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論篇》 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注】:黃帝問:現在看到的熱性病,都為傷寒之屬,有時痊癒有時死亡,其死期都在六七日之間,其恢復健康卻在十日以上,這是為何呢?我不懂,請老師説明。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注】:岐伯回答:太陽經是諸陽經之首也,它的脈連到風府穴,所以能主諸陽經之氣。人傷於外感風寒,必生熱症,此熱即令盛,亦不死人。但若寒邪進入陰經,使陽經與陰經皆感受風邪,如此一來,病人必死。

帝曰:願聞其狀。

【注】:黃帝說:希望能更詳加陳述。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頂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嚢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注】:岐伯回答道:傷寒起初之時,病在太陽經,所以會有頭痛項強,腰椎強硬的症狀。一旦失治,一星期後會進入陽明經,陽明主肌肉,此經脈絡夾鼻兩側,進入眼目,會造成身熱眼疼而鼻中乾燥,無法安臥狀。再過一候七日,病入少陽經,少陽司膽,其經脈順延脇肋而絡在耳中,會造成胸脇苦滿而耳聾。如果只是三陽經絡受病,病邪未入陰臟,可一汗而病去。如果未加施治正確,四候二十八日後,病進入太陰,太陰脾臟分佈腸胃之壁,上絡於咽口(食道口)會造成病人腹脹滿而咽喉乾燥。五候三十五日病邪會進入少陰,少陰腎脈貫穿腎臟,上絡於肺,連繫舌下治療會造成病人口燥舌乾而喝水不止。六候四十二日,病邪入侵厥陰,厥陰肝經順延生殖器而上絡於肝臟,會造成人情緒煩而腹滿而陰囊上縮。一旦三陽三陰五臟六腑皆受病,氣血無法運行,五臟代謝物無法排出,此人必死。

其間有不同時受寒於陰與陽者,如一候七日,病邪仍留太陽不傳裡,此病邪必衰,頭痛漸減而自愈。如一候十四日,病在陽明不傳裡,則病邪必衰微,病人身熱必減而自愈。三候二十一日,病邪居少陽不傳裡,其病勢必衰,耳中必漸可聽聞。四候病在太陰,不見陽症,其邪又不傳裡,其病必自衰微,腹滿日減,而飲食、胃口大開。五候病在少陰,不見陽症,又不再傳裡,病邪必衰,病人必渴止且腹不滿矣,舌漸潤而有噴嚏出也。六候病在厥陰,若無陽症,只有陰症,其病必自微弱,陰囊鬆下,少腹軟柔,病氣巳去,待日可復矣。

帝曰:治之奈何?

【注】:黃帝問:治法如何呢?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岐伯回答道:治法在使臟腑之經脈流暢不阻,病必日漸衰微(免疫系統治療即萌於此),若是病未及三候,可一汗而愈。如滿三候病入腸腑中,可用通利法,攻下而愈。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注】:黃帝問:熱病有時痊癒了,但常有餘邪留在體內,又再生病,是為什麽呢?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注】:岐伯回答:會有餘邪遺留體內者,是仍有發熱時,卻勉強飲食入胃造成的。此因病衰退時,餘熱因飲食而內藏,飲食之熱與其餘邪相合,造成發熱,這就是遺熱之因。

帝曰:善。治遺奈何?

【注】:黃帝說:答得好。那像如此反復發熱,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注】:岐伯回答:看它的虛實,調理其順逆之過與不及,必能癒。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注】:黃帝問:有熱病時,須禁忌事項是什麼?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岐伯上,熱病稍愈時候忌食肉類,否則熱必復來;又忌多食,會生遺熱,這是禁忌事項。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注】:黃帝問:陰陽兩感於寒邪時,其脈形與病症是如何呢?

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倶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倶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讒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倶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岐伯回答:陰陽同時感受風邪時,若一侯七日內,太陽與少陰同時生病,其症狀是頭痛口乾,煩躁腹滿狀。二候病入陽明與太陰同時受病,其症狀是少腹脹滿,身體高熱,飲食不入,胡言亂語。三候二十一日,邪入少陽與厥陰,二經同時受病,造成耳聾陰囊內縮手足逆冷,食物飲水無法入口,不識親人,此六日內必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注】:黃帝問:一旦五臟受損,六腑又無法排泄,氣血不通利,如此則病人經過三日便死亡,為什麼呢?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注】:岐伯回答:陽明是十二經脈中最首要的,其脈氣血過盛,必不識親人。三日後,胃氣已盡竭,故病人必死。

凡病始于冬季傷于寒後成溫熱病的,在夏日至前發病為溫病,在夏至日後為中暑,暑熱會與汗同時出,故吾人可用汗法把暑邪自汗出而離開身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