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素問鈔》 卷上之四 病能

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內作病形也。

 六氣之淫,七情之崇,是動所生,奸在營衛,具病能鈔。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續: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為化動而變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針口工巧藥曰神聖。

愚按:病機不出乎運氣諸病之生或屬於五運者或屬於六氣者不可不審察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是也。無失氣宜言治法也。必須別陰陽辨標本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責其虛實之所以異汗吐下不失其宜寒熱溫涼各當其可不使有差殊乖亂之失可也。《經》曰:與失天信無失氣宜又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是也。

曰:願聞病機?

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續: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性動木氣同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續: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水氣同之。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續:膹:謂滿。鬱:謂奔迫氣之為用金氣同之故金旺則霧氣蒙鬱征其物象屬可知矣。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續:土平則幹土高則濕濕氣之用土氣同之。河間云:地之體也。土濕極甚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續:人近火氣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續:下謂下焦腎肝氣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故諸厥固泄皆屬下也。厥謂氣逆固謂禁固諸有氣逆上行及固或泄燥濕不恒皆由下焦之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續:《校正》按:《痿論》云: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故云:屬於上也。痿又謂肺痿也。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續:禁冷也。俗作噤如喪神守者神能禦形而友禁則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矣。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續: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痙曰柔痙陽痙曰剛痙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則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續:火氣炎上故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續:氣為陽熱氣甚則如是也。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續:熱盛於胃及四末也。躁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狂者狂亂而無正定也。越者乖越禮法而失常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續:暴卒也。瘧害也。強強勁有力不柔和也。直筋勁強也。然燥金主緊斂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續:腫熱肉而陽氣鬱滯故也。疼酸酸酸疼也。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旺而為兼化故酸疼也。驚心卒動而不甯火主於動也。駭驚愕也。反兼腎水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驚恐也。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續:反戾筋轉也。熱氣燥灼於筋則攣瘛而痛火主煩灼燥動故也。水液小便也。天氣熱則水混濁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續: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澄徹清冷湛而不混濁也。為天氣寒則濁水自澄清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續: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酸:酸水及沫也。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急速故如是也。下迫後重裏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虛實責之言悉由也。

愚謂:諸病皆由於有無虛盛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得寒責其無水熱之不得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於其中間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條則寒熱自和陰陽條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穀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燥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紀于水火余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條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咸甘辛苦相勝為法也。

愚按:病機十九條實察病之要旨而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十六字乃答篇首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之旨而總結病機一十九條之義又要旨中之要旨也。原病式但以病機一十九條立言而遺此十六字不免臨病誤投湯劑致人夭折今引經傳之旨證其得失夫風病者皆屬於肝風木甚則肝太過而病化風如歲木太過發生之紀病掉眩之類俗謂之陽痙急驚等病治以涼劑是也。燥金勝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如歲木不及陽明燥金下臨病掉振之類俗謂之陰痙慢驚等病治以溫劑是也。諸火熱病皆屬於心火熱甚則心太過而病化火熱如歲火太過赫曦之紀病譫妄狂越之類俗謂之陽燥譫語等病治以攻劑是也。寒水勝則心為邪攻而病亦化火熱如歲火不及病燥悸心煩譫妄之類俗謂之陰躁鄭聲等病治以補劑是也。諸濕病者皆屬於脾濕土甚則脾太過而病化濕如濕勝則濡泄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是也。風木勝則脾為邪攻而病亦化濕如歲木太過病飧泄之類錢氏用宣風等劑去風是也。諸氣鬱皆屬於肺燥金甚則肺太過而病化郁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之類。東垣謂:之寒喘治以熱劑是也。大熱勝則肺為邪攻而病亦化鬱如歲火太過病喘咳之類。東垣謂:之熱喘治以寒劑是也。諸寒病者皆屬於腎寒水甚則腎太過而病化寒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之類仲景用烏頭湯等治之是

也。濕土勝則腎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濕氣變病筋脈不利之類東垣用復前散健步丸治之是也。其在太過所化之病為盛盛者真氣也。其在受攻所化之病為虛虛者假氣也。故有其病化者恐其氣之假故有者亦必求之無其病化者恐其邪隱於中如寒勝化火之類故無者亦必求之其病化似盛者恐其盛之未的故盛者亦必責之其病之化似虛者恐其虛之未真故虛者亦必責之凡十九條病機皆用此十六字為法求之庶幾補瀉不差也。河間損此十六字似以病化有者為盛無者為虛不復究其假者虛者實為未備此智者之一失也。至真要大論。

 

帝曰:風之傷人也,續:傷謂人自中之也。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偏枯當作偏風下文以春《甲乙經》云:則為偏風是也。

當作均

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岐伯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續:腠理開疏則邪氣入風氣入已玄府閉封故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也。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續:灑然寒貌悶不爽貌腠理開則風飄揚故寒腠理閉則風混亂故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續:風氣入胃故飲食衰熱氣內藏故消肌肉寒熱相合故而不能食名曰寒熱卒振寒貌。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續:陽明胃脈者也。人肥則腠理密緻故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腠理開疏風得外泄則寒中而泣出也。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續:肉分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薄俱行肉分之間故氣道澀而不利氣道不利風氣內攻衛氣相持故肉而瘡出也。若衛氣被風攻之不得流轉所在偏并凝而不行則肉有而不知寒熱痛癢之處。

癘者有有字衍

榮氣熱胕,腐同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此段當作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癘者營衛熱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續此則風氣入幹經脈之中也。營行脈中故風入脈中與營氣合則熱而血腐壞也。其氣不清言潰亂也。然血脈潰亂營復挾風陽脈盡上於頭鼻為呼吸之所故鼻柱壞而色惡皮膚破而潰爛《經》曰:疏風盛為癘潰是也。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

以秋庚辛,於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人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續:隨俞左右而偏中之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續:風府穴名督脈陽維之會

腦戶者督脈足太陽之會故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也。足太陽脈起目內上額交巔上入絡腦故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也。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續:熱鬱腠疏汗出如漏。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續:內耗其精外開腠理風因內襲。故曰:內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食不化而出也。風在腸中上熏於胃故食不化而下出也。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續:風居腠理則玄府開通風薄汗泄,故云: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續:長先也。先百病而有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續:診謂可言之症能謂內作病形。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欬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續:凡內多風氣則熱有餘熱則腠理開故多汗也。風薄於內故惡風焉薄白色也。肺色白,在變動為咳主藏氣風內迫之故色然白時咳短氣也。晝則陽氣在表故差暮則陽氣入裏風內應之故甚眉上謂兩眉間之上闕庭之部外司肺候故診在焉。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甲乙經》:無嚇字

