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論》 第四十三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

【注】:黃帝問道:痺病是由何而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注】:岐伯回答道: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在一起,就是痺病也。若風氣較多,則成遊走性之「行痺」,寒氣較多時,則成「痛痺」,若濕氣較多,則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為「著痺」。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注】:黃帝問:那痺分五種,又是什麼呢?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注】:岐伯回答道:若是冬日得痺病名之「骨痺」,春季得痺病名之「筋痺」,夏季得痺病名之「服痺」,長夏季節得痺病名之「肌痺」,秋季得痺病名之「皮痺」。

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

【注】:黃帝問:那五臟六腑得到痺病,又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疼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凡痺之客五藏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痺者,四肢解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痺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舉。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痺聚在肺。淫氣憂思,痺聚在心。淫氣遺溺,痺聚在腎。淫氣乏竭,痺聚在肝。淫氣肌絕,痺聚在脾。諸痺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注】:岐伯回答道:因為五臓各有所主,痺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內造成的。故骨痺不已,久之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必會內延至腎臟。如筋痺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痺病深入於肝臌。如脈痺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痺病於是入侵心臟。如肌痺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於是痺病進入脾臟。如皮痺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痺病進入肺臓。故凡痺病之區分,是各以四季時節為準,在重傷於風、寒、濕三氣之時節來定的。凡痺病之居於五臟而產生的病情,如肺傷於痺的,會造成胸滿呼吸氣短且嘔吐。心傷於痺者,令血脈不通,胃中脹滿心煩,氣志強烈上衝,呼吸短促,咽乾容易打嗝,氣上衝時,令人心生恐懼。肝傷於痺者,令人夜眠易驚醒,喝水多,小便次數多、量少,腹部脹滿如懷孕一樣。腎傷于痺者,易生水腫,從屁服直下到足踝,從背部向上至頊部。脾傷於痺者,四肢倦怠乏力,易欬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腸傷於痺者,頻頻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淺短,腸嗚則腹瀉。胞傷於痺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會感到裡面痛,好像熱水燙炙一樣,外症是小便困難,鼻流清涕。

陰之性為靜,正常時精神內斂,陰津竭則生躁,節制飲食則胃氣吉生,暴飲暴食,腸胃必傷於痺之氣。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痺之氣聚於肺所致的。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緒憂鬱者,乃因痺邪聚在心所致。病邪入侵造烕小便失禁,乃因痺之氣聚於腎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四肢無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痺氣聚於肝而致。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此因痺氣聚於脾所致。所有痺之病,若久而不愈,必進轉移入五臓也,凡風、寒、濕三者,風氣最盛之行痺是最容易痊癒的。

帝曰:禪,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注】:黃帝問:痺病之人,有些因之死亡,有些卻久病不癒,有些卻能痊錄,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注】:岐伯回答:痺氣入臓則死,若只流連在筋骨之間會造成疼痛很久不癒;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癒。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注】:黃帝問:病邪居在六腑消化系統中,又會知何呢?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岐伯答道,這是飲食不知節制,居處不適所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臟一樣,各有各的背俞穴。當風、寒、濕三氣中傷于俞穴時,適逢此人不知飲食節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來,病邪必順俞而入侵內腑也。

帝曰:以鍼治之奈何?

【注】:黃帝問:如何用鍼法來治療呢?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注】:岐伯答道:治痺在臟,取其俞穴;治痺在腑,取其合穴。痺病循著不同經脈,各有其症狀,用鍼調適其過輿不及,則病易痊癒。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痺乎?

【注】:黃帝問:那人體的氣與血,也會有痺病嗎?

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注】:岐伯答道:血者,是來自飲水與五榖的精華,能協調五臓之關係,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之經脈,上下全身貫通五臟,連絡六腑。術氣者,是水榖產生之熱氣,其性慓悍散走迅速,無法入於血脈中。它順延皮膚肌肉之間,使體內三焦油膜充滿其腸熱之氣,分散在胸與腹腔之中。使血與氣會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順行則必癒,此血與氣皆不會與風、寒、濕三者結合,所以沒有痺病。

帝曰:善。癉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注】:黃帝説:答得好。痺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會麻痺,有的會時冷時熱,有的會很燥,有的會很濕,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疎,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小,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時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岐伯答道:疼痛的症狀乃因寒氣盛也,此因寒則生痛。有的無痛感卻麻木不仁的,此表示病已久且深入體內,使氣血行走生阻澀,但經脈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沒有氣血的滋潤,所以麻木不仁。感覺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陽氣就少,陰氣過盛,而與病邪相抗產生的。感覺發熱的,是其人素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此時如病邪勝過陽氣,陽熱之氣必遭受壓制,此熱因痺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濕濡者,表示濕氣很強,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又感受濕邪造成的,所以會多汗且皮膚過於濕潤狀。

帝曰: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

【注】:黃帝問:有的痺病不痛,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注】:岐伯答道:痺附在骨,令人身重。痺在經脈,則令人血凝結而無法舒暢的流行。痺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順。痺留於肌肉,就會麻木不仁。痺留至皮膚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沒有痛症。素有痺病之人,遇寒氣入侵,則必生拘急狀,遇熱邪入侵,則四肢會弛緩無力。

帝曰:善。

【注】:黃帝説:答的好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