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素問鈔》 卷下之四 匯萃

 辭不可屬事不可比森乎眾也。且匯萃鈔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

續:材謂材可以立身者。

將天數然也?

愚謂:天癸之數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續:老陽之數極于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隅之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故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續:癸北方水乾名也。任脈衝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沖任流通經血流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能故有子謂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愆期謂之有病。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續: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表牙齒為骨之餘也。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續:天癸七七而終,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體壯盛長極於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續:手足陽明之脈氣營於面循髮際至額顱故其衰也。髮墮而憔。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續:三陽之脈盡上於頭,故衰則面憔髮白所以衰者婦人有餘于氣不足於血以其經月數泄之故。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續:經水絕止是為地道不通沖任衰微故形壞無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續:老陰之數極于十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合之易曰天九地十是也。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續:男子之質不同精血之形亦異陰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也。

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續:丈夫天癸八八而終年居四八亦材力之半也。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續:腎主於骨,齒為骨餘,腎氣既衰精無所養故髮墮而齒乾枯。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續:陽氣陽明之氣也。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續:肝氣養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氣養骨腎衰故形體疲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陽氣竭精氣衰故齒髮皆落矣。非惟材力衰謝固亦天數使然。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續:五臟六腑精氣淫溢而滲灌於腎,腎乃受而藏之此乃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臟而獨有精。故曰:五臟盛乃能瀉也。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爾。

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續:言以非天癸之數也。

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續:所稟天真之氣本自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續:老而生子子壽不能過天癸之數《上古天真論》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續: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清陽化氣而上為天濁陰成味而下為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經曰陽為氣陰為味是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胃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續: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朗音聲彰著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和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六氣藏象論。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愚謂:天氣清靜故光明不竭人能清靜則壽亦延長

藏德不止,

止一作上。

故不下也。

續: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言天至尊高德猶見應況金生之道不順天乎。

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續: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喻人當清靜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續:陽謂天氣亦風熱也。地氣謂濕亦雲霧也。風熱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為病則掩醫清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續: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陰虛則天不下交,故云: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為白露不下之咎矣。經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明二氣交合乃成雨露。 又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續:表謂表陳其狀易曰天地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為否也。名謂名果珍木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沾于原澤是為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原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續:惡謂害氣也。發謂發散節謂節度死謂蘊積槁謂枯藳言常氣伏藏而不散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槁物蘊積春不榮也。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人離於道亦有之矣。故下文云:。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續: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失遠而致滅亡央久也。遠也。

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王注:聖人法天地藏德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云: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臟內傷而他疾起矣。

蒼天之氣清淨,

續:春為蒼天發生之主。

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亦以天道喻諸人也。

此因時之序。

以因天四時之氣序故賊邪之氣不能害也。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流通精神不耗不治王注:久服天真之氣則妙用自通於神明也。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續:失謂逆蒼天清淨之壅也。衛氣者合天之陽氣也。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故失其度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衛不宮運攸言散解也。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續:夫逆蒼天之氣違清靜之理使正真之氣如削去者非天降之人自為之爾。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續:此明陽前氣之用也。喻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則明則天暗陽不固則人夭。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喻人之生固其藉其陽氣。愚謂:天之營運不息以藏隱其氣而日月得以光明也。《生氣通天論》。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續:陰謂五神臟也。言人安靜不涉邪氣則祥氣寧而內藏人即動冒邪氣則神被害而離散藏無所守。故曰: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續:臟以躁動致傷腑以食飲氣損皆謂過用越旺則受其邪也。

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諸有形之類根於中者生源擊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機神舍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根於外若生源擊地故其生長化虛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應立故其所出也。物亦莫知之是以氣止息則生化結成之道絕滅矣。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腎柔弱常易性不及乎外物去生氣離根化絕止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小變移其舊也。六微旨論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無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五常正大論。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

必因師指引教導。

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續:在額兩旁動應于手足少陽脈氣所行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在鼻孔兩旁近千巨之分動應于手足陽明脈氣所行。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所行

中部天,手太陰也;

肺脈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

中部地,手陽明也;

大勝脈也。合穀之分動應於手

中部人,手少陰也。

心脈也。在掌後充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中掌後銳骨之

端正謂此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肝脈也。在毛際外羊大下一寸半陷中五裏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女子取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陰也;

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內動應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

脾脈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上五裏下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動應於手。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沖陽之分動脈應手。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脾與胃以膜相連故兼候胃也。

曰:中部之候奈何?