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焦絕謂唇焦文理斷絕熱則皮剝故也。風薄於心則神亂故善怒而嚇人也。心系挾咽喉而主舌故病甚則言不可快也。口唇色赤故診在焉赤者心色。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

木之性曲而又直也。

診在目下,其色青。續:肝脈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入頏顙其支別者從目系下故嗌乾善怒診在目下也。青肝色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續:脾主四肢脾風則四肢不欲動矣。脾氣合土主中央鼻於面部亦居中故診在焉黃脾色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

腎者作強之官,精液藏焉。故病隱曲不利。

診在肌上,其色黑。續:龐然言腫起也。腎臟受風則面龐然而浮腫腎脈,起於足下上股內後廉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隱曲者謂隱蔽委曲之處腎藏精外應交接今被風薄精氣內微故隱曲之事不通利所為也。《經》曰:氣歸精精食氣今精不足則氣內歸精不注于皮故肌皮上黑也。黑腎色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失衣則外寒而中熱故脹食寒則寒物薄胃而陽不內消故泄利也。胃合脾而主肉胃氣不足則肉不長故瘦胃中風氣蓄聚故腹大孫思邈曰:新食竟取風為胃氣。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續:夫人陽氣外合於風故先當風一日則病甚以先風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不可以出屋室之內以頭痛甚不喜外風故也。孫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續:肺胃風熱故不可單衣甚則風薄於肺故身汗喘息惡風衣濡口乾善渴形勞則喘息故不能勞事○孫思邈云: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上漬謂皮上濕如水漬也。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亡陽故寒也。孫思邈云:新房屋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風乃內風也。風論。

帝曰:痹之安生?

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續:雖合為痹發起亦殊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續: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故為痹痛濕則皮肉筋脈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

曰:其有五者何也?

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比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續:至陰謂戊巳月及土寄三月也。

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續:此則言五痹以五時之外遇然內居臟腑何以致之

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續:合病肝合筋之類久病不去則入於是。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續:時謂氣王之月如肝王春之類感謂感應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嘔;以臟氣應息又其脈還循胃口故使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續:心合脈受邪則脈不通利邪氣內擾故煩也。手心主手少陰之脈俱

出屬心系下膈又上肺挾咽喉故煩則心下鼓滿暴上氣而喘嗌乾也。以心鼓滿故噫之以出氣若是逆氣上乘於心則恐畏也。神懼淩弱故耳。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小便上引也。此約束失常故然王注:肝主驚又其脈環陰器抵少腹挾胃上膈循喉嚨故多飲水數小便上引小腹痛如懷妊之狀。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續:腎者胃之關關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踵足跟也。尻以代踵足攣急也。脊以代頭身蜷屈也。腎脈起足小趾別入跟中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氣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續:脾主四肢又其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發咳嘔汁脾氣養肺胃復連咽故上為大塞也。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續:大腸之脈絡肺下膈屬大腸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今小腸有邪則脈不下膈故腸不行化而胃氣蓄熱故多飲水不得下出也。腸胃中陽氣與邪氣奔喘交爭故時或通利以腸氣不化則為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為清涕。

續:膀胱為津液之府胞內居之少腹處關元之中內藏胞器今胞受風、寒、濕氣則膀胱太陽之脈鬱結不行故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小便既澀太陽之脈不得下行故上爍其腦而為清涕。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王注: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臟之所主入而為痹也。

今【按】:如此則屬內傷非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外傷者《宣明五氣》論雲邪入于陰則為痹所謂邪者豈指淫氣而言邪。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益深入於內也。

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留皮膚間故也。

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續:入臟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膚易已以浮淺也。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

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續:四方雖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但過動其分則六腑致傷《經》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六腑。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續:六腑俞謂背俞也。并足太陽脈氣所發校正雲六腑俞并在本椎下兩旁王注:言在椎之旁者文略也。

曰:鍼治之奈何?

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

一作治。

其過,則病瘳也。續:肝俞太衝心俞大陵脾俞太白肺俞太淵腎俞太溪皆經脈之所注也。胃合入於三裏膽合入于陽陵泉大腸合入于曲池小腸合入於小海三焦合入於天井膀胱合入於委中故經言循脈之分云云過謂脈所經過處。

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續:《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精其血乃成校正雲穀入於胃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遂由此故水穀精氣合營氣營運而入於脈也。

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續:營行脈內故無所不至。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續:悍氣謂浮盛之氣也。以其浮盛故疾悍利不能入於脈中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胷腹。

續:皮膚分肉謂脈外也。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肓膜令氣宣通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續: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肉裂則痛故有寒則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

續:不痛與不仁兩事後言不痛是載明不痛為重也。

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續:皮頑不知有無也。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續: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

一作乘。

陰,故為痹熱。

續:遭遇也。言遇于陰氣陰氣不勝故為熱○或熱下有或燥問今此無答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續:中表相應則相感也。

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

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一作急。

逢熱則縱。《痹論》

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續:痿謂痿弱無力以動

黃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

續:膜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續: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所主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躃也。

續: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足攣不得伸以行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續:心熱盛則火獨光而上炎腎脈下行今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也。陰氣厥逆火復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脛筋縱緩而不能任用於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續: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熱則筋膜乾而攣急發為筋痿。 脾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續: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幹而渴也。脾主肌肉今熱薄於內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續:腰為腎府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也。腎主骨髓故熱則骨枯髓減發為骨痿。

滑注:此多從相火上說。

曰:何以得之?

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

續:位高而布葉於胸中故為臟之長心之蓋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

續:肺藏氣志若不揚則氣郁氣鬱不利故喘息有聲而肺熱葉焦也。

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躃,此之謂也。肺者所以行營衛治陰陽故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

楊上善云:胞絡心主包絡之脈尤可見相火之義

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續: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胞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內崩而下血也。溲謂溺也。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續:本病古經篇名也。大經大經脈也。以溺血故空虛脈虛則熱內薄衛氣盛營氣微故發為肌痹先見肌痹後漸脈痿。故曰:傳為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續:思想所願為祈欲也。施瀉勞損故為筋痿及白淫也。白淫謂白物淫衍如精之狀男則溺溲而下女則陰器中綿綿而下。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續:下經古經名使內謂勞役筋力費竭精氣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

續:業惟近濕居處澤下皆水為事也。平者久而猶殆感之者尤甚矣。肉屬於脾脾氣惡濕濕著于內則衛氣不榮故為肉痿。

滑注:以脾則有熱復漸於濕因發動而為痿也。

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續:《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此則謂

害肉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

謂伐腹中之陰氣也。

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以熱舍於腎中。

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曰:何以別之?

