,則解期差遲。

 以脈遲是為無陽,無陽則但能發熱而不能作汗,氣鬱皮腠,其身必癢也。

 陽複則病癒,陽虛則解遲,陽盡則命絕。

 此下命絕數章,發明首章陽病見陰脈者死之義。

 病無陽複面死者,亦無犯盡而生者也。

 脈法 六十八: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微,陽氣衰也,尺脈緊,陰氣盛也,虛損多汗,衛敗而不斂也。

 脈證見此,是絕陰而無陽也。

 脈法 六十九: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oily_expiration_sweating﹞,喘而不休,水漿不下﹝inability_to_get_water_or_fluids_down﹞,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脈浮而洪,陽不根陰也。

 身汗如油﹝oily_expiration_sweating﹞,《難經》所謂絕汗﹝sweating_of_dying﹞乃出,引《靈樞》語,大如貫珠,轉出不流也。

 喘而不休,氣不歸根也。

 水漿不下﹝inability_to_get_water_or_fluids_down﹞,胃氣敗也。

 形體不仁,營衛之敗也。

 乍靜乍亂,神明之敗也。

 脈法 七十: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

 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jaundice﹞,此為脾絕也。

 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forward-staring_eyes﹞,此為腎絕也。

命絕者,上章。

 未知何臟先受其災?

 肺主氣而藏津,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津液脫而氣絕根,此為肺先絕也。

 心為火而藏神,若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forward-staring_eyes﹞搖頭者,火獨光而神明敗,此為心絕也。

 肝色青而主風,若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木克土而風淫生,《《左傳》》云:風淫末疾,漐習者,風氣發而四末戰搖也。

 此為肝絕也。

 脾竅于口而色黃,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jaundice﹞,水侮土而氣外脫,此為脾絕也。

 腎主二便而藏志,若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forward-staring_eyes﹞,腎陽脫﹝yang_exhaustion﹞而志意亂,此為腎絕也。

 腎與太陽膀胱為表裏,太陽起于目內眦﹝inner_canthus﹞,行身之背,目反直視者﹝forward-staring_eyes﹞,《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是也。

 脈法 七十一:

又未知何臟陰陽先絕?

 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青者,木色,肝腎皆陰也。

 赤者,火色,心肺皆陽也。

 腋下、心下者,陽之部。

 溫熱者,陽之氣也。

 脈法 七十二: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yang_expiry﹞,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yin_expiry﹞,此皆不治,決死也。

 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尺寸之脈,發現于上下,而氣根于中焦。

 中焦者,所以升降陰陽而使之相交,其脈現于關上。

 若寸脈下不至關,則陽根下斷,是謂陽絕﹝yang_expiry﹞,尺脈上不至關,則陰根上斷,是謂陰絕﹝yin_expiry﹞,此皆不治,決死也。

 此際雖生,命之餘耳。

 若計算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之節氣。

 克之,如木弱忌金,火弱忌水,一交金水之節氣,則死期至矣。

 脈法 七十三:

傷寒咳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咳逆上氣﹝cough_with_dyspnea﹞,是胃土上逆,肺金不降。

 肺主氣而性收,脈散者,金氣之不收也,氣敗則死。

 蓋氣所以熏膚而充身,氣散則骨枯肉陷而形損故也。

 脈法 七十四: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dizzy_collapse﹞,不識人者,短命則死。

 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其脈病而無王氣,倘卒然眩僕﹝dizzy_collapse﹞,不識人者,值其人之短命則死矣。

 人病脈不病者,名曰內虛,以其穀神之不旺,病在形骸而不在精神,雖困無妨也。

 脈法 七十五:

問曰:上工﹝superior_practitioner﹞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

 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

 病人自坐。

 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其愈也。

發熱、身痛、自臥,是表病也,診脈沉遲,知表病差也。

 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反沉遲,故知其愈也。

 腹痛﹝Abdominal_pain﹞,是裏病也,診脈浮大,知裏病差也。

 以裏有病者,脈當沉細,今不沉細而反浮大,故知其愈也。

 此提望、聞、問、切之綱,下章詳發。

 脈法 七十六: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

 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退也。

 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發熱煩極,必不得臥,向壁靜臥,此煩熱已去也。

 假令脈猶未和,亦頃當自癒,此可處言已愈也。

 此望知之法也。

 脈法 七十七: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向壁安臥,是無病邪,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

 設令脈自和平,亦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大吐大下之藥,針灸數十百處,以恐怖之,則立言自癒矣。

 脈法 七十八: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脈之呻者,病也。

 言遲者﹝bradylalia﹞,風也。

 搖頭言者,裏痛也。

 行遲者﹝retardation_in_walking﹞,表強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brachypnea﹞。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lumbago﹞。

