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學》曰:

 瀉下藥之應用:

一、便秘:

又屢因誘起諸多不定症狀,其主者,眩暈、頭痛、胃之重感等。又因硬便,致成局處之機械刺激及滯便之異常分解,或由於化學的刺激,有呈赤痢樣症狀者,皆須瀉下藥之應用也。

二、急性及慢性之腸炎:

腸炎之證候,發下痢者,因欲排泄腸中之有害物也﹝不消化物、毒物、刺激性分解產物﹞。此際若用制瀉藥,則反有害,故須用瀉下藥助其排泄時,則有害物被排泄,同時下痢亦自止矣。是以瀉下藥亦有時有制瀉之效也。

三、尿閉證:

腎臟之疾患,或婦人之神經病﹝病。《儒門醫學》譯作煩惋善怒,神經疾患等﹞之尿量減少或閉止,致可由尿排泄之水分及固形分蓄積於體中而發所謂尿毒證者。若用瀉下藥抑制腸之吸收,亢進其分泌,至一定度時,得防遏之。

四、浮腫及蓄水:

不問原因如何,水分蓄積於組織或體腔內時,減其飲料,兼用瀉下藥而妨腸液之吸收時,與由皮膚、肺臟、腎臟等之排水相等,使血液濃厚,增加其滲透壓,因而吸收是等蓄積之水分,同時講發汗、利尿之法,其效果更顯著也。

五、脂肪過多:

若檢查下痢之便,見大便中脂肪顯著增加及有多量養素,此因腸內容排泄迅速,故不能吸收脂肪與養素也。對於肥胖病之用瀉下藥,實由於此。

六、遠隔部之炎證:

瀉下藥之刺激腸壁,因與皮膚刺激藥同一理由,故亦可作用於遠隔臟器之炎證,如對於腦、肺、虹膜等之充血炎證,與以有利之影響,此因腸管之充血或全身之水分損失也。

植物性下劑之一般的性質:

一、因酸性不溶解於胃液,而到腸管始行溶解。又因於腸管內之消化液或細菌等之作用,始被變化而起刺激性。

二、其吸收緩慢,所以能發揮其瀉下作用,故瀉下藥以生藥為適當也。

三、假令雖被吸收,但其毒力作用亦不至於強烈。

四、其刺激止於腸壁之表面,故較緩和。

植物性下劑其作用:

一、植物性之下劑能刺激腸管,故使蠕動亢進及腸腺之分泌增加,然通常皆由腸壁滲出。

二、腸之充血,多數在大腸,因大腸之充血,延及於骨盆內之臟器﹝子宮及其附屬臟器﹞之充血,致有引起月經過多、子宮內出血及孕婦之早產或流產等證。

大黃

少量﹝0.05~0.2克﹞內服,則因鞣酸及苦味質,有收斂健胃作用,適合於胃腸炎。內服大量﹝0.5~2克﹞有緩下作用,自六至十時間,有糜粥狀之排便,其作用極緩和,故適合於小兒及貧血衰弱之患者併恢復期等,又習慣性便秘有效。若為廢藥,反致便秘,因其含有鞣酸故也。更與大量,則能引起數次之排便。

此說經科學的研究,故議論頗適當,而啟發吾人不少,惜只一味作用之注意,且應用範圍失之狹小。故宜熟讀下說,以擴充其應用。

《本草綱目》曰:

大黃根

【氣味】苦寒無毒。

求真按:「本藥為冷性瀉下藥,故不適於陽虛及陰虛證,而適於陽實證也。」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註】:血閉者,為月經閉止。通利水穀者,通利水穀二毒也。安和五臟,是除去五臟之病毒,則自能安和矣。

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求真按:「寒血,恐是瘀血之誤」﹞、小腹急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註】:瘀血閉脹,由瘀血閉塞而腹部脹滿也。諸老血留結者,因陳久瘀血凝結於諸臟器組織也。

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註】:時疾者,流行性疾患也。蝕膿者,化膿證也。

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

【註】:通宣一切氣及調血脈者,皆由本藥驅逐鬱滯病毒之歸結也。

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

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湯火傷。﹝時珍﹞

《本草備要》曰:「大黃,大苦,大寒。…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祛瘀熱。治傷寒時疾之發熱,譫語,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聚散無常謂之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閉結,吐血,衄血,血閉,血枯,一切實熱,血中伏火。行水通經,蝕膿消腫。…胃虛血弱人禁用。」

《一本堂藥選》曰:「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譫語,腹間結熱,一切之梅毒、下疳便毒、一身之結毒。下瘀血、血閉。」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