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

續:陽明胃脈也。胃為水穀之海。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續: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旁之豎筋也。上絡胸膈下貫髖尻又經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利機關然腰者腎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

續:十二經之海。

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續:衝脈循腹挾臍旁五分而上陽明脈亦挾臍旁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于宗筋也。以為十二經海故主滲灌谿谷也。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續:宗筋會聚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宗筋挾臍下合于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氣街則陰毛兩旁脈動處也。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愚謂:陰陽總宗筋之會此即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之義也。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續:引謂牽引

曰:治之奈何?

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時受月謂受氣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也。痿論。

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續:厥謂氣逆上也。愚謂:厥者冷也。逆也。非特氣逆上也。或熱或寒從下逆上皆是也。

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陽謂足之三陽脈陰謂足之三陰脈足謂下也。

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續:陽主外厥在內故問之。

曰:陽氣起

一作走

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續:足三陽脈并出足五趾之端俱循足陽而上肝脾腎脈集于足下聚于足心陰弱故足下熱。

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續:陰主內厥在外故問之。

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續:足三陰之脈俱出足五趾之裏并猶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膝下聚膝上也。

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續:宗筋挾臍下合于陰器,故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者脾脈陽明者胃脈脾胃之脈皆輔近宗筋,故云:太陰陽明之所合。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勝而陽氣衰。

續:此乃天之常道。

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

續:質謂形質也。奪於所用謂多欲而奪其精氣也。

氣因於

一作所

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愚按:張子和曰秋冬陰壯陽衰人或時賴壯勇縱情嗜欲于秋冬之時則陽奪于內陰氣下溢邪氣上行陽氣既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為寒厥也。

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肢也。

續:前陰謂太陰之所合故胃不和則精氣竭也。內精不足故四肢無氣以營之。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續: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陽盛陰虛故熱生於手足也。

愚按:人或醉飽而房氣聚於脾胃主行津液陰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穀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熱厥也。

 

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續:暴猶卒也。言卒然冒悶不醒覺也。不知人謂悶甚不知識人也。或謂乃厥。

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

陽氣盛於上五字當作腹滿二字。

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續:《甲乙經》云: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發屍厥張仲景雲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筋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又王注:陰謂足太陰按《繆刺論》云: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今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安得專解陰為太陰也。

曰: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續: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脈起目內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循髀外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內出外踝後循京骨至小趾端外側由是厥逆外形斯症也。

愚按:此後諸病各隨脈絡所生病形而言也。張子和曰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一本作脛外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續:不盛不虛謂邪氣未盛真氣未虛如是則以穴俞經法留呼多少而取之。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續:太陰之脈行有左右候其有過者當發取之。故言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

音。

續:譫言者氣虛獨言也。

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續:三陰絕故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僕,嘔血,善衂,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續:發腸癰則經氣絕故不可治驚者死也。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衂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續:手太陽脈不屬於腰經言腰不可俯仰恐古錯簡文。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痓,治主病者。

厥論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

續:謂痹也。

凝於脈者為泣,

續:血行不利。

凝於足者為厥。

續:足逆冷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空血流之道大經隧也。

故為痹厥也。

《五臟生成論》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續:上從之謂少陰隨太陽而上。

治之奈何?

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謂瀉太陽補少陰也。飲之湯者謂止逆上之腎氣也。評《熱論》。

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續: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最乘殺厲之氣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夏至前變為溫病夏至後變為熱病然皆原於傷寒所致。故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校正》按:《傷寒論》變溫變暑與王注:異《王注:本素問》:為說仲景本陰陽大論為說。

岐伯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續:寒毒薄于肌膚陽氣不得散發而內怫結故傷寒反病熱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曰:願聞其狀。

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大也。太陽之氣經絡氣血營衛于身故諸陽氣皆所宗屬。

其脈連於風府,穴名

故為諸陽主氣也。足太陽脈浮氣在於頭凡五行故統主諸陽之氣

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續:身熱者以肉受邪胃中煩熱故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脅胷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曰:治之奈何?

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其病兩感於寒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續:謂妄謬不飲一雲多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六日當作三日下文可見。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續:為十二經血氣之海。

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

此以下就再經而言。

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

大邪之氣。

皆去,病日已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此病暑與病渴不同病暑即熱病也。宜發汗病渴則不宜汗矣。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續:邪氣衰去不盡

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曰:治遺奈何?

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

續:審其虛實而補瀉之則必已。

曰:病熱當何禁之?

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復復舊病也。

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續:此謂戒食勞也。熱雖少愈猶未盡除脾胃氣虛故未能消化肉堅食駐故熱復生《熱論》。

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交謂交錯也。交合陰陽之氣不分別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

續: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續: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續:穀不化則精不生故無可使為汗。

愚謂:穀氣化為精今不能食則精無所俾益。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續:《甲乙經》:作而熱留者王注:病當作疾言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則必立致傾危。

且夫《熱論》曰:上古篇名。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續:凡汗後脈當遲靜而反躁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勝故知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

愚謂:正氣不勝其邪氣。

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續:志合於精今精無俾益是志無所居。故謂:失志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續: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志三死評《熱論》。

帝曰:夫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續:猶老也。亦瘦也。

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

續:栗戰鼓振動。愚謂:此節論瘧之形狀

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曰:何氣使然?

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續: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故曰:陰陽上下交爭也。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由此寒去熱生則虛實更作陰陽之氣相移易也。愚謂此節論瘧之所以發寒熱也。又為一章之大旨下皆發明此節也。

陽并於陰

陽兼瘧邪而言謂瘧邪隨陽氣而入于陰分

則陰實而陽虛,

蓋營氣所在為實不在為虛是也。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陽明胃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故氣不足則惡寒戰而頷振動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此下當有少陽虛一節

三陽俱虛則陰氣

陰邪

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陽盛亦兼指瘧邪而言謂瘧邪隨陽氣而出於外則外之陰虛而陽盛故外熱也。此應陽氣下極而上也。隨陰氣而入於內則內之陰虛而陽盛故內熱此應陰氣上行極而下也。

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續:熱傷氣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續:舍猶居也。腸胃之外營氣所主。故曰: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

言衛氣與營氣相併合也。愚謂:此營中之衛氣也。從夏傷于暑至此原所以致瘧之故也。

衛氣者,

此乃悍之衛氣不與風寒暑濕合與營中之衛不同

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瘧。

得陽而外出,愚謂:指營中之陽蓋瘧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故隨此衛氣而出於外與悍之衛遇故發之早也。

得陰而內薄,愚謂:指營言蓋瘧氣藏於皮膚內與營氣并居故隨此榮而薄於內則內悍與利之衛遇故發之晚

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其氣瘧。

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

指悍之陽也。獨發言其不與瘧氣遇也。

陰邪

瘧邪。

內著,陰與

瘧邪

陽爭指悍衛

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續:不與衛氣相逢會故隔日發也。愚謂:邪之盛衰隨人之氣血消長氣血旺則邪因之而旺氣血衰則邪亦因之而衰久則臟氣虛瘧氣亦虛不能與悍衛爭。故曰:陽氣獨發必須積養二三日待氣血旺則瘧邪亦旺故悍衛內入又復與之相抗而瘧又作也。

