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卷 第十二

啟玄子次注,林億、孫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風論》《痺論》《痿論》《厥論》

《風論篇》 第四十二①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①。』

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②。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③。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而不能食,名曰寒熱④。

→【慄〔忄栗〕:音,ㄌㄧˋ。意:同「栗」。】

  ①傷,謂人自中之。

  ②腠理開疏,則邪風入,風氣入已,玄府閉封,故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也。

  ③灑然,寒貌。悶,不爽貌。腠理開則風飄揚,故寒;腠理閉則風混亂,故悶。

  ④寒風入胃,故食飲衰;熱氣內藏,故消肌肉,寒熱相合,故怢而不能食,名曰寒熱也。怢,卒振寒貌。

  《新校正》云:『詳怢《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經》作「解」。』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①。

  ①陽明者,胃脈也。胃脈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故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也。人肥,則腠理密緻,故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腠理開疏,風得外泄,則寒中而泣出也。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①。

  ①肉分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于肉分之間,故氣道澀而不利也。氣道不利,風氣內攻,衛氣相持,故肉憤而瘡出也。瘍,瘡也。若衛氣被風吹之,不得流轉,所在偏併凝而不行,則肉有不仁之處也。不仁,謂﹝疒而不知寒熱痛癢。

→【﹝月真﹞:音,ㄔㄣ。】

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①。

  ①吹則風入于經脈之中也。榮行脈中,故風入脈中,內攻于血,與榮氣合,合熱而血胕壞也。其氣不清,言潰亂也。然血脈潰亂,榮復挾風,陽脈盡上于頭,鼻為呼吸之所,故鼻柱壞而色惡,皮膚破而潰

  《脈要精微論》曰:『脈風盛為厲。』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①。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于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②。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③。

  ①始為寒熱,熱成曰厲風。

  《新校正》云:『按別本「成」一作「盛」。』

  ②春甲乙木,肝主之;夏丙丁火,心主之;季夏戊己土,脾主之;秋庚辛金,肺主之;冬壬癸水,腎主之。

  ③隨俞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飲酒中風,則為漏風②。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①。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②。新沐中風,則為首風③。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④。外在腠理,則為泄風⑤。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⑥。』

  ①風府,穴名,正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自風府而上則腦戶也。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故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也。足太陽之脈者,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故風入係頭,則為目風眼寒也。

  ②熱鬱腠疏,中風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風,經具名曰酒風。

  ③內耗其精,外開腠理,因內風襲,故曰內風,經具名曰勞風。

  ④沐髮中風舍于頭,故曰首風。

  ⑤風在腸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下出焉。飧泄者,食不化而出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飧泄者,水穀不分為利。」』

  ⑥風居腠理,則玄府開通,風薄汗泄,故云泄風。

  ⑦長,先也,先百病而有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致」字作「故攻」。』

帝曰:『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①。』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②。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③。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④。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⑤。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⑥。

→【痝﹝疒龙﹞:音,ㄇㄤˊ。意:病困。酒病。腫起:「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

→【:同炲﹝火台﹞,音苔,煤炭也。】

  ①診,謂可言之證。能,謂內作病形。

  ②凡內多風氣,則熱有餘,熱則腠理開,故多汗也。風薄于內,故惡風焉。皏,謂薄白色也。肺色白,在變動為欬,主藏氣,風內廹之,故色皏然白,時欬短氣也。晝則陽氣在表,故差;暮則陽氣入裏,風內應之,故甚也。眉上,謂兩眉間之上,闕庭之部所,以外司肺候,故診在焉。白,肺色也。

  ③焦絕,謂脣焦而文理斷絕也,何者?熱則皮剝故也。風薄于心,則神亂,故善怒而嚇人也。心脈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而主舌,故病甚則言不可快也。口脣色赤,故診在焉。赤者,心色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嚇」字。』

  ④肝病則心藏無養,心氣虛故善悲。肝合木,木色蒼,故色微蒼也。肝脈者,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故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也。青,肝色也。

  ⑤脾脈起于足上,循骨,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心脈出于手,循臂,故身體怠墮,四支不欲動,而不嗜食,脾氣合土主中央,鼻于面部亦居中,故診在焉。黃,脾色也。

  《新校正》云:『按王注脾風不當引「心脈出于手循臂」七字,于義無取,脾主四支,脾風則四支不欲動矣。

→【〔骨行〕:音,ㄏㄥˊ。】

  ⑥然,言腫起也。,黑色也。腎者,陰也,目下亦陰也,故腎藏受風則面然而浮腫。腎脈者起于足下,上循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隱曲者,謂隱蔽委曲之處也。腎藏精,外應交接,今藏被風薄,精氣內微,故隱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為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今精不足則氣內歸,精氣不注皮,故肌皮上黑也。黑,腎色也。』

→【﹝月耑﹞:音,ㄔㄨㄢˋ。:小腿肚。】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①。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②。

  ①胃之脈支別者,從頤後下廉,過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齊,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故頸多汗,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然失衣則外寒而中熱,故腹脹,食寒則寒物薄胃,而陽不內消,故泄利。胃合脾而主肉,胃氣不足則肉不長,故瘦也。胃中風氣蓄聚,故腹大也。

  《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食竟取風為胃風。」』

→【﹝月真﹞:音,ㄔㄣ。】

  ②頭者,諸陽之會,風客之則皮腠疏,故頭面多汗也。夫人陽氣外合于風,故先當風一日則病甚,以先風甚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內,謂室屋之內也。不可以出屋,屋之內者,以頭痛甚而不喜外風故也。

  《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①。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②。』

帝曰:『善。』

  ①脾胃風熱,故不可單衣,腠理開疏,故食則汗出,甚則風薄于肺,故身汗,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也。形勞則喘息,故不能勞事。

  《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則汗流如雨,骨節懈墯,不欲自勞。」』

  ②上漬,謂皮上濕如水漬也,以多汗出,故爾。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事,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則亡陽,故寒也。

  《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風乃內風也。按本論前文先云漏風、內風、首風,次言入中為腸風,在外為泄風,今有泄風而無內風,孫思邈載內風乃此泄風之狀,故疑此泄字內之誤也。』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