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

 瀉經絡之濕邪,逐臟腑之水氣。

 

《金匱》防己黃芪湯:

 防己(一兩)、黃芪(一兩)、甘草(五錢)、白術(七錢五分)、,生薑(四兩)、大棗(三枚)。

 


 

 A:防己黃芪湯:原作「黃芪防己湯」,諸本均同,據《金匱懸解‧卷四》、《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改。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一下如冰,上下繞被,溫令微汗,差。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以汗出當風,開其皮毛,汗液鬱遏,不得外泄,浸淫經絡,是謂風濕。

 病在經絡,是以脈浮。

 濕性沉著,是以身重。

 風性疏泄,是以汗出惡風。

 術、甘燥土而補中,黃芪益衛以發表,防己瀉腠理之濕邪也。

 

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兩)、茯苓(六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治皮水衛病,四肢腫者。

 水在皮膚,是謂皮水。

 四肢秉氣於脾胃,緣土旺於四季也,水邪侮土,不能行氣於四肢,故四肢做腫,聶聶動搖。

 甘草補土,黃芪、桂枝,宣營衛之鬱,防己、茯苓,瀉皮膚之水也。

 

己椒藶黃丸:

 防己(一兩)、椒目(一兩)、葶藶(一兩)、大黃(一兩)。

 蜜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一丸,日三

 治腸間有水氣,腹滿,口舌乾燥者。

 水在腸間,阻遏中氣,升降不行,是以腹滿。

 防己、椒目,瀉濕而行水,葶藶、大黃,浚流而決壅也。

 A:服:原脫,據閩本、蜀本、集成本、《金匱懸解‧卷十四》、《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補。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子大)、人參(四兩)、桂枝(二兩)。

 

 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

 面色黧黑,脈沉緊者。

 以土濕胃逆,不能行水,故飲食停於胸膈。

 胃逆而阻膽經之降路,故心下痞堅。

 胃逆而阻肺氣之降路,故胸中喘滿。

 人參、桂枝,補中而疏木,防己、石膏,瀉水而清金也。

 A:如雞子大,諸本均同,《金匱懸解‧卷十四》、《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均作「如雞子大十二枚」。

 

漢防己瀉經絡之濕淫,木防己瀉臟腑之水邪。

 凡痰飲內停,濕邪外鬱,皮膚黑黃,膀胱熱澀,手足攣急,關節腫痛之證,悉宜防己。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