夫瘧氣者,并于陽乃營中之陽

則陽勝兼瘧言

并于陰指營言。

則陰勝(兼瘧言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

復謂復舊也。言其氣發至極還復如舊。愚謂從衛氣者晝行陽起至此言瘧之所發早晏也。

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

一作小。

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續:暑為陽氣中風者陽氣受之故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續:以其先熱。故謂:之溫。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

愚謂:瘧氣更盛更虛或寒水之陰邪先以消絕惟風暑之陽邪獨在。故曰:陽氣獨發與前陽氣獨發不同前陽氣指悍衛氣也。

則少氣煩寃,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續:癉者熱者極熱為之也。愚謂:從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至此乃言瘧有數種也。

曰:夫瘧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

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續:盛熱也。

無刺渾渾之脈,續:無端緒也。

無刺漉漉之汗,續:汗大出

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續:《太素》云:勿敢必毀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夫瘧之未發也,

陽氣兼邪。

并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兼邪

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續:陰盛則胃寒故此寒戰慄陽盛則胃熱故先熱欲飲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續:真氣寢息邪氣大行真氣不勝邪是為逆也。

曰:攻之奈何?

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太素》作真。

往而未得并者

續:言牢縛四肢令氣各在其處則邪所居處必自見之既見之則出出其血爾往猶

去也。

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

愚謂:猶言病屬陽陽乃風暑邪也。

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

續:相薄至極物極則反故極則陰陽俱衰。

衛氣相離,故病乃休,

愚謂:陰陽相離蓋言瘧乃陰陽之邪陰

陽既已俱衰無能抵悍之衛故瘧之陰陽之邪與衛氣相離不相爭故瘧得休也。

衛氣集則復病也。

集謂與邪會

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續:陽勝陰甚則渴陽勝陰不盛甚則不渴也。勝謂強於彼之氣。

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者?

續:不必皆言然。

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

續:秋氣清涼陽氣下降熱藏肌肉故寒甚也。

以冬病者寒不甚,

續:冬氣冽嚴陽氣伏藏不與寒爭故寒不甚

以春病者惡風,

續:春氣外和陽氣外泄內腠開發故惡于風。

以夏病者多汗。

續:夏氣暑熱津液充溢外泄皮膚故多汗也。

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

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續:腎主冬冬主骨髓腦為髓海上下相應厥熱上熏故腦髓消爍則熱氣外薄故肌肉減削而病藏於腎也。愚謂:春雖陽氣大發尚未盡至於表至夏大暑則陽氣盡出於表腠理開泄故腎臟之瘧如得從出而出之於外也。

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

續:陰虛謂腎臟氣虛陽盛謂巨陽氣盛。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愚謂:陽盛極則陰必虛瘧則乘虛復入於裏而裏之陽已被瘧害而虛陽虛則陰實矣。故復寒也。此可見瘧氣更盛更虛之驗也。此條陰陽指經氣言也。續衰謂病衰退也。復反入謂入腎陰脈中。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曰:癉瘧何如?

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

愚謂:言肺中之氣實故腠理密而肺熱不能外泄。

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

兼瘧言

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瘧論。

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

曰: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續:陰陽齊等則一日之中寒熱相半陽多陰少則一日之發但熱不寒陽少陰多則隔日發先寒後熱雖勝復之氣若氣微則一發後六七日乃發,故云:愈而復發或頻三日發而六七日或止隔十日發而四五日止者皆由氣之多少會遇與不會遇也。俗語鬼神暴疾而從祈禱避匿者病勢已過旋至於斃自謂其分甯不傷楚習俗既久卒難厘革悲哉奈何?至真要論。

帝曰: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曰:願聞其狀。

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續:邪寒邪。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續:時謂王月也。非王月不受邪故各傳以與之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

續:寒氣微則外應皮毛內通肺故咳寒氣甚則入於內內裂則痛入於腸胃則泄利。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續:以當用事之時故先受邪氣。

曰:何以異之?

異分別也。

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續:肺藏氣而應息故咳則喘息而喉中有聲甚則肺絡逆故唾血也。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續: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喉故病如是。

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胠:亦脅也。

脾欬之狀,欬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續:脾氣連肺故痛引肩背也。脾氣主右故右下陰陰然深慢痛也。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曰:六腑之欬奈何?

曰:五臟之久欬,乃移於六腑。

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續:脾與胃合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則嘔嘔甚則腸氣逆上故長蟲出。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

續:膽氣好逆故嘔溫苦汁也。

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欬而遺失。

失當作矢如一飯三遺矢大腸為傳送之府故寒入則氣不禁

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

續:小腸脈絡心故病如是又小腸寒盛氣入大腸咳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

續:膀胱為津液之府故遺溺

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欬狀,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通結上文○三焦非謂手少陽也。謂上焦中焦爾上焦出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中焦亦至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故言皆聚於胃關於肺也。兩焦受病則邪氣熏肺而肺氣滿故使人多涕唾面浮腫氣逆也。腹滿不欲食者胃寒故也。不謂下焦者下焦別于回腸注於膀胱故水穀者常并居於胃中盛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尋此行化乃與胃口懸遠故不謂此也。

曰:治之奈何?

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此總結一篇之義也。脈之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咳論。

 

帝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發問甚大而下只及五臟卒痛甚不可。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續:知彼浮形不能堅久靜慮於已亦與彼同。故曰:必有厭於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要數之極悉無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矣。

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

續:脈左右環故得寒則縮蜷絀急縮蜷絀急則衛氣不得流通故外引於小絡脈也。衛氣不入寒氣薄之脈急不縱故痛生也。得熱則衛氣復行寒氣退辟故痛止。

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續:重寒難釋故痛久不止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此當作痛甚不休也。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續:脈既滿大血氣復亂按之則邪氣攻內故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續:膜膈間之膜原膈肓之原血不得散謂膈膜之中小絡脈肉血也。絡滿則急故牽引而痛生也。按之則寒氣散小絡緩故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續:俠脊當中督脈也。次兩旁足太陽脈也。督脈循脊裏太陽脈貫膂筋故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當中則脊曲按兩旁則膂筋蹙節曲筋蹙則衛氣不得行過寒氣益聚而內蓄故按之而毫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續:關元穴名在臍下三寸衝脈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行會咽喉衝脈不通足少陰氣

因之上滿衝脈與少陰并行故喘動應手也。蓋以衝脈雖起關元其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續:背俞謂心俞脈亦足太陽脈夫俞者皆內通於臟。故曰:其俞注於心相引而生痛也。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此上十三字不知何所指。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

