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注】:黃帝問道:足少陰的經脈為何主司腎?又腎為何主司水呢?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注】:岐伯答道:腎臟是陰中至陰的臟,所謂至陰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臟是陰中之太陰。少陰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脈象,沈且小。陰之本猶樹之根在腎臟,其支葉伸展在肺,都是能積水的處所。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黃帝問曰:腎有病時,為何能聚水而生病呢?

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肘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注】:岐伯答道:腎臟是消化系統的排水門閘,一旦此鬥緊閉不通,則須排出之廢水就聚在經上,腎如樹之根,肺如技葉的頂端,水會順經而上,肺主司皮毛,水從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腫脹,水停聚皮中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注】:黃帝問:各種水病都因腎而起嗎?

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裡,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空也。

【注】:岐伯答道:腎臟是母臟也,地之氣上升者,屬於腎,此生水之源也,亦即水集於腎由腎生液而上升入肺來分佈五臟供養。腎為至陰,如地一樣,如性交時或勞力過度,則會由腎出汗,ー旦腎汗出時,適遇風吹,風引之邪乘機而入,致使此津液無法回歸臟腑,而又無法外岀離開皮膚。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腫。此病本生於腎,名叫「風水」。所謂「玄府」者,即汗孔之意。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注】:黃帝問:所謂水俞五十七穴,是主司什麼功能呢?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注】:岐伯答道:水俞穴即腎之俞穴,此五十七穴為陰氣所聚之處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這是腎之俞穴也。所以水病之人,在下體可見足跗腫脹,中部可見腹部腫脹,上部可見肺中有水,引起喘氣。到了無法臥躺的時候,表示腎與肺俱病。肺病會有喘息,腎病會有水腫。肺中水盛,造成氣上逆不下,使人無法臥躺。這都是水氣順延足少陰腎經的經脈上下而行,水氣留居不去而造成的。

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腹部的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左右共十穴。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左右共十穴,這二十穴是腎氣所必經遇的位置。足之三陰交會的三陰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陰交、照海、復溜、陰陵泉、漏穀、地機等六穴,左右十二穴。這是腎脈下行之所在,亦名「太衝」之所。此凡五十七穴,都是腎臟的絡脈所在,水所客居之地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注】:黃帝問:春天取穴在絡脈與分肉之間,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注】:岐伯答道:春天是木氣主司的季節,肝氣初生之時,此時肝氣勁急,如風之疾,經脈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時氣必少,無法深入體內,而淺居表面,所以鍼剌取鉻脈與分肉之間,方能得氣,不傷血脈。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注】:黃帝問:夏季在盛大之經脈及皮膚的腠理間取穴,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痩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注】:岐伯答道:夏季是火氣當旺的時節,心之氣開始增長,此本脈中血實氣弱,陽氣溢于皮表之時。一旦因暑熱熏在皮表,熱入內傷及經脈,所以選取盛大的經脈與腠理間,這也是病之所在,只須剌皮膚而能去病,因邪在極淺之表面故也。所謂「盛經」,就是指「陽經之脈」。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注】:黃帝問:秋天取用經穴俞穴,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寫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注】:岐伯答道:秋天為金氣當旺之時節,肺氣將收斂之時節,金氣將盛過火之氣,陽氣居於經脈交會之所,並未入腑中。此秋季,乃陰寒氣始盛之時,一旦身體處於濕的狀態,由於陰寒之氣乃初始,並未至盛,所以無法深入體內,所以只須鍼刺俞穴以瀉出陰寒之邪,取用合穴來去掉陽盛之邪,由於秋季為陽氣初衰之時節,所以只取用合穴即可。

帝曰:冬取井榮何也?

【注】:黃帝問:冬季在井穴滎穴取用,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沈。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P241-250

【注】:岐伯答道:冬天是水氣當旺之時節,腎氣初收歛之時,陽氣潛藏入裡,腎陰之氣堅固,足太陽之氣深藏,暘脈已失其功能,這是取用井穴,來降陰氣之逆行,取滎穴能加強陽氣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滎,春季不病鼻血,就是這個道理。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注】:黃帝問:老師説治熱病的五十九俞穴,我無法完全瞭解其意,及穴位所在,希望為我詳言之。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裏、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寫五藏之熱也。凡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注】:岐伯答道:頭頂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此二十五穴是能發洩所有暘經之盛熱所在。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穴能洩積在胸中之熱也。氣街、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左右八穴,此洩胃中的熱氣所在。雲門、肩髃、委中、環跳等共八穴,是用在洩四肢之熱。五臟在膀胱經上各有其獨立的俞穴,左右共十穴,此為洩五臟之熱的所在。以上五十九穴者,都是能左右「熱」之所在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注】:黃帝問:人體受到外來寒邪所傷,為何會轉變為熱症?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注】:岐伯答道:人體之中寒氣過大,終而生熱,此猶陰極生陽同理也。(實即人體之免疫系統與病邪相抗而生熱的)。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