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志論篇》 第五十三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①。榖盛氣盛,榖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②。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③。』

  ①《陰陽應象大論》曰:『形歸氣。』由是故虛實同焉。反,謂不相合應,失常平之候也,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謂脈氣。形,謂身形也。

  ②《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內榖為實,榖入于胃,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隧。』由是故榖氣虛實,占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作「寶」。』

  ③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為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①。榖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②。榖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③。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④。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⑤。榖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⑥。榖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⑦。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⑧。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⑨。

  ①氣虛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當補此四字。』

  ②胃之所出者,穀氣,而布于經脈也,榖入于胃,脈道乃散,今榖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謂反也。

  ③胃氣外散,肺并之也。

  ④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⑤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⑥脫血則血虛,血虛則氣盛,內鬱化成津液,流入下焦,故云:『濕居下也。』

  ⑦胃氣不足,肺氣下流于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氣入胃,則肺氣不自守,氣不自守則邪氣從之,故曰:『邪在胃及與肺也。』

  ⑧飲,謂留飲也。飲留脾胃之中,則脾氣溢,脾氣溢則發熱中。

  ⑨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于脈。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①。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②。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③。』

  ①入為陽,出為陰,陰生于內故出,陽生于外故入。

  ②陽盛而陰內拒,故熱;陰盛而陽外微,故寒。

  ③言用鍼之補瀉也。右手持鍼,左手捻穴,故實者左手開鍼空以瀉之,虛者左手閉鍼空以補之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