續:亦厥陰肝脈之氣也。

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續:言血為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續:臟氣被寒擁冒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也。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續:腸胃客寒留止則陽氣不得下流而反上行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續:小腸為受盛之府中滿則寒邪不居故不得結聚而傳下入於回腸回腸為傳導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後泄而痛也。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曰:五臟六腑,盡有部續:面上之分部。

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續:中熱則色黃赤陽氣少血不上榮于色故白血凝泣則色青黑而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曰:捫而可得奈何?續:以手循摸也。

曰:視其主病之脈,脈絡也。

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舉痛論》舉當作卒。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續:此言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煩煩躁靜安靜喝大呵出聲也。言病因於暑則當汗泄不為發表邪熱內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內熱外涼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緛,音軟。】

愚按:丹溪雲濕者土之濁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濟其體虛故聰明系焉濁氣薰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軟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第四章因於氣,為腫下文不敘恐有脫簡王注:曰素常氣急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浸微陽氣衰少致邪代正氣不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肢也。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疼全以為風治者誤矣。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滑注:煎迫而成厥逆之病。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汩,音骨,意流貌。】

愚按:王安道曰陽氣者人身和平之氣也。煩勞者凡過於動作者皆是也。張主也。謂亢極也。精陰氣也。辟積猶累積謂怫鬱也。積水之奔散曰潰都猶堤防也。水流而不止也。夫充於身者二氣而已本無異類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於是乎始有異名耳故平則為正亢則為邪陽氣則因其和以養人而名之及其過動而張亦即陽氣亢極而成火耳陽盛則陰衰故精絕水不制火故亢火鬱積之盛又當夏月火旺之時故使人煩熱之極若煎迫然而氣逆上也。火炎氣逆故目盲耳閉而無所用此陽極欲絕故其精敗神去不可復生若堤防之崩壞而所儲之水奔散滂流莫能以過之矣。夫病至此是壞之極矣。王氏不曉都字之義遂略夫此字而謂之若壞其可乎哉又以此病純為房患以張為筋脈腹脹以為煩悶皆非是○王注:此戒起居卒暴煩擾陽和也。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續:此戒喜怒不節過用病生也。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然陰陽相薄氣血奔并因薄厥生。故曰:薄厥《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是也。菀積也。薄迫也。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續:怒而過用氣或迫筋筋絡內傷機關縱緩形容痿發若不維持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續:身常偏汗出而潤濕者久久偏枯。

 半身不隨,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續:陽氣發洩寒水制之熱怫內余郁于皮裏甚為痤癤微作瘡風癮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則結為痤。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續:膏梁之人內多滯熱皮濃肉疏故內變為丁矣。足饒也。多也。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皶,音ㄓㄚ,古同齇,粉刺也。】

續:時月寒涼形勞汗發淒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凝蓄玄府根據空滲涸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分余色黃白而瘛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痤謂色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酸棗此皆陽氣內鬱所為持軟攻之大甚病出之。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續: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陽氣者內化精微以養神外為柔和以養筋動靜失宜則生諸疾。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續:開闔失宜為寒所襲則筋絡拘軟形容僂俯矣。靈樞曰寒則筋急此,其類也。

陷脈為瘻,留連肉腠。

因上文言若寒氣下陷於脈中則為瘍肉腠相連。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續: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故為癰腫《正理論》云:熱之所過則為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續: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雨熱相合故令振栗寒熱相移以所起為風故為風瘧故下文云。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續:目無嗜欲心無淫邪起居有度不妄作勞是為清靜故肉腠閉皮膚密真氣內固虛邪不侵雖大風苛毒弗能害之也。

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續:不并不交通也。病之深久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陰陽否隔雖良醫妙法莫能為也。《經》曰:善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若氣相格拒良醫莫為。

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

續:言三陽蓄積怫結不通不急瀉之亦病而死何者蓄積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症也。若不急瀉必見敗亡《經》曰:三陽結謂之格是也。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淫氣者陰陽之亂氣也。因其亂而見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風喜傷肝也。王注:《經》曰:風氣通于肝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故精乃無也。亡無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續: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脈解而不屬故腸而為痔《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傷之信也。

因而大飲,則氣逆;

續: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續: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故高骨壞而不用也。謂腰之高骨。

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陽應象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與上論大同小異王安道曰按此四章諸家注釋多失經旨蓋由推求太過也。夫風暑濕寒四氣之傷人人豈能於未發病之前預知其客于何經絡何臟腑何部分而成何病乎及其既發病然後可以診候始知其客於某經絡某臟腑某部分成某病耳洞泄也。瘧也。咳與痿厥也。溫病也。皆是因其發動之時形診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者致病之原為傷風傷暑傷濕傷寒耳非是初受傷時能預定其必為此病也。且傷四氣有當時發病者有過時發病者有久而後發病者有過時之久自消散不成病者何哉蓋由邪氣之傳變聚散不常及正氣之虛實不等故也。且以傷風言之其當時而發則為惡風發熱頭疼自汗咳嗽喘促等病其過時與久而發則為厲風熱中寒中偏枯五臟之風等病是則洞泄飧泄者乃過時而發之中之一病耳因洞泄飧泄之病生以形診推之則知其為春傷風藏蓄不散而致此也。苟洞泄飧泄之病未生孰能知其已傷風於前將發病於後耶假如過時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人亦能知之乎夏傷暑為瘧冬傷寒為溫病意亦類此但濕長夏之令何於秋言之蓋春夏冬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本時而行也。若長夏則寄旺於六月之一月耳秋雖亦有三月然長夏之濕令每侵過於秋而行。故曰:秋傷於濕且四氣所傷所病之義蓋風者春之令也。春感之偶不即發而至夏邪既不散則必為疾其所以為洞泄者風蓋天地浩蕩之氣飛揚鼓舞神速不常人身有此則腸胃之職其能從容傳化泌別而得其常乎故水穀不及分別而并趨下以泄出也。暑者夏之令也。夏感之偶不即發而至秋又傷於風與寒故為瘧寒者冬之令也。冬感之偶不即發而至春其身中之陽雖始為寒邪所鬱不得順其漸升之性然亦必欲應時而出故發溫病也。秋傷濕前篇所謂上逆而咳發為痿厥不言過時似是當時即發者但既與風暑寒三者并言則此豈得獨為即發者乎然經無明文終亦不敢比同後篇便斷然以為冬發病也。雖然濕本長夏之令侵過於秋耳縱使即發亦近於過時而發者矣。此當只以秋發病為論濕從下受故肝肺為咳謂之上逆夫肺為諸氣之主今既有病則氣不外運又濕滯經絡故四肢痿弱無力而或厥冷也。後篇所謂冬生咳嗽既言過時則與前篇之義顧不同矣。夫濕氣久客不散至冬而寒氣大行肺惡寒而或受傷故濕氣得以乘虛上侵於肺發為咳嗽也。或者見素問於病濕瘧等以必言之遂視為一定不易之辭殊不知經中每有似乎一定不易之論而卻不可以為一定不易者如曰熱厥因醉飽入房而得熱中消中皆富貴人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如此之類豈一一皆然哉讀者當活法勿拘執也。王啟玄注雖未免泥於必字及未得經旨卻不至太遠也。成無已注似太遠矣。然猶未至於甚也。若王海藏推求過極乖悖經旨有不可勝言者○秋令為燥然秋之三月前近于長夏其不及則為濕所勝其太過則同于火化其平氣則又不傷人此經所以於