: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胷中之氣,

手陽明脈當其處經雲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人以候心。

曰:上部以何候之?

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以位當耳前脈底於目外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

謂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炯,炯外為野,言其遠也。詳六節藏象論雲。

九野為九臟,

續:以是故應天地之至數

故神臟五,形臟四,

續:魂魄心意神皆五臟是也。故曰:神藏謂其形藏者皆如器外張

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藏也。愚謂:徒有其器而無所藏此與宣明五臟篇《生氣通天論》六節藏象論注重。

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續:夭謂死色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則異常之候死也。

曰:決死生奈何?

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續: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細少氣是為氣弱體壯盛有餘是謂形盛症不相扶故當危也。危近死猶有生者。

形瘦脈大,胷中多氣者死。

續:此形氣不足脈氣有餘故死凡此者形氣不相得也。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續:參謂參較伍謂類伍參較謂伍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續:失謂氣候不相類也。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見下文。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續:上下左右三部九候凡十八診也。如參舂者謂大數而鼓如參舂杵之上下也。不可數者謂一息十至以上也。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續:上部下部已不相應中部獨調亦知不久若減於上下亦是氣衰故皆死也。減謂偏小也。

目內陷者死。

續:太陽脈起目內目內陷太陽絕獨言太陽以其主諸陽之氣。

岐伯曰: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續:言遲速小大等也。

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俱猶同也。一也。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

續:夫病入腑則愈入臟則死故死生期准察以知之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續:經脈四時五臟之脈。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也。然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續:穀氣外衰則肉如脫盡天真肉竭故身不能行。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續:氣之散亂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續:亦謂形氣不相得也。證前肉脫身不去者九候雖平調亦死。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

此九候以脈言寸關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部合之而為九也。

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續:位無常居物極則反乾坤之文陰極則龍戰于野陽極則亢龍有亢是以陰陽極脈死于夜半日中也。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續:亦物極則變也。平旦木王木氣為風故木王之時寒熱病死經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故知寒熱乃風薄所為也。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續:陽之極也。

病風者,以日夕死;

續:卯酉沖也。愚謂:寒熱病者木氣實也。故木之王時死此病風者木氣虛也。酉則金王木虛金勝故病於酉也。

病水者,以夜半死。

水王故也。

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脾氣內絕故日乘四季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續:若九候順四時之令雖七診互見亦生。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續:風病之脈診大而數經月之病脈小以微雖候與七診之狀略同而死生之症乃異故不死也。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續:七診雖見九候若從者不死若病同七診之狀而脈應敗亂縱九候皆順猶不得生也。

必發噦噫。

續:心為噫胃為噦胃精內竭神不守心故死之時發斯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

續:方正也。當原始以要終。

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沈,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

脈經盛故。

脈遲者病,

氣不足故

脈不往來者死,

精神去也。

皮膚著者死。

骨乾枯也。《三部九候論》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續: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故問之。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續: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何以明之怒則面赤甚則色蒼經曰盛怒不止則傷志明怒則氣逆上而不下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續: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肺肺氣擊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續: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上故卻則上焦閉也。上焦既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回不散而聚為脹也。上焦固禁下焦氣還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續: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斂也。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通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續: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滲故熱則膚腠開發營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續:氣奔越故不調理。

勞則喘息一作且

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續:疲於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也。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然喘且汗出內外皆逾越常紀故氣耗損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續:擊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舉痛論》。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續:神屈故也。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眷慕志結憂惶而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

續:富而從欲貧則損財內結憂煎外悲過物然則心隨想慕從往計營衛之道閉以遲留氣血不行積并為病。

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續: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戀所為故未居臟腑事因情念所起故不變軀形醫不悉之故疑而診也。

身體日減,氣虛無精,

續:言虛之次也。氣血相迫形肉稍爍故身體日減經曰:氣歸精精食氣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

續:言病之深也。病氣深穀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灑灑寒貌也。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

續: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于衛內奪于營病深者何以此耗奪故爾。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失謂失問其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

續:飲食居處五方不同故問之也。詳見異法方宜論今具論治鈔愚按:丹溪雲凡治病必先問飲食起居何如?蓋主一人之身而言與此不同當參考之。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

形體毀沮;