 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heart_pain﹞。

平人神倦若睡則欠呵,非病證也,故欠者無病。

 身有痛苦則呻,故呻者有病。

 內風者,內濕外燥,語言蹇澀,故言遲﹝bradylalia﹞為風。

 心腹痛﹝Abdominal_pain﹞極則頭搖,故頭搖言者,裏痛也。

 陽性輕清,表鬱氣濁,故言重而行遲﹝retardation_in_walking﹞。

 短氣者﹝brachypnea﹞,身仰則氣愈短,故坐而身伏。

 腰痛﹝lumbago﹞則身彎不敢直,故坐則下一腳。

 心痛﹝heart_pain﹞則用手護腹,形如懷抱卵物也。

 此望聞之法也。

 脈法 七十九: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

 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腎主恐,《素問·氣厥論》:恐則氣下,下之極,則腎也。

 少陰之脈微細,恐怖,少陰之氣動,故脈細如絲累累然,驚懼不安之象也。

 恐主于腎,而六脈俱細,蓋諸臟奪氣,改而從腎也。

 肝藏血而主色,色者,血之華也。

 肝氣下恐則氣下。

 而營血陷,不能華也。

 木虛而金氣乘之,故色脫而面白,白者,金色也。

 此望切之法也。

 脈法 八十:

人愧者,其脈何類?

 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發于心,心動火炎,故面乍赤,赤者,心之色也。

 火炎金傷,故面色乍白,白者,金之色也。

 心肺之脈俱浮,心肺氣動,是以脈浮。

 人愧而汗出者,心動火炎而刑肺氣,故氣泄而為汗也。

 此望切之法也。

 脈法 八十一:

人不飲,其脈何類?

 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dry_mouth﹞也。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蓋水入于胃,胃陽蒸動,化為精氣,遊溢升騰,上輸于脾,脾氣散此水精,上歸于肺,肺氣宣化,氤氳和洽,所謂上焦如霧也。

 肺氣清肅,則經絡通調,霧氣不滯,降于膀胱,而化尿溺。

人身,身半以上,水少氣多,是謂氣道,身半以下,氣少水多,是謂水道。

 氣水一也,上下陰陽之分耳。

 水道通調,下輸膀胱,水滓注瀉,溲便前行,所謂下焦如瀆也。

水氣之由經而下行也,渣滓輸于膀胱,而精華滋于經絡,灑于臟腑,潤于孔竅。

 濁者下而清者上,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以經脈流利而不澀,唇口滑澤而不燥。

 不飲則經絡失滋,故脈自澀,孔竅不潤,故唇口乾燥﹝dry_mouth﹞也。

 此亦望切之法。

 脈法 八十二:

師曰:伏氣之病﹝latent_disease﹞,以意候之。

 今日之內,欲有伏氣﹝latent_qi﹞。

 假令舊有伏氣﹝latent_qi﹞,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throat_impediment﹞。

 病人云:實喉中痛,雖爾,今複欲下利﹝diarrhea﹞。

伏氣者﹝latent_qi﹞,氣之伏藏而未發也。

 凡病之發,必舊有伏藏之根。

 氣之欲伏,未形于脈,故應以意候之。

 見其脈氣沉鬱凝澀,則今日之內,恐其欲有伏氣﹝latent_qi﹞,自此埋根,作異日之病基也。

 假令舊有伏氣﹝latent_qi﹞,已形于脈,當須脈之。

 若脈微弱者,是少陰之伏氣也﹝latent_qi﹞。

 少陰之病﹝Shaoyin_disease﹞,法當咽痛﹝pharyngalgia﹞而複下利﹝diarrhea﹞,以腎司二便而脈循咽喉也。

 病于陰分則下利﹝diarrhea﹞,病及陽分則咽痛﹝pharyngalgia﹞,陰在下而性遲,陽在上而性疾,下利﹝diarrhea﹞未作,咽喉先見,故當喉中痛也。

 其狀似乎喉傷,實非厥陰火升之喉痹也﹝throat_impediment﹞。

 證之病人,自云實喉中痛,陽分之病見矣,雖爾,陰分之病,猶未作也,今且複欲下利﹝diarrhea﹞,遲則亦作矣。

 此于望、聞、問、切之外,廣以意候之法也。

 脈法 八十三: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

 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

 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下利﹝diarrhea﹞,腹中痛。

 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易,是名災怪。

 問曰:緣何作此吐利﹝simultaneous_vomiting_and_diarrhea﹞?

 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為此災怪耳。

脈證無差,而吐利﹝simultaneous_vomiting_and_diarrhea﹞忽作,誠為怪異。

 大抵藥經人手,容有別緣,或者婢妾冤仇,毒行曖昧,事未可料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