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素問鈔》 卷下之一 陰陽

 陰陽者造化之權與物各有陰陽人云乎哉具陰陽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續:謂變化生成之道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也。

萬物之綱紀,

續: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又雲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

變化之父母,

愚按:化施化也。變散易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經雲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是知萬物無能逃乎陰陽。故曰:父母王注:異類之用也。如鷹化為鳩腐草化瑩之類皆異類因變化而成者也。

生殺之本始,

續:寒暑之用也。萬物感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知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為也。

神明之府也。

續:府官府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亦謂居其中也。又云: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詳此與天元紀論同注頗異。

治病必求於本。

愚謂:本指陰陽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續:言陰陽為天地之道者以此。

陰靜陽躁,

續: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續: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或疑陰長陽殺之義按周易八卦布四方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七月之交萬物所盛長也。安謂陰無長之理幹者位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此語又見天元紀論其說自異矣。

陽化氣,陰成形。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續: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雪齋云:上下指覆載。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續: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續:陰陽間氣左右迴圈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楊上善云:陰氣右行陽氣左行謂此也。間氣之說具六微旨論中。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續:征信也。驗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又云: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徵兆可明之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續:謂能為變化生成之原始也。詳天地至能始與天元紀論相出入但注頗異。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續:陰靜故為陽之鎮守之動故為陰之役使《陰陽應象論》。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陰凝上結則合而成雲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雲而施化。故言雨出地雲憑氣以交合。故言雲出天此天地之陰陽也。人身清濁亦如之。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清陽發腠理,

此無形者

濁陰走五臟,

此有質者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於是而發施五臟為包藏之所故濁陰於是而走集。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

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躁故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氣散佈故陽為之味從形故陰為之。今【按】:陽為氣陰為味此氣味字以天地陰陽之化而言也。陽在天成象氣之謂也。陰在地成形味之謂也。

味歸形,形歸氣,

雪齋云:地之氣。

氣歸精,精歸化。

形食味故味歸形氣養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歸化。雪齋云:天之化

精食氣,形食味,

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

即氣養也。王注:精微之氣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雪齋云:化天化氣地氣。

味傷形,氣傷精,

過其節也。今【按】:形食味味過則傷形精食氣氣鬱氣耗則傷精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鬱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今【按】: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通則傷之氣傷於味也。雪齋云:上文精與氣為一類形與味為一類是分別言之此二句乃交互言之精化為氣見其交相益氣傷於味見其互相損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有質故下流於便泄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陽為氣氣濃者為純陽陰為味味濃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氣潤故下味濃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濃則發熱味薄為少陰故通洩氣薄為陽少故汗出發洩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人之陽氣壯少亦然。今【按】:少而壯壯而衰理則然也。

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續:《陰陽應象大論》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續: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暗昧陽不固則人夭折。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續:言火之生固宜藉以陽氣也。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續:此明陽氣營運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愚謂:人之有陽如天之有日天無日則暗人無陽則夭故天得以營運不息者以日之陽氣盛也。是以人身有陽得以上衛幹外也。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續: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續: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減虛也。氣門玄府也。所以發洩經脈營衛之氣。故曰:氣門。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續: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并《生氣通天論》。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續:日中陽盛。故曰:陽中之陽黃昏陰盛。故曰:陽中之陰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復有陰陽之殊。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乎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續:雞鳴陽氣未出。故曰: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續:《正理論》曰:三焦者有名無形上合於手心主下合右腎主謁道諸氣名為使者。 又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名。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續: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 又曰:心為牡臟牡陽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續: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陽中之陰。 又曰:肺為牝臟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續: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 又曰:腎為牝臟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續: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 又曰:肝為牝臟牝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續:脾為陰臟位元處中焦乙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 又曰:脾為牝臟牝陰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續: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于天《金匱真言論》。 天氣通于肺續:居高故

地氣通於嗌,續:以下故。

風氣通於肝,續:風生木故

雷氣通於心,續:雷象火之有聲故

穀氣通於脾,續:穀空虛脾受納故

雨氣通於腎。續:腎主水故。

六經為川,續: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續:以皆受納也。經曰胃為水穀之海是曰

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之氣流通不滯猶水之流注也。

以天地為之陰陽,續: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即下文所雲是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續:汗泄于皮膚是陽氣之發洩爾與天地間雲騰雨降而相似也。故此雲然。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續:陽氣發散疾風飛揚故以應之。

暴氣象雷,續:暴風鼓擊鳴轉有聲與雷相似。

愚謂:風雷陽也。人之暴逆之氣奔迫喘喝亦象風雷之象也。

逆氣象陽。

續:逆氣淩上陽氣亦然。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續:言正氣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火性急速不得傳化以陽躁也。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寒氣痞塞不能和暢以陰靜也。䐜﹝月真﹞:昌真切肉脹起也。

→【䐜﹝月真﹞:,音ㄔㄣ。】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續:反謂反復作謂作務反復作務則病如是。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續:在上故法天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續:在下故法地。

曰:何以然?’

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續: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陰陽應象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續:言在人之用也。亟數也。起亟義未詳愚謂:起者起而應也。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也。如以順召則心以喜起而應之外以逆召則肝以怒起而應之之類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薄疾謂極虛而亟數也。并謂盛實也。狂謂狂走陽并於四肢則狂經曰四肢者謂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夫如是者皆為陰不勝其陽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續:九竅者內屬於臟外設為官故五臟氣爭則九竅不通目為肝之官,鼻為肺之官,口為脾之官,耳為腎之官,舌為心之官,舌非通竅也。金匱真言曰南方赤地入通于心開竅於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故也。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續:陰陽交會之要正在于陽氣閉密而不妄泄耳密不妄泄乃生氣強固而能久長愚謂:交會恐指男女言。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續:兩謂陰陽和和合即交會也。言絕陽陽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時有春無秋有冬無夏也。所以然者絕廢于生成也。故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閉密以守固天真法也。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續:固陽氣盛發中外相應賈勇有餘乃相交合則聖人交會之制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續:陽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矣。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續: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續:在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瀉耗損天真二氣分離經絡決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生氣通天論》。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