續:喜則氣緩悲則氣消然悲衰動中者竭絕而傷生故精氣竭絕形體淺毀心神沮散矣。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續:怒則氣逆故傷陰喜則氣緩故傷陽愚按:此二句及下二句與《陰陽應象論》文重而注異今并具匯萃鈔。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續:氣厥逆也。逆則氣上行滿於經絡故神氣蕩散去離形骸矣。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迺并,此治之二過也。

續:不知喜怒衰樂之殊情概為補瀉而同貫則五臟精華之氣日脫邪氣薄蝕而乃并於正真之氣矣。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續:奇恒謂氣候奇異于常之候也。從容謂分別臟氣虛實脈見高下幾相似也。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惑亂然從容分別而得之矣。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續:封君敗傷降其君位而貶公卿也。及欲侯王謂情慕尊貴而妄求不已也。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續:憂惶煎迫怫結所為。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續:以五臟氣留連病有所并而為是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續:嚴為禁戒其非所以令從命也。外為柔弱言委隨以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命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續:終始謂氣色也。經曰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色氣象終而復始也。餘緒謂病發端之餘緒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明謂問病症之名也。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以候當先合之也。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

續: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菀謂菀謂菀積思慮結謂結固餘怨夫問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積所慮者神勞結餘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惕憚而守失盛怒者迷感而不治喜樂者蕩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氣血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

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

續:斬筋絕脈言非分之過損也。身體雖已復舊而行且令澤液不為滋息也。何者精氣耗減也。澤液也。

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

續:陽謂諸陽脈及六腑也。炅謂熱也。言非分傷敗筋脈之氣血氣內結留而不去薄于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而外為寒熱也。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

續: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以為常熱之疾概施其法數刺陰陽經脈氣奪病甚故身體解散而不用四肢廢運而轉筋如是故死日有期乃醫之罪也。

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續:診不備三常療不慎五過不求餘緒不問持身亦足為粗略之醫。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續:言受術之徒未通精微之理不明人問之事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裏,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續:聖人備言知此工當勉之流五過論。

帝曰: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續:謂循守而用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續:外謂色內謂脈也。所謂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脈相失而時自疑殆也。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續:《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故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為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續: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動循已遺身之咎不亦宜乎故為失二也。

不識貧富貴賤之居、生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續:夫勇者難感怯者易傷二者不同蓋以其神氣有壯弱也。觀其貧賤富貴之義則坐之濃薄形之寒溫飲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類用必乖喪則適足以亂心緒豈可通明之望乎故為失三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憂謂憂懼患謂患難不先言此愚謂:不先問其患憂飲食起居及曾傷毒否而卒持寸口以言其病仲能中其病情是以妄言作名未免為粗工之所窮也。其意蓋必先問後診方得十全不可獨憑乎脈也。征四失論。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春氣發榮於萬物之上,故俞在頸項,歷忌日甲乙,不治頸是也。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胷脅;

心少陰脈循胸出脅故俞在焉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肺處上焦背為胸肝肩背相次故俞在焉。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腰為腎股府接次之以氣相連故兼言也。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以脊應土言居中爾。

故春氣者,病在頭;

春氣謂肝氣各隨其臟氣之所應

夏氣者,病在臟;

心之應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

肺之應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四肢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

故春善病鼽衄,

續:在氣以頭也。鼻出水衄鼻出血。

仲夏善病胷脅,

續:心脈循胸脅故也。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續:土主於中是為倉稟糟粕水穀故為洞泄寒中也。

秋善病風瘧,

續:以涼折暑乃為是病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

冬善病痺厥。

續:血眾于水寒則冰凝以氣薄流故為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續:按謂按摩蹺謂如蹺捷者之舉動手足所謂導引也。然擾動筋骨則陽氣不藏春陽氣上升重熱熏肺肺通於鼻病則形乏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鼽:謂鼻流清水衄謂鼻中血出。

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胷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

此上五句并為冬不按蹺之所致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此一句因冬不按蹺而言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正謂以風涼之氣折暑汗也。此論似不相蒙與第三篇魄汗未盡云云相似王注:冬月蟄藏之時也。冬而按蹺擾其熱傷故有四時之變如此者況精者身之本可不藏乎《金匱真言論》。

諸脈者皆屬於目,

續:脈者血之府經雲久視傷血由此明諸脈者皆屬於目。校正雲心藏脈脈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

