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子

味辛、鹹、苦,溫,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

 暖水燥土,瀉濕除寒,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將斷之陽根。

 治手足厥冷,開臟腑陰滯,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攣拘,同經脈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

 降濁陰逆上,能回噦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

 

 


 

《傷寒》附子湯:

 附子(二枚)、茯苓(三兩)、白術(四兩)、人參(二兩)、芍藥(二兩)。

 治少陰病,身體疼,骨節疼,手足寒,脈沉者。

 以少陰水旺,陰凝氣滯,故骨節疼痛。

 寒水侮土,脾胃不能溫養四肢,故手足厥冷。

 水寒木陷,故脈沉細。

 參、術、茯苓,培土而瀉水,芍藥清乙木之風,附子溫癸水之寒也。

 

 《金匱》治妊娠六七月,子臟開,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

 以水寒木鬱,陷而生風,故少腹如扇,子臟開張,陽氣下陷,是以發熱惡寒。

 脾土被克,氣滯不通,是以腹痛胎脹。

 參、術、茯苓,培土瀉濕,芍藥清風木,附子溫其水寒也。

 

《傷寒》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焙焦,)大棗(十二枚)。

 治太陽中風,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以表陽汗泄,衛虛失斂,是以汗漏水不止。

 木鬱不能行水,是以小便不利。

 桂枝疏肝木之鬱陷,芍藥斂風氣之疏泄,甘、棗、生薑,補土而和中氣,附子暖水以益陽根也。

 

附子瀉心湯:

 附子(一枚)、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治太陽傷寒,下後心下痞硬,而復惡寒汗出者。

 以下傷中氣,升降倒行,膽胃俱逆,胃填塞,故心下痞硬。

 君相二火,離根上騰,故下寒上熱。

 上熱薰蒸,是以汗出。

 大黃瀉胃土之逆,黃連瀉心火之逆,黃芩瀉膽火之逆,附子溫癸水之寒也。

 A:

 口:原作「心」,據蜀本、集成本改。

 

《金匱》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升降(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臍。

 治風濕相摶,骨節疼痛,不嘔不渴,小便不利。

 以水寒土濕,木氣下鬱,不能疏泄水道。

 薑、甘、大棗,和中補土,桂枝疏乙木之鬱,附子溫癸水之寒也。

 

《傷寒》四逆湯:方在甘草。 真武湯:方在茯苓。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在芍藥。

甘草附子湯:方在甘草。 乾薑附子湯:方在乾薑。 大黃附子湯:方在大黃。

《金匱》黃土湯:方在黃土。 附子粳米湯:方在粳米。

腎氣丸:方在地黃。 栝蔞瞿麥:方在栝蔞。 烏頭赤石脂丸:方在烏頭。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在薏苡。 諸方亦皆用之,以溫脾腎之寒也。

 A:

 丸:原作「湯」,諸本均同,據《金匱懸解‧卷十一》、《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改。

 

《傷寒》小青龍湯:方在麻黃。

 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

 若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

 水寒土濕,胃氣上逆則為噫,附子溫胃而降逆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四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水寒木鬱,賊傷己土則腹痛,加附子暖水而生木也。

 

理中丸:方在人參。

 治霍亂吐利。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

 水泛土濕,賊於乙木則為滿,附子暖水而燥土也。

 

《金匱》竹葉湯:方在竹葉。

 治產後中風,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

 太陽行身之背,自頭下項,寒水上逆則頸項強,附子暖水而降逆也。

 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降而化水,而坎水之中,已胎陽氣,陽升而化火,而離火之中,已含陰精。

 水根在離,故丙火下降,而化壬水,火根在坎,故癸水上升,而化丁火。

 癸水化火,陰升而化陽也,是以丁癸同經而手少陰以君火主令,丙火化水,陽降而化陰也,是以壬丙共氣而足太陽以寒水司權。

 陰陽交濟,水火互根,此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熱也。

 A:下:原脫,據閩本、蜀本、下文「上之所以不熱」補。

 

 


 

水火不交,則熱生於上而寒於下。

 病在上下,而實緣於中氣之敗。

 土者,水火之中氣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熱,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

 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勝而土濕也。

 火勝則土燥,則水枯而病實熱,陽明承氣之證是也。

 承氣之證少,真武之證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濕易長。

 火衰土濕,丁火奔騰而癸水氾濫,是以寒盛於中下也。

 

蓋火不勝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壯盛之時,生土以制之。

 至其漸衰,母虛子弱,火土俱虧,土無制水之權,而火處必敗之勢,寒水上淩,遂得滅火而侮土。 火復而土蘇則生,火滅而土崩則死。

 人之死也,死於火土兩敗而水勝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諸方,悉火土雙補,以勝寒水。

 仲景先師之意,後世庸工,不能解也。

 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陰而暖脾土,入少陰而溫腎水,腎水溫則君火歸根,上熱自清,補益陽根之藥,無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則臣從,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隨君火下行而交癸水。

 癸水之溫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則相火亦泄,君相皆騰,是以上熱。

 而上熱之劇者,則全緣於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溫和也。

 人之神甯而魂安者,二火之歸根也,君火飛則心懸而神悸,相火飄則膽破而魂驚,故虛勞內傷之證,必生驚悸,其原因水寒土濕而二火不歸故也。

 庸工以為血虛,而用清潤之藥,諸如歸脾、補心之方,誤世多矣。

 當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歸根坎府,神魂自安。

 但欲調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補土養中、燥濕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獨奏奇功也。

 惟驚悸年深,寒塊凝結,少腹硬滿,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

 用之藥不勝病,反為大害。

 當以桂、附、椒、薑,研熨臍下,積寒消化,用之乃受。

 凡內傷虛勞,以及各門雜病,皆緣中氣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熱,未有下熱者。

 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斂丁火,絕有奇功。

 至於傷寒三陰之證,更為相宜也。

 其下熱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濕而木陷也。

 生氣不足,故抑鬱而生下熱,下熱雖生,而病本仍是濕寒。

 如崩漏遺帶、淋癃痔瘺、黑疸氣鼓之證,悉木鬱下熱之證。

 但事清肝潤燥,而寒濕愈增,則木愈鬱而熱愈盛。

 法宜於薑、甘、苓、術之內,副以清風疏木之品,鬱熱一除,即以附子溫其下焦,十有九宜。

 但法有工拙,時有早晚耳。

 

 紙包數層,水濕,火中灰埋,煨熟,去皮臍,切片,砂鍋隔紙焙焦用,勿令黑。

 庸工用童便、甘草水浸。

 日久全是渣滓,毫無辣味,可謂無知妄作之至矣。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