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的病因、發病與傳變:

﹝Etiology,pathogenesis_and_transfer_rule_Of_Shanghan﹞

一、傷寒的病因﹝Etiology_Of_Shanghan﹞

《傷寒論》以廣義傷寒立論,因此,此處所論也是廣義傷寒的病因。在辨六經證治各篇中,仲景並未專門論述傷寒的病因,但原書《傷寒例》篇則對傷寒的發病原因論述頗詳。雖說對此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尚有爭議,但不論是出自仲景之手還是叔和所加,均反映了漢末晉初中醫學對外感熱病發病原因的認識。按《傷寒例》所論,導致傷寒的原因有四時正氣與非時之氣為病兩大類別。

﹝一﹞、四時正氣為病:

《傷寒例》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具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由此可知,四時之氣雖為正常的氣候變化,但觸冒之後,皆能導致外感熱病的發生,然四時正氣之中,尤以寒邪致病最廣,為患最重,故為四時正氣為病之主因。漢代在四時正氣為病中之所以偏重寒邪為病,其原因在於寒為陰,陰主殺,陰寒為病,每易傷人身之陽,故最具殺厲之氣。當時認為,感受冬日寒邪,感而即病者名傷寒﹝狹義﹞,若感而不即發,寒毒藏於肌膚之中,至春感溫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感暑氣而發者名曰熱病。因溫病與暑病皆因冬時感寒而發,故均可謂之傷寒﹝廣義﹞。

﹝二﹞、時行之氣為病:

《傷寒例》云:「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複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此條指出,時行之氣為病與四時正氣為病不同,它是由反常的氣候變化所致,由於人體對反常的氣候變化不適應,所以容易觸冒而病。另外,時行之氣在發病上還有一個不同于四時正氣為病的特點,即常常是在同一時令內許多人同時患同樣的病,所謂「長幼之病,多相似者」,就是對時行病發病特點的具體描述。時行之氣為病最常見的疾病有兩種,即「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為冬溫」,「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二、影響傷寒發病的因素:

傷寒的發生,除上述致病的主因之外,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影響傷寒發病的因素主要有體質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三種。

﹝一﹞、體質因素:

在影響傷寒發病的諸多因素中,體質因素是一個僅次於病因的決定性因素。一方面,外邪侵襲人體後是否發病,取決於體質的強弱,亦即正氣的盛衰。正盛則邪氣難以入侵,反之正虛或邪氣過盛,超過人體的防衛能力則易發致病。此外,感邪後發病之輕重也與體質的強弱及正邪對比有重要的關係,即正盛邪衰者病輕易愈,正衰邪盛者病重易變。

另一方面,感受邪氣後,究竟發為陽證還是陰證,是自太陽經表而發還是直中三陰,甚至少陽病是傳陽明還是傳太陰,少陰病是寒化還是熱化,亦與人的體質有關。

一般規律是:在發病上,陽盛者易發三陽病,陽虛者可直中三陰。在傳變上,正氣較盛者,病情少變,正氣不足者,病邪易於傳變。在從化上,邪入少陰,陰虛者可從陽化熱而成少陰熱化證,陽虛者可從陰化寒而成少陰寒化證。此外,過度的饑餓、勞累,過度運動,心理的創傷等所造成的臟腑功能的一時失調,也會成為外邪侵襲與發病的影響因素。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因素與環境因素。四時氣候的變化對外感熱病的發病有重要的影響。

《傷寒例》云:「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可見,四時之氣避之不足,尤其是感受寒邪,不僅可感而即發為傷寒,而且會導致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熱病。而非時之氣的發生,則又是引發「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的疫癘病的根本原因。環境因素主要是地理因素,不同的地域條件下,氣候的變化不同,人們的起居勞作,飲食習慣不同,外感熱病發病的類型也有所差別,如西北高寒地區多傷寒病,東南水網地區多濕熱病。

《傷寒例》說:「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詳審也。」即是指此而言。

另外,久旱、大澇、雪災等災害性氣候,也是溫疫性外感病發生的重要誘因。

﹝三﹞、社會因素:

社會動盪,戰亂災害,破壞了人們安定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精神上的恐慌,必然使機體的正氣受損,抗病力下降,從而成為外感熱病發生的誘發因素。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溫疫流行,以致「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複族而喪」,而仲景之家族也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由此可見社會因素與傷寒發病之間的重要關係。

三、傷寒的感邪途徑與傳變:

﹝一﹞、傷寒的感邪途徑:

秦漢時代,中醫對人體感受外邪途徑的認識,多局限於「邪從肌表皮毛而入」,還沒有後世溫病學「邪從口鼻而入」的概念。

《傷寒例》云:「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入裏則不消矣,未有溫覆當而不消散者。」就充分代表了當時對傷寒病感邪途徑的認識。由於太陽主表,總六經而統榮衛,為一身之藩蘺,故外邪襲表,太陽首當其衝,衛氣起而抗邪,失其溫煦之職,故不論傷寒中風,初起多見惡風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狀,所以仲景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作為太陽經之提綱,同時將溫覆取汗或辛溫發汗作為治傷寒表病之第一法門。

﹝二﹞、六經病的傳變:

外受邪侵引發外感熱病,仲景以六經辨證分經審證而治之。六經病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臨床反映,而臟腑經絡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常常涉及到另一經,從而出現相互傳變,以及合病、並病等證候。

傳,是指病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不循一般規律而起著性質的改變,但傳變常並稱。一般而論,凡病邪侵襲,正虛邪盛,則病證由表傳裏,由陽入陰;若正氣恢復,驅邪外出,則病證由裏出表,由陰轉陽。無論病證由表入裏,由陽入陰,還是由裏出表,由陰轉陽,皆稱為傳變。所不同的是,前者屬邪勝病進,後者屬邪衰病退。

六經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決定于正氣的盛衰:正氣充盛,抗邪有力,則邪氣不能內傳;若正氣衰弱,則易致邪氣內傳;若邪氣已內傳,但正氣恢復,已具驅邪外出之力,則可使病情由陰轉陽,由裏出表。

二是決定於邪氣的輕重:若感邪重,其勢較盛,外邪直襲而入,則必然向內傳變;若邪氣不甚,或在正邪鬥爭中邪氣已衰,則無力內傳,或雖已內傳,亦可有外出之機。

三是決定於治療的當否: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是否能行使正確的治療,關係到疾病的傳變與否及傳變的趨向。

六經病不僅有自太陽病內傳而來者,而且還有「直中」。

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進入三陰經的一種發病方式。產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正氣內虛,抗邪無力,正因為如此,病邪才得以越過陽經直中陰經而發病。

六經可以單獨為病,也可以兩經或三經合併為病,故有合病、並病之稱。

「合病」,是指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無先後次弟之分者。如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以及三陽合病等。

「並病」是指一經的病證未罷,而另一經病又起,有先後次弟之分者,稱為「並病」,如太陽少陽並病、太陽陽明並病、少陽與陽明並病等。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