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四失論篇》 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黃帝坐在殿堂中,雷公隨侍在側。

【注】:黃帝説:你所讀的書與經過的事也很多了。請說說看你得失的經驗如何?成功是因為什麼?失敗是因為什麼?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雷公答道,如果説按步就班的學習讀書,我可説是完全做到了。但卻仍有失敗之處,這是為什麼呢?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以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巿。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乎,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注】:黃帝說道:那是因為你年輕,智慧未達到能區分對與錯的階段,我為你解說一些不正確的臨床態度,來協助你好了。人的身上有十二經脈,絡脈集處共三百六十五位,這是所有醫師都知道明白的,也是一般醫師所依循的法則也。然之所以無法盡善盡美的原因,是醫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夠果決,人體內外病機無法掌握,所以常疑慮於病情。診斷時無法確實掌握陰陽相從相逆的正確走向,這是治療失敗的第一因。

授業的老師不精,只會亂做一些旁門左道的方術,又慌稱是真理,甚而自立名目引以為功,濫施鍼灸術于病人,造成許多後遺症,這是治療失敗的第二因。

不知貧富貴戚人之居所不同,生活起居之差異,環境造成的寒溫不同。不瞭解飲食之正確與否,不區分強勇與怯弱之人之不同,凡不知比較分類,此必造成醫者不明,自亂手腳,這是治療失敗的第三因。

診察病人不詳問始末,不考慮病人飲食失其常度,生活起居不正常,有時傷於外毒,不先談此,就立刻手按寸口之脈,什麼病因能察出來呢?只會任意立出病名,都用很粗糙不細緻的方法治療,遭是治療失敗的第四因。

所以世人不明其因,只詳論醫者之過,使千裏外的人都知道,他們不明白脈診之法會失靈,乃因診斷時不考慮人事間的道理造成的。以為治病之道,只須醫者外形從容穩健,端坐威嚴,獨持寸口之脈,而不知如此無法診察出五臓之臓氣,無法知曉病之始末。開始時病人會自怨自艾得此病,又必怨醫師犯有過失。因此治病無法依循真理,必被遺棄人間,胡亂治療,有時得愈,又暗中竊喜。

這是很悲哀的事,浩大的宇宙中,誰能盡知真正的至高醫道呢?真理之大,可比擬天地之大,可匹配四海之浩瀚,你不知嘵道的起蒙,我只能教你一個遒理,就是知道自己是錯的,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不要強出頭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這就是「以明為晦」之意,易經中的「晦明」至道。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