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與《內經》、《金匱要略》、溫病學的關係:

﹝Essential_conception_and_constitute_Of_Science_Of_Exogenous_Febrile_Diseases﹞

作為中國醫藥學發展史上承先啟後的一部經典著作,《傷寒論》與《內經》、《金匱要略》及《溫病學》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一、《傷寒論》與《內經》﹝Treatise_on_Exogenous_Febrile_Disease_and_Canon_Of_Internal_Medicine﹞

《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而《傷寒雜病論》作為中醫藥發展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臨床巨著,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發展的基礎。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明確指出,《傷寒雜病論》是在「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的基礎上而成書的,可以說,《傷寒論》與《內經》具有源與流的關係。《傷寒論》之所以能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首先是由於它對《內經》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繼承與吸收。將兩書的內容對比分析就會發現,《內經》所涵載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診法治法、方藥配伍、刺法灸法等理論構成了《傷寒雜病論》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傷寒論》中,雖很少引用《內經》原文,但又無一處非《內經》之旨,為後人樹立了靈活運用前人理論的典範。

對前人的經驗進行全面的繼承與總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繼承的目的,既是為了應用,更是為了發展。墨守成規,不思創建,只知繼承,不求發展,絕非一個醫學大家的優秀品質。仲景十分鄙視「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的保守作風,推崇「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的進取態度,他正確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不僅闡發了《內經》的理論精華,而且更補充與糾正了其不夠完善之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仲景將《內經》的理論與《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平脈辨證》等理論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並結合其博采眾方的心得,臨床經驗的結晶,創立了融理法方藥於一體、適於臨床應用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既有理論的闡述,更多臨證的應用,既有宏觀的指導,更多具體的分析,從而為中醫學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新的紀元。這一點從《傷寒論》對《內經》六經分證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即可明其脈絡。

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過二者又有顯著的差別。《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只論述了熱證、實證,未涉及寒證、虛證,其證候變化也只有兩感一種,其治療僅提及汗、下兩法,既不具體,更不完善。《傷寒論》則全面討論了風寒溫熱之邪侵襲人體之後,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邪正消長、表裏出入、虛實轉化、陰陽盛衰等多種病證及其變化規律;既論述了熱證、實證,又論述了虛證、寒證;既論述了直中、兩感,又論述了合病、並病;其治療不僅包括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而且又有針藥並行、內服外導等法;所載方劑,不僅配伍嚴謹,主治明確,且又列出其禁忌證、加減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較《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有了顯著的進步,它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準則。

※總之,《內經》是《傷寒論》成書的基礎,《傷寒論》是對《內經》理論繼承與發展的結果。

二、《傷寒論》與《金匱要略》﹝Treatise_on_Exogenous_Febrile_Diseaseine_and_Synopsis_Of_Golden_Chamber﹞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均來源於《傷寒雜病論》,二者原屬一書,只是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才由於後人的撰次而一分為二,因此,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以上的原因,所以兩書在基礎理論、診法治則、配伍理論、方藥應用等方面都是相通而不可分割的,只是一偏重於以六經辨證辨治傷寒,一偏重於以臟腑辨證辨治雜病。但是,張仲景當初之所以著《傷寒雜病論》而不是著《傷寒論》或《雜病論》,是蘊含深意的,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因臨床所見單純外感病的辨治比較容易,能掌握汗吐下和清溫諸法,每可收到預期的療效。雜病的病種雖多,而每種病都有一定的範圍,其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也有一定規律,辨證治療也不太難。而外感兼雜病時則非常複雜,最難辨治,一有失誤,則後果嚴重。仲景就是針對這一臨床的難點與現實的需求而撰寫《傷寒雜病論》的,其意在於通過傷寒與雜病合論的方法,揭示辨證論治的基本規律,為後學提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臨床辨治方法,所以他在《自序》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對於傷寒雜病合論之旨,前賢醫家早有認識,如程郊倩即云:「仲景自序,不以為傷寒之書,而以為平脈辨證,見病知源,能愈諸病之書;不以為傷寒雜病分十六卷,而以為傷寒雜病合十六卷。傷寒雜病不分,是教人於傷寒雜病異處,辨其何以異,更於傷寒雜病之表裏腑臟同處,辨其何以同。」柯韻伯也說:「世謂治傷寒,即能治雜病,豈知仲景雜病論即在《傷寒論》中,且傷寒中又最多雜病夾雜其間,故傷寒與雜病合論,則傷寒與雜病之證治井然,今傷寒與雜病分門,而頭緒不清,必將雜病混傷寒而妄治之矣!」二氏之論,對傷寒雜病合論的優點與長處辨析頗詳。在歷史流傳過程中,後人雖將仲景之書人為的一分為二,但兩書的聯繫並未因此而割斷,在《傷寒論》中仍有許多有關雜病的論述,而在《金匱要略》中,也不乏有關外感病的內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相互參合,互相印證,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仲景辨證論治的理論與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辨證論治的理論水準和臨床醫療水準。

