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湯之注釋: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背惡寒者,為陰陽俱有證。如陽明病,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白虎加人參湯證也。今少陰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惡寒者,乃少陰陽虛之背惡寒,而非陽明熱蒸之背惡寒也,故當灸之,更主以附子湯也。」

魏荔彤曰:「『少陰病』三字中,含有脈沉細而微,與但欲寐之見證,卻不發熱,只該背惡寒,此為少陰裡證之確據也,全篇亦視此句為標的。」

求真按:「二說雖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覺與平常無異也,宜附加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病之身體骨節痛,必脈浮。今雖身體骨節痛,然手足寒而脈沉,則以少陰病之本方為主治也。

附子湯方:

附子5克,茯苓、芍藥各7克,人參5克,朮9.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曰:「附子湯,治身體攣痛,小便不利,心下痞,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體攣痛者,附子芍藥朮也。療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朮也。醫心下痞者,人參作用也。」

附子湯方是真武湯之去薑加參者也。真武湯條下有心下悸、頭眩、身動證,則此湯證有脫證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雖不可無心下悸、頭眩、身動證,然不過是客證,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機》本方主治曰:「脈微細,其背惡寒者,身體痛,手足冷,骨節痛,脈沉者﹝應鐘﹞,身體痛,小便不利﹝仲呂﹞,心下悸,或痞者。」

《成績錄》曰:「一男子兩腳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攣,食頗減,羸瘦尤甚,時時痔血二三升,他無所苦。先生與附子湯,疼痛退,拘攣緩,食亦進,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黃連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三十六,請余診治,曰:『貧道二十前後,患淋疾二三年,愈後諸證雜出。此後腰下冷,如在冰雪中,雖盛夏,須覆重絮,每發時心腹,而手不得動,腰脊痛,痙而不得反側,甚則不能息,又忽忽少氣,終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發,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經十四年矣。』余診以心下悸,痞,腹皮拘攣,乃使飲附子湯及平水丸,時時以紫圓攻之。服半歲許,諸證痊癒。」

→【㽲﹝疒亏﹞:音,ㄐㄧㄠˇ。意:《說文》𦞶中急也。《廣韻》腹中急痛。】

一婦人,年五十餘,患胸痹,飲食無味,身體尪羸,半歲許不愈。余診之,心下痞,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參湯及三黃丸使飲之,二十餘日未見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醫。醫視之,率爾灸臍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數十行,臭穢不可近,殆至欲死。於是復召,余乃以大承氣湯下之。五六日,諸證頓退,飲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腫,心下痞,腹皮拘攣。余又用附子湯及平水丸,三十日,諸證痊癒。

一十歲兒,脊梁曲而傴僂,兩腳攣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及紫圓使飲之,兩月痊癒。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水病,遍身腫滿,小便不利,心下痞,下利腹痛,身體痛,或麻痹,或惡風寒者。」

《金匱‧妊娠病篇》曰:「婦人妊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張,腹痛惡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按扇,扉也。《正字通》曰:「戶之開合,猶如鳥羽之翕張,故從戶從羽。」今驗之妊娠六七月間,小腹時時縮張而為痛者,多發熱惡寒,小便不利。若用附子湯、當歸芍藥散,則小便快利,脹痛速瘥。又按「愈張」者,恐為「翕張」之誤,此條似張氏之口氣,用之即有效,學者試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