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刺節論篇》 第五十五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鍼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鍼而淺出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鍼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腯﹝月盾﹞:同突,音突,肥濃也。】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鍼家如不依靠脈診,完全以問病情方式來作診斷,此時須注意,鍼頭病之患者,下鍼須深骨邊病方能除,鍼不可刺入骨中或在皮肉間穿刺,皮部是鍼必經之道,迅速通過不可滯留其間。鍼刺寒熱病時,主鍼下後,必須在上下左右各加一鍼方可盡除病邪。若遇病邪深入臟者,則須剩臟,背部五臟之俞穴乃是與外界交流氣機之所在,鍼刺背俞可強迫內臟之病邪外出,俟腹中寒熱現象停止而出鍼,其無論何種刺法,都採淺刺且出鍼時瀉血。

治療膿腫瘡家者,直接刺腫部放出膿,深淺及鍼孔大小全視其膿腫狀況而定,刺大膿則多出血,刺小膿腫則下鍼要深,直到皮表回復原狀則停止治療。

如病在少腹中有積時,則下鍼在臍下有脂肪的穴位,至少腹積病位而止,再加刺華陀夾脊笫四椎位與膏肓穴,並在居髎與季肋中取穴位下鍼,如此則能導出腹中積氣,俟熱退後即止鍼。

病在少腹,引起腹痛無法大、小便時,此病名曰「疝」。是由中寒而來的,可鍼刺少腹及兩股間與腰骨間之穴位,必有歷痛點,待其感覺熱時,病就好了。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鍼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鍼調之,病止。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髮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

病生在筋,令人抽筋關節痛,無法行動,此名「筋痺」。可鍼刺痛部,鍼入筋與肉間,不可刺中骨,直俟筋熱起時出鍼病癒。

病在肌膚間,會令肌膚疼病,名為「肌痺」,鍼刺在大小肌肉間,下鍼多且採深刺,此為傷於寒與濕氣,得覺鍼頭熱時就出鍼,不可刺傷筋骨,一旦傷及筋骨,日後會生癰腫或引起其他病變。

病在骨時,會使人覺得骨重無法抬舉重物,骨中髓部痠痛,陣陣寒意由內而生,此名「骨痺」。鍼刺必深,但通過肌肉血脈時,不可誤傷。鍼從大小肌肉間下,直達骨邊,俟覺得骨部發熱,表示病癒,則可止而出鍼。

病生在陽經時,呈現出忽冷忽熱,分肉間亦有忽冷忽熱的現象,此名曰「狂」。可刺盛大的陽經脈,使之虛弱下來,俟全身覺得發熱則停止,病必癒。又有病始發時一年一次,不治好,則成每月一發,再失治則成每月發四、五次,此名「癲病」。宜刺各分肉間,及各經脈之穴位,如遇只發熱不惡寒之病人,則只宜鍼刺調和,發作停止則鍼亦停止。

如果因風邪致病,且忽冷忽熱,一日出數次的熱汗,此時可先刺肌肉分肉間及絡脈位。多汗且忽冷忽熱者,探用三日一刺,須滿百日方癒。

受大風而病之人,其症是骨部沈重,鬚及眉皆落,此名「大風」(痳瘋),鍼法在肌肉中即可,使之汗出,滿百曰後,待脫落之鬚眉再生出時,即可停止刺法。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