三、三、《傷寒論》與後世的溫病學﹝Treatise_on_Exogenous_Febrile_Disease_and_Science_Of_Epidemic_Febrile_Diseases﹞

《傷寒論》是中醫學中最早系統闡述外感熱病病因、病機、證候、治則、方藥的著作,全書對於外感熱病的論述雖詳於寒而略于溫,但對溫病的病因、主證、治則及部分治療方藥均有論述,從而奠定了後世溫病學發展的基礎;而後世的溫病學則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對外感熱病的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不斷補充發展,最後則自成體系,為中醫外感熱病的診斷與治療增添了新的內容並提高了臨床療效。

《傷寒論》對後世溫病學發展的奠基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內經》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溫病的病因,規範其病名。除在第6條論述了溫病、風溫之外,在《傷寒例》中又指出:「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其冬複有非時之暖,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秋時應暖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時行之氣也。」《傷寒論》對溫病、風溫、暑病、冬溫、時行之氣、溫症、溫毒、溫疫的論述,為後世溫病學家對溫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其對溫病的分類,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二,精煉概括了溫病初期的主證及其與傷寒、中風的鑒別要點。第6條指出:「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第113條又指出:「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在此,仲景揭示的以口渴為代表的傷津症狀,既是溫病的證候學特點,也是有別於傷寒中風的關鍵。同時,溫病初起即見口渴,又意味著溫熱邪氣傷津最速,提示其治法也當與傷寒中風有別。另外,以「必」與「不」二字,又點明了傷寒與溫病在「惡寒」症狀上的孰輕孰重及發熱惡寒在傷寒與溫病中的主次關係。其三,以對溫病誤用辛溫發汗、攻下、誤火等導致壞證的論述奠定了後世辛涼發汗法的基礎。第113條指出:「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此不僅指出了發熱、口渴、脈浮而不弦緊是溫病初起的臨床表現,同時也提出了溫病初起「解之當汗出愈」的基本治則。此外,第6條又論述了溫病誤用辛溫發汗、誤火、誤下等導致津傷熱熾的種種變證,從而提示治療溫病當遠辛溫、避火邪、慎攻下,時時以顧護津液為要旨,這為後世創制辛涼清解、辛涼發汗等治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原則性導向。其四,直接論述了多種溫熱證候並提供了有效的治法與方藥。《傷寒論》中不僅論述了寒邪傷陽的寒化證,也論述了大量的溫熱證候,如肺熱咳喘證、熱鬱胸膈證、腸熱下利證、陽明實熱證、濕熱發黃證、厥陰熱利證、少陰熱化證等。以上諸多熱證,並非全屬寒邪化熱而來,更多的則是直接感受溫熱邪氣而發,因而以上病證均屬後世溫病學的常見證候。《傷寒論》的很多治法,也不只為寒邪立法,而是廣泛適用於溫熱病,如清泄熱邪、通下實熱、育陰清熱、急下存陰、清熱生津等。而《傷寒論》中的許多方劑,更是後世溫病學家慣用之方,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三承氣湯、陷胸湯、黃芩湯、白頭翁湯、麻杏甘石湯、竹葉石膏湯、黃連阿膠湯等。甚至連治療溫病後期肝腎陰虛證的一甲、二甲、三甲複脈湯,大定風珠,亦不離《傷寒論》炙甘草湯化裁。而更為重要的是,儘管溫病的辨證方法另闢蹊徑,但其辨證的思想、原則,均深受《傷寒論》的影響。

但是,還應該看到,儘管《傷寒論》是論述廣義的傷寒,但限於當時的理論水準、臨床水準及認識的局限,《傷寒論》對於溫病的發病機理、證候特點、演變規律、辨證方法、治療原則及方藥的運用等一系列問題,尚缺乏完整、系統的論述,而單純用六經辨證來指導溫病的治療也還遠不適應臨床的需求。後世的溫病學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了這一問題,並經過宋、元、明、清等幾個朝代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終提出了以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為主體的辨證體系,加深了對溫病病因病機、發病及臨床特點的認識,豐富了察舌辨齒及其他的診查方法,提出了有異於前人的治療原則與方法,極大地補充了關於急重症辨證與治療的內容,在擴大《傷寒論》方證治範圍的基礎上又創制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方劑,終於源於《傷寒論》又超越了《傷寒論》,不僅提高了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臨床療效,而且創立了一個新的獨立的學科,為中醫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