續:腦為髓海故諸髓屬之

諸筋者皆屬於節,

續: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間經曰久行傷筋由此明諸筋皆屬於節。

諸血者皆屬於心,

續:血居脈內屬於心經曰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諸血皆屬於心。

諸氣者皆屬於肺。

續: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故人臥,血歸於肝。

續: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肝主血海。

肝受血而能視,

續:言其用也。目為肝之宮故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謂收攝也。血氣者人之神故受血者皆能運用《五臟生成論》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續:肝合木而味酸肺合金而味辛心合火而味苦腎合水而味鹹脾合土而味甘至真要論雲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五氣所病:心為噫,

續: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肺為欬,

續: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

肝為語,

續: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於肝。

脾為吞,

續:象土包容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受也。

腎為欠、為嚏,

續: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郁於胃故火生焉火陽之氣和利而薄於心出於鼻則生。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續: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上行也。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谷相薄故為噦也。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何者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也。下文曰精氣并於腎則恐也。

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

續:大腸為傳導之府小腸為受盛之府受盛之氣既虛傳導之司不禁故為泄利也。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為而水。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續: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膽為怒,

續:中正決斷無私無偏其性剛決故為怒也。經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是謂五病。

五精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

續:精氣謂大之精氣也。肺虛而心精并之則為喜

《靈樞經》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明心火并于肺金也。

并於肺則悲,

續:肝虛而肺氣并之則為悲《靈樞經》曰:悲哀動中則傷魂魂為肝神明肺金并於肝木也。

并於肝則憂,

續:肝虛而肝氣并之則為憂《靈樞經》曰:憂愁不解則傷意意為并神明肝木并於脾土

并於脾則畏,

續:腎虛而脾氣脾之則為畏《靈樞經》曰:心懼不解則傷精精為腎神明脾土并于腎水。

并於腎則恐,

續:心虛而腎氣并之則為恐《靈樞經》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為心神明腎水并於心火也。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并之乃是為矣。故下文曰。

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

續:熱則脈潰濁。

肺惡寒,

續: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

續:風則筋燥急

脾惡濕,

續: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

續:燥則精竭涸

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

續:泄于皮腠也。

肺為涕,

續:潤於鼻竅也。

肝為淚,

續:注於眼目也。

脾為涎,

續:溢於唇口也。

腎為唾,

續:生於牙齒也。

是謂五液。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

骨肉陰精故陽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陽氣乘之。

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夏陽氣盛故陰病發于夏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各從其少

也。

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

續:邪居於陰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邪入于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泣而不通故為痹。

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

 搏陽則為癲疾搏陰則為喑王注:邪內搏于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癲之病邪內搏于陰則脈不流故令瘖不能言。《校正》按:《難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巢元方雲邪入于陰則為癲脈經雲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云: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于陽傳則為癲痙邪入于陰傳則為痛喑全元起雲邪已入陰復傳于陽邪氣盛腑臟受邪使其氣不朝營氣不復周身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為癲疾邪已入陽陽今復傳于陰臟腑受邪故不能言是勝正也。諸家之論不同今具載之。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續:隨所之而為疾也。之往也。

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

續:精氣之化成也。《靈樞經》曰:兩精相薄謂之神。

肺藏魄,

續:精氣之匡佐也。靈樞曰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肝藏魂,

續: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往來者謂之魂

 脾藏意,

續:記而不忘者也。《靈樞經》曰:心有所憶謂之意

腎藏志,

續: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存謂之志腎受五臟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根為胃之關是以志能則命通。