傷人止言風暑濕寒而不言燥也。或曰五運六氣七篇敘燥之為病甚多何哉曰運氣七篇與素問諸篇自是兩書作於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為七篇參入素問之中本非素問原文也。予今所推之義乃是素問本旨當自作一意看《生氣通天論》。

風成為寒熱,

《經》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也。

癉成為消中,續:癉謂濕熱也。熱積於內故變為消中校正雲多食數溲為消中王注:善食而瘦乃食也。

厥成為巔疾,續:厥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之疾

久風為飧泄,

愚謂:此即春傷風夏飧泄也。

脈風成于癘。

續:《經》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脈要精微論》。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

皮膚幹著骨間肉陷也。諸附骨際及空竅

處亦同,其類。

胷中氣滿,喘息不便,

續:肺無主也。

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續:肺司治節氣息由之其氣動形為無氣相接故聳舉肩背以遠求報氣矣。夫如是皆形臟已敗神臟亦傷見是症者則後一百八十日內死矣。候見真臟之脈乃與死日之期爾此肺之藏也。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䐃,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肉脫如破䐃也。(月囷)者,肉之標,肘膝後肉如塊者陰氣微弱陽氣內燔故身熱也。脾主肉故肉如脫盡(月囷)如破敗也。此脾之藏也。真臟見恐當作未見若真臟見則十月之內當作十日之內。)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肩髓內消,缺盆深也。

動作益衰,交接漸微

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此腎之藏。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續:火精外出陽氣上燔金受火炙故內痛肩背此心之藏也。

大骨枯藳,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

前後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此段雲心中不便肩項不成文理當亦欠內痛引三字。

身熱,破﹝月囷﹞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續:肝主目故目眶陷及不見人立死也。不勝之時謂庚辛之月此肝之藏滑雲此五者肺心脾腎肝《玉機真藏》論》。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

中盛謂腹中氣盛藏於肺臟。

氣勝傷恐者,

者當作也。氣勝謂勝於呼吸而喘變易也。腹中氣盛肺臟充滿氣勝息變善傷於恐。

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聲不發如在室中者腹中有濕氣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續:言音微細聲斷不續乃奪氣然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續:倉廩謂脾胃門戶謂魄門魄門即肛門要謂禁要《經》曰: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續:水泉謂前陰之流注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胷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

一作俯。

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續:皆以所居所由而為之府也。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五臟者中之守謂五臟之氣為人身中之守得守則生失守則死若今所言皆失守者也。五臟者身之強也。謂五臟之氣為人身中之強得強則生失強則死若今所言皆失強者也。蓋五臟之氣內屬本臟外循各經故為守為強有如是者脈要精微論。

帝曰:願聞虛實以決死生。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實謂五臟邪氣盛實虛謂五臟真氣不足

脈盛

心也。

皮熱

肺也。

腹脹

脾也。

前後不通

腎也。

悶瞀

肝也。

此謂五實。

脈細,心也。

皮寒肺也。

氣少

肝也。

泄利前後

腎也。

飲食不入

脾也。

此謂五虛。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玉機真藏》論》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續:膀胱脈從巔絡腦挾脊抵腰中循膂絡腎屬膀胱然腎虛不能引巨陽之氣故頭痛而為上巔之疾也。經病甚已則入於臟。

徇蒙招尤,當作蒙招搖蒙謂目瞬動而蒙昧下文目冥是也。招搖謂頭振掉而不定也。聲相近搖徭古通用故誤為徇繇為無也。

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脹,支膈胠脅,

脅上也。愚謂:支執持也。謂胸脅皆執持不利也。

→【䐜:﹝月真﹞,音ㄔㄣ。】

 

下厥上謂氣從下逆上而胃於目也。

過在足太陰陽明。欬嗽上氣,厥在胷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愚謂:厥者逆也。咳嗽上氣乃厥逆之病在胸中也。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以上論手足陰陽者五而無手少陽厥陰豈君相火為病同耶○雪齋云:此言五決為紀故不及手少陽厥陰《五臟生成論》。

帝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曰:其惡火何也?

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曰:其惡人何也?

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惋熱郁內也。陽明之氣厥逆則為喘而惋惋熱內鬱故惡人煩。

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續:經謂經脈臟謂五神臟若喘逆肝連於臟者死神去故也。

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續:陽受氣于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曰:熱盛於身,

續:陰陽爭而外并于陽故熱盛於身。

故棄衣欲走也。

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此處疑有缺誤《陽明脈解》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

隱蔽委曲之事

女子不月。

王安道曰釋者謂男子則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則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為男女各受立說殊不知二陽陽明也。胃與大腸之脈也。脾胃有病心脾受之發心脾猶言延及於心脾也。脾胃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腸與心本非合也。今大腸而及心何哉蓋胃為受納之腑大腸為傳化之腑食入於胃濁氣歸心飲入於胃輸精於脾者以胃能納大腸能化耳腸胃既病則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資乎心脾既無所資則無運化而生精血矣。故腸胃有病心脾受之則男為少精女為不月矣。心脾當總言男女不當分說至隱曲不月方可分說耳蓋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臟六腑之相養而後成其可謂男精資於脾女血資於心乎經本謂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則隱曲不利在女則月事不來耳○心脾青田老人謂當作肺脾引證下文風消者脾病息賁者肺病深為有理王注:亦雲胃傳脾則為風熱而消削大腸傳肺則為喘息而上賁是也。有不得隱曲者肺受之則氣不化然氣化則精生今氣不化則精不生矣。脾受之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無所異是以男子有不得隱曲也。女子不月者肺受之則血不流《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也。脾受之則味不化味不化則血無所資所以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續:胃病深久傳入於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大腸病甚傳入於肺為喘息而上賁然腸胃脾肺兼及於心二臟二腑互相克薄故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疒肙﹞。

→【㾓:﹝疒肙﹞,音淵,㾓,痠疼也。】

續:三陽謂太陽小腸膀胱脈也。小腸之脈從手上頭膀胱之脈從頭下足故在上為病則發寒熱在下為病則為癰腫痿厥也。酸疼也。痿無力也。厥足冷即氣逆也。

 

