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醫偏於局部的療法:

西醫因解剖、組織、生理、病理等之基礎醫學,及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發達之關係,故長於局部的療法,及器械的療法。

 其臨床醫學,宜於全身的觀察之下,講究全身的療法。

 然對於此項病證,猶頗偏倚於局部的療法。

 至中醫則原無基礎醫學,無器械,缺乏局部的知識,雖欲偏於局部的療法,亦不可能,故不得不專注力於綜合的診斷療法之研究,以之促進診腹、診脈法之進步,與藥劑組織之發達,今舉一二例於下以說明之。

 現今醫家對於胃擴張證,多施以胃洗滌,欲將胃內蓄水排除,此惑於胃內蓄水之局部的所見,即使反覆行之,亦未必能愈。

 反之,中醫對此證之胃內蓄水,知其一由於胃肌衰弱,收縮運動不全之故;一由於利尿機能障礙。

 在此見解之下,於衰弱之胃腸肌,用助以緊張力之藥物,而配以利尿藥。

 故於一方漸次恢復胃腸肌之收縮力,同時對停滯之水毒可由泌尿器排泄之。

 兩兩相待,奏效頗速,不難根治矣。

 又如下痢證,中醫不如西醫之單用收斂藥,若其原因不在腸管,而在於其他臟器組織時,則或用發汗劑,或用利尿劑治之。

 例如仲景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是以發汗劑治下痢也。

 又曰:「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其後半為以利尿劑治下痢之機會也,此為中醫綜合的診斷療法之佐證,與治下痢徒執腸管,信賴流動物、收斂藥之外,不知其他療法者,大不相同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