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

續:壅遏營氣應息而動也。

肺主皮,

續:包裹筋肉,間拒諸邪也。

肝主筋,

續:束絡機關隨神而運也。

脾主肉,

續:覆藏筋氣骨通行衛也。

腎主骨,

續:張筋化隨以立身也。

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

續:勞於心

久臥傷氣,

續:勞於肺。

久坐傷肉,

續:勞於脾

久立傷骨,

續:勞於腎久行傷筋,

續:勞於肝

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

續:軟虛而滑之直以長也。

心脈鉤,

續:如鉤之偃來盛去衰也。

脾脈代,

續:軟而弱

肺脈毛,

續:輕浮而虛如毛羽也。

腎脈石,

續:沉堅而搏如石之投也。

是謂五臟之脈。

宣疏五氣論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續:肝性喜急故食甘物取其寬緩也。心性喜緩故食酸物取其收斂也。肺喜氣逆故食苦物取其宣洩也。腎性取燥故食辛物取其津潤也。究斯宜食乃調利機關之義也。腎為胃關脾與胃合故假鹹柔軟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脾宜味與眾不同。《校正》按:上文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況肝心肺腎食宜皆與前文合獨脾食鹹不用苦故王氏特注其意。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續:皆自然之氣也。然辛味匪唯能散而亦能潤。故曰:堅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苦味匪唯能堅而亦能燥能泄。故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續:毒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然僻邪安正唯毒乃能故通謂之毒藥也。五穀粳米小豆大豆麥黃黍五果桃李杏栗棗五菜葵藿薤蔥韭愚謂:充足也。以五菜疏通腸胃令食氣是也。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續:氣謂陽化味曰陰施氣味合和則補益精氣矣。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孫思邈曰: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色以生力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以防氣味溫補以存精形此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藏氣法時論》。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

續:病謂力少不自勝也。

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血者水類故鹹走之。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續:皇甫士安云鹹先走腎此雲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火而走血也。苦走心此雲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續:皆謂行其氣速故不欲多食勿食則病甚也。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續:口食而欲食之無令多也。《宣明五氣》論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續:心合脈其榮色鹹益腎而勝心故脈凝泣而顏色變易。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續:肺合皮,其榮毛,苦益心勝,肺故皮槁苦而毛拔去也。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續:肝合筋,其榮爪,辛益肺勝肝,故筋急而爪乾枯也。

多食酸,則肉胝而脣揭。

續:脾合肉其榮唇酸益肝勝脾故肉胝胸而唇皮揭舉也。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續:腎合骨其榮發甘益脾勝腎故骨痛而發墜落也。

→【䐢:﹝月芻﹞,音皺。】

五味入口輸於腸胃而內養五臟各有所養有所欲欲則互有所傷故下文曰。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

續:各隨所欲而歸湊之全元起雲五味合五臟氣二句相連。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續:各當其所應而為色味也。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續:各當其所養之臟氣也。五臟生成篇。

帝曰:願聞虛實之要。

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續:氣謂脈氣形謂身形反謂不相合應失常平之候也。形氣相反故病生。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續:《靈樞經》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隧由是穀氣虛實占必同焉侯不相應為則病也。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續: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為病也。

曰:如何而反?

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續:氣虛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故謂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當補此四字。』)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胃之所出者,穀氣,而布於經脈也,榖入於胃,脈道乃散,今榖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續:胃氣外散肺并之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續: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續: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虛身熱。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續:脫血則血虛血虛則氣盛內郁化成津液流入下焦,故云:濕下居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續:胃氣不足肺氣下流於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氣入胃則肺氣不自守而邪氣亦從之,故云: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續:飲謂留飲也。飲留脾胃之中則脾氣熱脾氣溢則發熱中。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續: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於脈刺志論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續:四時之氣八正之風皆天邪也。入風發邪經脈受之則循經而觸于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續: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濕氣盛則營衛脈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陰陽應象論》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愚謂:《陰陽應象論》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水穀寒熱感則害六腑太陰陽明論曰犯賊風虛邪陽受之食飲起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兩說相反何也。此所謂似反而不反也。夫天之邪氣賊風虛氣外傷有餘之病也。水穀寒熱飲食起居內傷不足之病也。二者之傷臟腑皆當受之但隨其所從所發之處而為爾不可以此兩說之異而致疑蓋并行不相悖也。天之邪氣固傷五臟亦未必不傷六腑水穀寒熱固傷六腑亦未必不傷五臟至於地之濕氣亦未必專害皮肉筋脈而不能害臟腑邪氣水穀亦未必專害臟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脈也。但以邪氣無形臟主藏精氣故以類相從而多傷臟水穀有形腑主傳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傷腑濕氣浸期其性緩慢其入人也。以漸其始也。自足故從一而上從淺而深而多傷於皮肉筋脈耳孰謂濕氣全無及於臟腑之理哉。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續:同氣相求耳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續:《靈樞經》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所行而異故更逆更從。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續:此言其大凡耳然足少陰下行則不同諸陰之氣也。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續: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氣相今故耳太陰陽明篇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

續:受氣所生者謂受病氣於已之所生也。傳所勝者謂傳於已之所克也。氣舍所生者謂舍於生已者也。死所不勝者謂死於克已者之分位也。所傳不順故必死焉。

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續:所為逆者次如下說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續:肝死於肺位秋庚辛餘四仿此然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土主戊己晡主庚辛夜主壬癸由此則死生之早暮可知矣。校正雲占死生當作占死者《玉機真藏論》。