其傳為索澤,

謂潤澤之氣消索也。

其傳為㿗﹝疒頹﹞疝。

→【㿗:﹝疒頹﹞,音頹,囊腫而偏墜。】

續:熱甚則精血枯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索然矣。然陽氣下墜陰脈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內作㿗疝。

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續:一陽謂少陽膽三焦脈也。膽氣乘胃故善泄三焦內病故少氣陽上熏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內應而然。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

續:膈氣乘心心熱故陽氣內掣三焦內結中熱故隔塞不便。

二陽

陽明

一陰

厥陰心主

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續:王注:一陰謂厥陰心主及肝脈也。經雲心病膺背肩脾間痛又在氣為噫故背痛善噫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肝主驚駭故驚駭善欠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厥故名風厥○按此背陰發痛不敘二陽恐缺誤也。

二陰

少陰心腎

一陽少陽

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續:腎膽同逆三焦不行氣蓄於上故心滿下虛上盛故氣泄出。

三陽

太陽

三陰

太陰

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變易常用痿弱無力也。

結陰者,便血一升,

陰生血故

再結

二盛

二升,三結

三盛

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謂胃與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故善消水穀。

三陽結謂之膈,

謂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則血脈燥膀胱熱則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瀉。

三陰結謂之水,

續:謂脾肺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續:三焦心主脈并絡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則為有妊滑雲尺脈搏手以陰中別有陽也。

陰陽虛,腸澼,死。

續:辟利也。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廩是陽氣竭絕故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續:陽在下陰在上陽氣上搏陰能同之則蒸而為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續: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陰陽別論》

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續:變易常候。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

續:腎主於夜氣合齒冥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

淫氣病肺。

續: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病肺也。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續: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肝木妄淫害脾土也。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驚則心無所根據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驚則神越故氣淫反傷心也。

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續: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僕喘出腎骨矣。跌足跌僕身倒也。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續: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薄之故汗出於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續: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續: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續: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續:不適其性而強雲為過則病生此其常理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而遏耗是以病生經脈別

論。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

續:然惡寒也。起毛起豎也。腠理謂皮空及文理也。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續:盛謂盛滿變謂易其常也。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續:經虛邪入。故曰:感虛脈虛氣少故陷下也。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月囷﹞破,毛直而敗。

→【䐃﹝月囷﹞:音ㄐㄩㄥˇ】

 

續:《經》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勝為痛熱勝為氣消者肉之標故肉消則破毛直而敗也。皮部論。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

滑雲多一不字。

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

以上六問而下但三答亦脫簡也。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

水穀海也。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上古經也。

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不得臥而息無音有得臥行而喘有不得臥能行而喘三義俱無所答逆調論。

帝曰:人之不得偃

仰也。

臥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

脈謂脈隧也。

脈大則不得偃臥,

續:肺氣盛滿仰臥則氣促喘奔故也。

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

《甲乙經》:作情有所倚則不安。

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續:五臟有所傷損及之水穀精氣有所之寄扶其下則臥安以傷及于臟故人不能懸其病處於空中也。病能論。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否?

續:龐然腫起貌壅謂目下壅如臥蠶形腎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妨害於言語。

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續:至謂病氣來至也。然一臟配一日五日至腎腎已不足風內薄之謂腫為實以針大瀉反傷臟氣真氣不足不可復故刺後五日其氣必至也。

曰:其至何如?

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胷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

始為肝風因不當刺亦為風水肝當作腎亦當作變。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其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續:考上文所釋之義未解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之義應古論簡脫而此差謬之耳如是者何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挾舌本膀胱脈從巔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循中膂今陰不足而陽有餘故熱從胸背上至頭而汗退場門幹苦渴也。然心者陽臟也。其脈行於臂手腎者陰臟也。其脈循於胸足腎不足則心氣有餘故手熱矣。又心腎之脈俱少陰也。評《熱論》。

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續:陰者謂寒也。冬月至寒腎氣合應,故云:腎者至陰也。水旺於冬,故云:至陰者盛水也。腎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腎氣上逆則水氣客於肺中,故云:皆積水也。

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續: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其分注關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滿故雲腎者腎之關也。關閉則水積水積則氣停氣停則水生水生積則氣溢氣水同類,故云:關閉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也。《經》曰:下焦溢為水此之謂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續:上謂肺下謂腎肺腎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

曰:諸水皆生于腎乎?

曰:腎者牝臟也,

續:牝陰也。亦主陰位,故云:牝臟。

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續:勇勞汗出謂力房汗出則玄府開汗出逢風則玄府復閉玄府閉已則餘汗未出內伏皮膚傳化為水從風而水故名風水。

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續:汗液色玄從空而出以汗聚於裏。故謂:之府府聚也。

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

續:水下居於腎則腹至足而腫上入行肺則喘息奔疾而大呼也。

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續:肺為標腎為本如此者是肺腎俱水為病也。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續:肺為喘呼氣逆不得臥者以其主呼吸故也。腎為水腫者以其主水故也。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續:分其居處以名之則是氣相輸應本其俱受病氣則皆是水所留也。水熱穴論。

頸脈動喘疾欬,曰水。

續:頸脈謂耳下及結喉旁人迎脈也。水氣上溢則肺被熱熏陽氣上逆故頸脈盛鼓而咳喘也。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續:腎勞胞熱故溺黃赤《正理論》曰:謂之勞疸以女勞得之也。

已食如饑者胃疸。

續:胃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饑

面腫曰風。

續:加之面腫則胃風之診也。胃陽明之脈行於面故爾

足脛腫曰水。

續:少陰腎脈出足心上循脛過陰股故下焦有水足脛腫也。

目黃者曰黃疸。

續: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熱上燔故目黃也。靈樞曰目黃者病在胸《平人氣象論》。

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

續:異于常候。故曰:非常《甲乙經》:無為之熱三字

而煩滿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續:言自由形氣陰陽之為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續:《太素》作如炙於火。

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

續:水為陰火為陽今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云:少水不能滅盛火也。治者王也。勝者盛也。,故云:獨勝而止。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續:爍言消也。言久久此人當肉消削也。

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

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

言盛欲也。

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續:腎不生則髓不滿髓不滿則筋乾縮故節攣拘調逆論。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續:熱為血敗故死寒為營氣在故生

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續:陰病見陽脈與症相反故死。

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曰:滑大者曰生,懸涪者曰死,以臟期之。

續: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之類是謂以臟期之。

曰:癲疾何如?

