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少陽合病

﹝Syndrome_involving_taiyang_and_shaoyang_simultaneously﹞

【原文】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72﹞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原文析義】

本條辨太少合病下利或嘔的證治。合病,自屬兩經或三經之病合而俱見之義。但本條所謂「太陽與少陽合病」,卻並無太陽之證,方無太陽之藥,是有合病之名,而無合病之實,疾病重心偏于少陽。少陽邪熱內迫陽明,胃腸功能失職,故見下利或嘔吐。但既云合病,以方測證,當有發燒,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利而不爽,並有熱臭氣,腹痛﹝celialgia﹞,脈弦數等證。故用黃芩湯,以清熱堅陰,和中止利。若嘔,是兼胃氣上逆,則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

論中言合病下利者有三條,因機證治各有不同:一是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為表邪內迫陽明所致,病機偏重於太陽之表,故用葛根湯,解表而裏自和;再是本條「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乃邪熱內迫陽明所致,病無太陽之證,而偏重于少陽,故與黃芩湯清熱止利;三是256條「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下利屬內有宿食之熱結旁流,病機偏重在陽明之裏,故用大承氣湯,是以通因通用為法。

黃芩湯為治裏熱下利之祖方。方用黃芩苦寒,清瀉裏熱,治腸僻下利;芍藥酸寒堅陰,而止下利,緩急止痛;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補正氣。後世治熱痢常用效方,如芍藥湯等,是由此方加減變化而來。若在黃芩湯證基礎上,胃氣上逆而嘔者,加生薑、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發燒,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大便利而不爽,並有熱臭氣,腹部疼痛,脈弦數。

【病機﹝pathogenesis﹞】:少陽邪熱內迫陽明,胃腸功能失職。

治法清熱止利,或兼和胃降逆。方用黃芩湯,或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湯證辨析】:黃芩湯與葛根芩連湯,皆為熱利之證而設。葛根芩連湯證,為裏熱挾表邪下利,而以裏證為主,其利下多臭惡稠粘,瀉下不爽,或暴注下迫,故治在清熱燥濕,堅腸止利,兼透表邪;黃芩湯證,雖為合病下利,但有太陽病之名,而無其實,為少陽邪熱迫于陽明所致,其利有肛門灼熱,泄下粘穢,甚或裏急後重,故治在清熱止利,和中緩急。

【疑難點擊】

本條標明「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注家見解見仁見智。成無已舉三陽合病而下利之不同特點,而說明其治法有治表、治裏、治半表半裏不同。其云:「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裏,可與承氣湯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裏,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裏之邪。嘔者,胃氣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注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柯韻伯認為,本條「太陽與少陽合病,是邪已入少陽之裏,與黃芩湯酸苦湧泄,以為陰也,又通因通用之法。」﹝《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黃芩湯證》﹞其所謂「通因通用」,屬於用通利藥治通利病證之方法,而黃芩湯苦寒清熱,堅陰止利,主治裏熱利,非「通因通用」法之範疇。汪苓友提出本條合病下利的病機,是在表之寒邪悉鬱而為裏熱,裏熱不實,故與黃芩湯清熱益陰。如云:「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則在表之寒邪悉鬱而為裏熱矣,裏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熱益陰,使裏熱清而陰氣得複,斯在表之陽熱自解矣!所以此條病,若太陽桂枝在所當禁,並少陽柴胡亦不許用也。」﹝《傷寒論辨證廣注•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其對本條原文精神之理解,確有見地,給人以深刻啟迪。

【醫案選釋】

案1:痢疾

王XX,男,30歲。患者病初惡寒,後則壯熱不退,目赤舌絳,煩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帶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脈象洪實。餘擬泄熱解毒,先投以黃芩湯:黃芩﹝15克﹞、白芍﹝12克﹞、甘草﹝3克﹞、紅棗﹝3枚﹞。服藥2劑,熱退神安痛減,後改用紅痢棗花湯,連服3劑獲安。﹝陳明,等.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1998。﹞

案2:泄瀉

王姓婦,年五十余,夏間突患泄瀉,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餘次,發燒口渴,胸悶﹝chest_discomfort﹞腹痛﹝celialgia﹞,溲熱,舌苔黃膩,脈數。蓋暑濕蘊伏,腸胃中兼有宿滯,遂用黃芩湯加連翹、苡仁、六一散、佩蘭、枳殼,1劑熱退利減,2劑痊癒。﹝呂志傑,等.仲景方藥古今運用.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辨治思路】:

案1:

痢疾,因表邪入裏化熱,郁于少陽,內迫腸胃,故見下利;少陽熱鬱,氣機不利,則腹中急痛而欲便不得,方用黃芩湯清熱止利,和中緩急,藥證相合,故奏捷效。

案2:

泄瀉,暴注下迫,發燒口渴,胸悶﹝chest_discomfort﹞腹痛﹝celialgia﹞,病發于夏間,暑濕蘊伏,邪熱內盛,又兼宿滯,則與黃芩湯清熱堅陰,和中止利,並佐以除濕消滯之品,病竟告愈。以上兩案,一為痢疾,一為泄瀉,然均以邪熱下迫腸道為主,故可同用黃芩湯以治之。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黃芩湯清熱止利,多用於治療腹痛﹝celialgia﹞下重、大便不爽的熱痢。近代常用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胃炎﹝chronic_gastritis﹞、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黃疸﹝green_jaundice﹞、崩漏等而有邪熱內陷者。

藥理研究證明,黃芩湯具有非常明顯的抗炎、退熱、解痙、鎮痛、鎮靜作用。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