天有四時五行,

天元紀論作天有五行以禦五位

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木春夏長風土濕謂五行之寒、暑、燥、濕、風也。然四時之氣土雖寄旺原其所主但居日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五氣也。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續:五氣謂喜怒悲思恐然是五氣更傷五臟之和氣矣。《校正》按:天元紀論悲作思蓋言悲者以悲能勝恐取五志迭相勝而言也。思者以思為之脾志也。名一則義俱不足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續:喜怒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近取諸身則如斯矣。細而言之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續: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續: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浮氣神越去離形髓也。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然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常久。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續:言傷寒暑傷亦如是《陰陽應象論》

風勝則動,

續:不寧也。風勝則庶物皆搖故為動《左傳》曰:風搖末疾是也。校正詳風勝則動至濕勝則濡泄五句與《陰陽應象論》文重而注不同。

熱勝則腫,

續:熱勝則陽氣內鬱故紅腫暴作甚則營氣逆於肉理聚為腫癰又云:熱勝氣為丹勝血為癰膿勝骨肉為腫按之不起。

燥勝則乾,

續:乾於外則皮膚皴揭;乾於內則精血枯涸;乾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皮著骨

寒勝則浮,

續:浮謂浮起按之起見也。又云:寒勝則陰氣結于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瀉。甚則水閉胕腫,

續:濕勝則內攻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導而注泄也。以濕內盛而泄。故謂:之濡泄《左傳》曰:雨淫腹疾是也。濡泄水利也。腫肉泥按之陷而不起水閉則溢于皮中也。六元正紀論。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

續:至經《太素》作徑至楊上善云:胃以水穀資四肢不能徑至於四肢要因於脾布化水穀津液四肢乃受稟可以也。

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曰:脾不主時何也?

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上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續:治主也。著謂常約著於胃也。土氣于四時之中各于季終寄王十八日則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以終一歲之日矣。外主四季則在人內應於手足也。

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曰:足太陰者三陰,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

續:胃是脾之表。

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太陰陽明論》

形弱氣虛,死;

續:中外俱不足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續:臟衰故脈不足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續:臟盛故脈氣有餘《方盛衰論》

岐伯曰:

※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絃絕者,其音嘶敗;

※木敷者,其葉發;

※病深者,其聲噦;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此段有缺誤木敷者其葉發《太素》作木陳者其葉落爭黑當作爭異壞府謂三者之病猶雲崩壞之處也。詳此文義若曰夫弦絕者,其音嘶敗木陳者其葉落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液泄深病者其聲噦絕皮傷肉血氣爭異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蓋以弦絕況聲噦木落況絕傷津液況血氣爭異也。庶通。楊上善云:言欲知病散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哭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鹹也。聲噦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知陳木之已盡養此三物衰壞之征以比聲噦識病深之候人有聲噦同三譬者是為府壞之候中府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斜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愚按:楊注雖與問答義相貫茅終不若滑注:之密也。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續:達通也。言物類雖不可竭盡而數要之皆如五行之氣而有勝負之性分耳寶命全形篇。

陰盛則夢涉水恐懼,

續: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也。

 陽盛則夢大火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續:陽為火故夢火而燔灼也。

陰陽懼盛則夢相殺毀傷。

續:亦類交爭之象也。

上盛則夢飛,

續:氣上則夢故上飛

下盛則夢墮。

續:氣下則夢下故墮。

甚飽則夢予,續:內有餘

甚饑則夢取。續:內不足

肝氣盛則夢怒,續:肝,在志為怒

肺氣盛則夢哭。續:肺聲哀故夢哭仍少心脾腎氣所夢今具《甲乙經》: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續:長蟲動則內不安內不安則神躁擾故夢是矣。《脈要精微論》

醫之有素問猶吾儒之有四書,不讀素問不知病源;不讀四書不知道理。時醫只知檢方療疾不知病源誤人多矣。許昌滑伯仁氏讀素問鈔九卷其刪取之精編輯之審其功猶程朱二夫子之于四書也。但微辭奧旨未易即曉祁門汪君省之復取王氏注參補其間注之而未盡者用己意補之其繼往開來之功甚偉吾。好事者為之刻梓以公於天下後世其亦仁者之心哉仍有末卷未完爰命公以終之因忘其固陋而識歲月如此嘉平乙酉春二月朔旦休甯湖山程文傑識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