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語:

不語之症,內傷外感皆有。

 外感不語,即噤口傷寒也,世有其症,無其書,故補注之。

 內傷不語,有舌強不語者,神志仍清,口亦能開,但舌本強硬,不能言語也。

 有口噤不語者,舌本無病,但牙關緊咬,口不能開而不能言語也。

 有神昏不語者,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如醉如睡,而不得言語也。

 外感不語之症有五條,初起惡寒發熱,失於發散表汗,不得發越,遂發煩熱喘渴,誤認裏熱,誤投涼劑。

 有口噤不語之症,此寒涼抑遏表邪之一條也。

 又有:發熱日久,熱邪不解,應清火而不清,有下症而失下,諸竅熱壅,語言不出,此裏熱昏沉之一條也。

 倘因惱怒停食,又兼外冒風邪,發熱譫語渴不消水,人見其譫語,誤認裏熱,苦寒冷飲凝結中焦,今有譫語之後,即變不語,此寒涼抑遏食氣之一條也。

 又有:內積痰飲,外冒風寒,又誤食生冷,與夾食傷寒不相上下,此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之一條也。

 以上諸條:即大便秘結有下症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堅,不用大黃重濁泥滯。

 又有:時行異氣,沿門傳染,溫毒濕毒,暴熱暴寒,襲人毛竅,或發疫症,痧毒氣不得外泄,內擾神明,志識昏迷,叉手撚空,口噤不語,此時疫不語之一條也。

 治表邪不語,若身表尚熱,兩足無汗六脈浮滑數動,或脈沉伏模糊,治宜辛溫發汗,冬三月北方口不乾者,可用麻黃湯;若口乾者,用羌活敗毒散

 餘三月,不用麻黃,竟用羌活敗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開竅豁痰,禁用寒涼攻下。

治裏熱不語,若身表不熱,手足時常有汗,口乾唇焦,六脈沉數,宜清其裏熱,則諸竅通達,導赤各半湯涼膈散;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

治食氣不語,若發熱胸滿,手足或冷或熱,唇不焦,口不渴,右脈滑大不數,或反沉伏,先用吐法,隨用理氣稍滯,如保和散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白豆蔻。

 無汗者加乾葛、防風;

太陽見症,加羌活;少陽見症,加柴胡;若表邪已散,時時手足有汗,便結不通,有下症者下之。

治痰迷不語,若胸膈滿悶,噁心嘔吐,口不乾渴,右關脈滑,按之沉弦不數,治宜二陳導痰湯平胃散,加枳、桔。

 亦有用吐法,上湧其痰。

 若有表邪,加各經散表之藥。

 若表邪已散,手足時時有汗,梔連二陳湯沖竹瀝熱服。

 若便結不通,有下症者,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下之。

治疫毒不語,先用敗毒散散表。

 若胸前滿悶,可用吐法,吐中有發散之義。

 若腸胃有積熱,脈見沉數,當清涼解毒,然亦不可驟用寒涼。

 古人用敗毒散治疫毒,以天地邪氣從外而入,仍要從毛竅而出,發散則毒得外出,苦寒則毒抑遏。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見腹痛。

涼膈散:見發狂。

承氣湯:見便結。

枳桔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枳殼、桔梗。

梔連二陳湯:即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竹瀝導痰湯:即導痰湯沖竹瀝。

 痰結不語,即令有火,亦防寒涼抑遏。

 此方清火而無凝滯,化痰而不推蕩。

清胃湯

 升麻、生地、山梔、黃連、甘草。

 膏粱積熱,壅結中焦,則諸竅閉塞而言語不出,故以此方清胃熱,治其本也。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