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續:脈小堅急為陰癲為陽病見陰脈故死○巢氏雲脈沉小急實死小牢急亦不治。

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續:以反症故愚按:上文雲脈搏大滑久自己夫搏大滑似屬實也。下文云:虛則可治實則死上下文義似相反戾意恐搏大

滑中兼有虛豁狀耶。

曰:消癉虛實何如?

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愚按:消者瘦也。癉勞熱也。經言脈實大病久可治注意謂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以為不可治又巢氏曰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前後所論甚相矛盾可見脈難盡憑必須參之以症方可以決其生死也。

凡治消癉、消謂內消癉謂伏熱

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滑注:膏粱之疾暴憂之病內氣暴薄此三者不從內外中風之病謂非外傷也。以非外故為病留瘦住著不若風家之善行數變也。瘦當作瘦如人焉瘦哉之瘦瘦匿也。故下文云:跛寒風濕之病也。此則從外傷而言厥謂氣逆高膏粱粱也。夫肥者令人熱中甘者令人中滿故熱氣內薄發為消渴偏枯氣滿逆也。逆謂違悖常候與平人異也。然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臟腑之氣不化禁固于內而不得宣散故大小便道偏不通泄也。膏粱暴憂及內氣暴薄此三者非風之中於內亦非風之傷於外故瘦匿住著而不去也。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蹠:足也。濕勝則筋不利寒勝則筋攣急風濕寒勝則衛氣結聚結聚則內痛故足跛不可履。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然久厥逆而不下行則氣怫積于上焦故為黃膽暴病癲狂氣逆矣。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通評虛實論》。

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曰:名為鼓脹。

曰:治之奈何?

曰:治之以雞矢醴,

微寒大利小便湯漬服之。

一劑知,二劑已。

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巳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續:飲食不節使病氣聚於腹中也。

曰:有病胷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掖,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續:支謂堅固支持不利而脹滿清液清水也。亦謂之清涕謂從窈漏中漫液而下清水也。

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續:醉則血脈盛而內熱因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腎氣竭也。肝藏血以少失血故肝傷也。男則精液衰之女則月事衰少不來。

曰:治之奈何?

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

飯後食先謂之後飯。

飲以鮑魚汁,利腸

別本作傷

中及傷肝也。

續:烏賊魚骨茹等并不治血枯恐是其所生所起爾月事衰少不至則中有瘀血淹留精氣耗竭則陰痿不起而無精故先茲四者烏賊魚主女子血閉茹主散惡血雀卵主陰痿不起強之令熱生精有子鮑魚主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尋文會意方義如是《甲乙經》:茹作蘆茹。

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

曰:病名曰伏梁。

詳此伏梁與心積之伏梁大異病有名同而實異者不一如此之類是也。

曰:何因而得之?

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

當沖帶二脈之分。

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曰:何以然?

曰:此下則因陰,

薄于陰氣也。

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上鬲,俠胃脘內癰,

續:帶脈者橫絡於臍下衝脈者上行出臍下關元之分故病當其分則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堅盛如有潛梁故名伏梁不可治也。以裏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按之痛悶不堪故每切按之致死以衝脈下行絡陰上行循腹故也。上則迫近於胃脘下則因薄于陰器若因薄于陰則便下膿血若迫近於胃則病氣上出於膈復挾胃脘內長其癰也。所以然者以本有大膿血在腸胃之外故也。生當作出挾胃當作使胃。

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

續:若裹大膿血居臍上則漸傷心臟故為逆居臍下則去心稍遠猶得漸攻故為從亟數也。奪去也。言不可移動但數數去之則可矣。

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曰:病名伏梁,續:此衝脈病也。衝脈與足少陰絡起腎下出氣街循陰股入中循骨下內踝其上行者出臍下關元之分挾臍直上循腹各行故病如是環謂圓繞如環也。

此風根也。

續:此四字疑衍或鬱而不已氣億為風。故曰:風根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

續:大腸廣腸也。經說大腸當言回腸也。回腸當臍右環回周葉積而下廣腸附脊以受回腸左環然大腸回腸俱與肺合從合而命故通曰大腸也。肓之原名脖在臍下寸半。

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濇之病。

續:以衝脈,起於腎下出氣街上行者起胞中上出臍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為水而溺澀也。動謂齊其毒藥而系動之使其大下也。腹中論。

帝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岐伯曰:診此者當候胃脈,

候胃脈即脈要精微附上右外以候胃也。

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

續:胃為水穀之海氣盛血壯今反脈沉細者是逆常乎也。

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

續:沉細為寒寒氣格陽故人迎脈盛盛則熱也。人迎結候旁動脈也。

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續:血氣壯盛而熱內薄之兩氣合熱故結為癰也。

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續:真真法也。

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續:言雖同曰頸癰然其皮中別異不一等也。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續:息也。死肉也。石砭石可以破癰出膿今以針代之。

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曰:生於陽也。

曰:陽何以使人狂?

續:怒不慮禍。故曰:狂

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續:言陽氣被折鬱不散也。此人多怒亦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故爾如是者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曰:何以知之?

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續:陽明常動不止者動於結喉旁人迎分也。若少陽之動曲頰下天窗分位也。巨陽之動項兩旁大筋前陷中天窗分位也。不應常動而反動甚動當病也。《甲乙經》:天窗乃太陽脈氣所發天容乃少陽脈氣所發二位交互當從甲乙。

曰:治之奈何?

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

續: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則病自止。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

紀《甲乙經》:鐵洛作鐵落為飲作為後飯一作鐵漿

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曰: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曰:病名曰酒風。

續:飲灑中風者也。夫極飲者陽氣盛腠理疏玄府開發陽盛則筋痿弱故身體解墮腠理疏則風內攻玄府發則氣外泄故汗出如浴也。風氣外薄膚腠理開汗多內虛癉熱熏肺故惡風少氣也。因酒而病。故曰:酒風。

曰:治之奈何?

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續:本治大風止汗麋禦治風濕筋痿澤瀉治風濕益氣飯後藥先謂之後飯病能論。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續:腹中無形脅下逆滿頻歲不愈息積謂氣逆息難。故曰:息積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灸則火熱內爍氣化為風刺則瀉其經轉成虛敗故不灸刺惟宜積為導引使氣流行久以藥攻內消瘀則可矣。若獨憑藥而不積為導引則藥亦不能獨治也。

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續:腦為髓主齒是骨餘腦逆反寒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一說人先生腦緣有腦則有骨髓齒者骨之本。

病名曰厥逆。

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續:癉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續: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谷化餘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續:肥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故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遲故中滿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續:蘭:蘭草。陳:謂久也。言蘭除陳久。甘肥不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故也。

曰:有病口苦。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曰:病名曰膽癉。

續:癉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决於膽,咽為之使。

續: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為使焉《甲乙經》:膽者中精之腑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疑此文誤。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續: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期門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各寸半《奇病論》。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